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中國有多少人口

2022-01-31 18:13:41 字數 6581 閱讀 7817

1樓:繼潤

武則天時期人口數量3700萬左右。

因隋末唐初的戰亂導致全國人口銳減,至唐高祖武德年間僅兩百餘萬戶 ,李唐統一全國後戶口開始逐步恢復。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 ,又獲塞外歸附人口120餘萬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戶380萬 ;武則天神龍元年(705年)全國有戶615萬,約達3714萬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戶數達9619254,口數達52880488,為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 。安史之亂後因藩鎮割據及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戶口數不符合實際情況,據學者分析廣德二年(764年)全國人口至少有4600萬到4700萬左右,晚唐人口峰值達六千萬左右。

2樓:匿名使用者

近來看到有人在談論武則天時期經濟如何繁榮、人口如何眾多,因此寫了這篇小文章,**一下武則天時期的人口問題。

一、武則天末期的籍面戶口數字

據《唐會要》卷84記載: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戶部尚書高履行奏,計戶三百八十萬。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戶部尚書蘇瑰奏,計戶六百一十五萬六千一百四十一。

從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這50多年間,唐朝籍面戶口從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增長235萬戶。

這條記載,被某些人反覆拿來宣傳,以證明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好,人口眾多。

但是且慢,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第一,人口不是一天就增長上去的,而是逐漸積累上去的。

從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這30多年是高宗統治時期,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這20多年是武則天掌權時期,也就是說從時間上推算,這235萬戶的增長,主要功勞要歸於高宗,次要功勞才是武則天的。

第二,這615萬戶,只是籍面戶口,而籍面戶口與朝廷實際管理的戶口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在有些時期是非常大的。

原因很簡單,當某個時期因天災、戰禍和朝廷的經濟剝削等原因,人口會有大量死傷和逃亡,而如果朝廷對於逃死的人口不能及時從戶口簿籍中剔除,而是繼續保留,那就出現了丁口虛掛的問題,即籍麵人口與朝廷實際控制人口出現差異。

下面我們就分2個層次來談談這個問題,即人口逃亡問題和人口虛掛問題。

二、武則天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

人口的大量逃亡,可以說是貫穿武則天的整個統治時期。

1、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永昌元年(公元689年)

早在垂拱初年,人口逃亡問題就已經出現了。據《全唐文》卷211陳子昂「上軍國利害事(三條)」記載:

當今天下百姓,雖未窮困,軍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養。自劍以南,爰至河、隴、秦、涼之間,山東則有、青、徐、曹、汴,河北則有滄、瀛、恆、趙,莫不或被饑荒,或遭水旱,兵役轉輸,疾疫死亡,流離分散,十至四五,可謂不安矣。

《資治通鑑》將陳子昂的上疏附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向前推五六年,大致是高宗末年突厥復叛的時候,由於饑荒、災害、戰事等原因,導致劍南、河隴、山東、河北等地已經出現了人口流散達到「十至四五」的局面。

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高宗的責任,與武則天的關係倒是不大,而且在陳子昂上疏的時候,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如陳子昂所說,「幸得陛下以仁聖之恩,憫其失業,所在邊境有兵戰之役,一切且停,遂使窮困之人,尚得與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各復其業,獲以救窮,人心稍安,殆半年矣,天下可謂幸甚」。

可見,在垂拱初年,自高宗末年出現的大規模人口逃亡局面得以暫時的緩解。

但是,這種緩解也僅僅是初步緩解而已,因為就在短短數年之後,陳子昂在「諫雅州討生羌書」(《全唐文》卷212)中提到,「況當今山東飢,關、隴弊,歷歲枯旱,人有流亡」,《資治通鑑》將此事附於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可見,在短短數年之內,山東和關隴地區還是出現了人口逃亡的問題。

當然,此時的人口逃亡問題並不別嚴重,因此陳子昂只是一般性的提出問題,朝廷也並未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2、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聖歷二年(公元699年)

人口逃亡問題到了這一時期變得愈加嚴重。現將這一時期的相關奏疏列舉如下:

(1)據《唐會要》卷85記載,證聖元年(公元695年),鳳閣舍人李嶠上表:

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或因緣逐糧。苟免歲時,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積歲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掛。或出入關防,或往來山澤,非直課調虛蠲,闕於恆賦,亦自誘動愚俗,堪為禍患,不可不深慮也。

此時李嶠不但將人口逃亡作為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提出來,而且還進一步提出瞭解決辦法:

臣以為宜令御史督察檢校,設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撫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然後逃亡可還,浮寓可絕。

可見此時人口逃亡已經比較嚴重了。

(2)據《舊唐書》列傳39狄仁傑傳記載,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上疏:

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

(3)《全唐文》卷29唐玄宗「置勸農使詔」記載:

當天冊神功之時,北狄西戎作梗。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水旱相仍,逋亡滋甚,自此成弊,於今患之。

《資治通鑑》將此事附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可見,自天冊萬歲元年(亦即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人口逃亡已非常嚴重,並一直拖延到開元年間都未完全解決。

