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定標準是什麼,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2022-01-15 04:21:18 字數 5935 閱讀 2394

1樓:法妞問答律師**諮詢

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樓:李遠春律師

交通肇事逃逸怎麼處罰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3樓: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4樓:小果丁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受害人或受損財物未做必要的搶救或處理或未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警,擅自逃離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無法確定和追究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對肇事情況不明知,而駕車繼續行駛,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所謂的「逃逸」在行為人的主、客觀上無非是正常行駛行為的繼續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要素:

(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後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 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後,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於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後,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 「交通肇事後逃逸」。

(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於「逃離事故現場」。

我國刑法規定的交通肇事後逃逸並不是單指的當場逃逸,也包括事後逃逸,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社會危害性,交通肇事後,雖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後卻畏罪逃跑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量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法釋〔2000〕33號 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釋出) 「因逃逸緻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1.交通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謂「交通肇事後逃逸」,《解釋》第3條規定,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和第2款第(1)至(5)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這裡要注意對「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認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是「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並沒有時間和場所的限定,不應僅理解為「逃離事故現場」,對於肇事後未逃離(或未能逃離)事故現場,而是在將傷者送至醫院後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時候逃跑的,也應視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所謂「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解釋》第4條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傷五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解釋》,「因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論上對「因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形成了諸多不同的觀點。本書認為,「因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的心理態度應限於過失,因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為保持犯罪構成的純潔性,其加重構成的心理態度也應是過失。

故《解釋》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232條、第234條第2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交通肇事逃逸怎麼才構成犯罪,認定標準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受害人或受損財物未做必要的搶救或處理或未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警,擅自逃離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無法確定和追究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對肇事情況不明知,而駕車繼續行駛,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所謂的「逃逸」在行為人的主、客觀上無非是正常行駛行為的繼續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後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 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於「逃離事故現場」。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認定標準

6樓:涵er愛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受害人或受損財物未做必要的搶救或處理或未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警,擅自逃離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無法確定和追究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對肇事情況不明知,而駕車繼續行駛,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所謂的「逃逸」在行為人的主、客觀上無非是正常行駛行為的繼續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後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 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後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於「逃離事故現場」。

7樓:時光可斷

關於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行為及理解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

「交通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該解釋關於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如下: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如下: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後、吸食毒品後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從以上法律規定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交通肇事後逃逸」所指的各種行為。

8樓: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9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註釋:「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法定情形,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因逃逸緻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10樓:法律快車

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定標準是什麼

1、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2、具體認定依據《最高法院關於交通肇事案件的司法解釋》處理。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法院關於交通肇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為依法懲處交通肇事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將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從事交通運輸人員或者非交通運輸人員,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責任的基礎上,對於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條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後、吸食毒品後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

(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第三條 「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第四條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傷五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

第五條 「因逃逸緻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第六條 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認定標準有哪些

有下列情形du認定構 成交通肇事zhi罪 1.死亡一人或者dao重傷三人以上,負專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屬2.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4.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交通肇事罪與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交通肇事罪是法定罪名,交通肇事逃逸罪不是法定罪名,只是交通肇事罪加重處罰的一個情節。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 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責任如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 責任承擔應如何認定

一 交通事故逃逸的處理 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的行為,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做如下處理 1.對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處200元到2000元罰款,可以並處15以下拘留.2.對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沒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由公安機關吊銷機動車駕駛證.3.對發生重大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