(4)區域性角度闡述

這一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還有部分人從區域性角度也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具體資料。

據《舊唐書》列傳41張柬之傳記載,張柬之於神功初年(公元697年)上表:

劍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餘戶,見散在彼州,專以掠奪為業。……且姚府總管五十七州,巨猾遊客,不可勝數。

另據《全唐文》卷211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三條)」記載,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五月十四日,陳子昂上表描述四川部分地區的情況:

今諸州逃走戶有三萬餘,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屬州縣。

3、久視元年(公元700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進入武則天統治後期,人口逃亡問題進一步惡化。

據《舊唐書》列傳38韋嗣立傳記載,韋嗣立上疏:

今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租調既減,國用不足。

韋嗣立該上疏中提到,「國家自永淳已來,二十餘載」,永淳元年是公元682年,後推20年,是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可見已進入武則天統治的後期。

而此時的情況是,天下戶口已經逃亡過半。

這一說法是否有別的證據支撐呢?

《唐代人口問題研究》中提到唐代詩人王梵志的詩《天下浮逃人》有以下2句:

天下浮逃人,不啻多一半。

唐長孺先生在《讀王梵志詩偶得》中考證,該詩作於武則天時期。

另據《全唐文》卷372柳芳「食貨論」記載,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宇文融括戶前夕,戶口的逃亡情況是:

人逃役者,多浮寄於閭里,縣收其名,謂之客戶,雜於居人者,十一二矣。

即浮逃人口占總人口的10%-20%。

注意這已是開元十幾年的事情了,經過了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的大規模括戶和開元初年的休養生息,民眾已開始逐漸安定下來,但即便如此,浮逃人口仍然達到了10%-20%,可見,武則天統治後期的長安年間,人口逃亡過半,恐怕並無過分的誇張。

實際上,人口的大規模逃亡問題,也已經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並開始進行大規模蒐括逃戶。

據《新唐書》列傳50蘇瑰傳記載:

時十道使括天下亡戶,初不立籍,人畏蒐括,即流入比縣旁州,更相庾蔽。

據唐長孺《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分析,吐魯番檔案中有一份關於逃戶的檔案,其中明確提到「括戶採訪使」,而檔案日期是長安三年(公元703年)三月。唐長孺先生認為,十道使括天下亡戶,當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

綜合以上情況分析,人口逃亡問題,貫穿於武則天統治的整個時期,而且愈演愈烈。

三、武則天時期的人口虛掛問題

上面分析了武則天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但是這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如果朝廷能及時剔除逃亡的人口,那麼,籍面記載的615萬戶就不包括逃亡人口。

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

筆者認為,實際情況糟糕的多,武則天時期伴隨著人口逃亡,還存在嚴重的人口虛掛的問題。

(一)以出土文書證明人口虛掛問題

關於人口虛掛問題,凍國棟先生在《關於唐代前期的丁口虛掛——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為中心》中進行了詳細分析。現摘錄該文引用的幾段出土文書記載:

1、吐魯番阿斯塔那184號墓出土《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帳後西州柳中縣康安住等戶籍》記載:康安住,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行沒落;弟安定,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金山道沒落;弟安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

2、《武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西州籍》記載:男那你盆,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帳後死;女迦勒,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帳後死。

3、《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沙州敦煌縣效谷鄉籍》記載:夫邯屯屯,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男長命,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父師,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帳後死;母汜,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

通過這些文書殘片,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已死的人口,本應迅速除籍,但最長的居然近30年不曾除籍,據凍國棟先生考證,從目前出土的文書來看,這種現象始於武則天時期,太宗和高宗時期的出土文書中未發現這種現象。

(二)虛掛人口推算

結合武則天時期人口逃亡和人口虛掛的問題,我們大致推測一下武則天時期朝廷實際控制的人口。

1、根據韋嗣立和柳芳的文章推算

上文提到,韋嗣立在上疏中說人口逃亡過半,我們姑且算作50%,柳芳說開元早期人口逃亡10%-20%,折中考慮,按30%計。

當時籍麵人口為615萬戶,乘以30%,則有大約180萬戶屬於戶口逃死而籍面不除的情況,扣除這一數字,朝廷實際控制的人口只有大約430萬戶,將此數字與50年前的380萬戶相比,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口增長是比較緩慢的。

2、根據庸調收入驗證

這種推算是否合理呢?筆者通過對當時庸調年收入的情況進行驗證。

(1)太宗貞觀年間情況

先看貞觀早年的庸調收入。

據《舊唐書》列傳20戴胄傳記載,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戴胄上表:

今喪亂已後,戶口凋殘,每歲納租,未實倉稟。隨即出給,才供當年。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戴胄上表:

軍國所須,皆資府庫,布絹所出,歲過百萬。丁既役盡,賦調不減,費用不止,帑藏其虛。

通過以上2條記載,可以看出,在貞觀初年,唐朝每年的庸調收入大約是100萬匹絹,而每年大致是收支平衡,「隨即出給,才供當年」,即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也是100萬匹絹。

根據翁俊雄所著《唐初期政區與人口》一書的分析,按貞觀十三年戶口大簿記載,當時全國戶口為300萬戶,1200多萬口,平均每戶約4人。

當然,這些戶口並不都需要納稅,而是區分為課戶和不課戶,至於課戶的比例,可參照天寶年間的比例,據《通典》食貨典記載,「(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課戶所佔比例約為60%。

據此推算,貞觀十三年,全國課戶約為180萬戶,假設每戶一丁,唐朝當時的租庸調製度規定,每丁每年納絹二丈(《唐代財政史稿》),則180萬丁每年需繳納絹360萬丈,按四丈一匹計算,計絹90萬匹,考慮到課戶不可能每戶只有一丁,因此90萬匹的計算偏於保守,實際上可能會比90萬匹稍多,而這正與上文引用的戴胄的歲收支絹100萬匹的記載基本吻合。

這可以說明,貞觀十三年的這300萬戶人口的統計,是比較準確的,基本不存在人口虛掛的問題。

(2)高宗永徽初年的情況

永徽初年緊承貞觀,因此人口虛掛的問題同樣並不嚴重。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人口380萬戶,按60%計算,課戶約230萬戶,按每戶一丁、每丁每年絹二丈(半匹)推算,每年收絹115萬匹。

(3)武則天末期的情況

據《全唐文》卷236韋嗣立的「請減濫食封邑疏」記載:

臣竊見食封之家,其數甚眾,昨略問戶部,雲用六十餘萬丁。一丁兩匹,即是一百二十萬已上匹。臣頃在太府,知每年庸調絹數,多不過百萬,少則七八十萬已來,比諸封家所入全少。

倘有蟲霜旱潦,曾不半在,國家支供,何以取給?

《舊唐書》列傳38記載,「及承慶卒,(嗣立)代為黃門侍郎,轉太府卿」,而《韋承慶墓誌》記載韋承慶卒於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則韋嗣立擔任太府卿大約也在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雖然已進入中宗時期,但是距離武則天統治時期很近,此時的財政情況可以反映武則天統治末期的情況。

那麼當時的財政情況如何呢?

當時每年的庸調絹數僅為70萬至100萬匹,當然,根據韋嗣立後面提到的「若必限丁物送太府,封家但於左藏請受,不得輒自徵催,則必免侵漁,人冀蘇息」,可見當時食實封的家族收取的庸調不經過太府,而是直接徵收,因此,計算人口時,這部分絹數需要加進來。

關於這部分庸調的數量,韋嗣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出現了計算錯誤,當時調的徵收標準是絹二丈,而不是絹二匹,對此,李錦繡所著《唐代財政史稿》進行了專門辨析,因此,食實封的家族拿走的是120萬丈,即30萬匹,而不是韋嗣立說的120萬匹。兩項合計,每年的庸調絹數約為100萬至130萬匹,我們姑且按最高額130萬匹計算,以每丁每年納絹二丈(半匹)計算,當時朝廷有丁260萬口,據《資治通鑑》記載,神龍元年有戶615萬,口3700萬,每戶有6口,比貞觀十三年的每戶4口增加了50%,如果假設貞觀年間課戶每戶1丁,則武則天末期當為每戶1.5丁,據此推算,當時的課戶僅為約170萬戶,而按照60%的比例推算,當時朝廷控制的實際人口僅僅為280-290萬戶,不到籍面戶口的一半,還達不到貞觀十三年的水平,與上文韋嗣立說的「今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判斷基本一致。

即便仍然按照每戶1丁匡算,則課戶約為260萬戶,按60%推算,朝廷實際控制的全國人口也僅僅為約430萬戶,與上文按照折中的30%逃戶比例推算的數字基本一致。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武則天末期,在籍面615萬戶的背後,唐朝實際控制的人口下降到了什麼程度,進而看到當時人口逃亡嚴重到了什麼程度。而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真思考一下,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到底是個什麼狀況。

姓宋的現在全國有多少人口

宋氏,起源於周代的宋國,宋氏本源於商朝王族的子姓,商朝滅亡之後,分封商朝後代微子啟為宋國。於是就產生了宋氏。現在全國有宋氏人口1000多萬,佔全國人口的0.8 從宋氏的分佈來看,大部分分佈著山東河南一帶,是宋國所在的地方。宋微子子姓 宋氏,又叫做微子啟,是商朝紂王辛的長兄。紂王繼位後,封啟為微國,子...

曹姓人口數量,曹姓在中國有多少人

曾姓650萬人 曾姓 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 世本 元和姓纂 及 姓氏考略 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 鄫 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

中國有多少人叫王美娟的,全國有多少人叫向美娟

這是很太深的問題,這你要去問公安局了!哈哈 這名字哪兒土了?這麼土的名字有多少人會起啊。全國有多少人叫向美娟 人人網上姓名為 向美娟 的使用者共有14人,其中 女生92.86 男生7.14 有114個人叫向美娟 中國有多少人叫於捍東 通過全國14億公民身份資訊系統查詢,全國叫 於捍東 的有 16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