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 攝政王 議政王 輔政王都是什麼王?清朝哪個王權勢最大

2022-01-06 08:13:11 字數 5371 閱讀 8289

1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從權力角度來說,攝政王的權勢最大。要知道,大清王朝幾百年的歷史中也就多爾袞當過攝政王。當然,我們還得從具體角度來分析。

這樣才更容易理解。

首先,鐵帽子王是世襲制的。所謂的世襲制,就是每一位鐵帽子王死後,都由其子繼承爵位、府邸、權力等等。當然,鐵帽子王享受的更多的是爵位不隨著傳位而降低,以及榮華富貴。

在權力方面,鐵帽子王對於政治的干預能力較其它三個王較弱。要知道,歸根到底,鐵帽子王是對建立滿清的開國元老的獎勵,它是一種榮譽,並不是一種權力象徵。

其次,議政王是清朝建朝以前出現的。當時的清朝還叫作後金,屬於馬背上的民族。所謂的皇帝還不能將權力集中於手,很多決定還需要多為議政王的商討才能通過。

不過,清朝建立以後,可能是擔心議政王影響清朝統治,其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到了慈禧時代,議政王直接被取消。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攝政王與輔政王。輔政王,顧名思義,就是輔佐皇帝的王爺。這種王爺的出現多半是因為皇帝年幼而委託一些有聲望的皇親貴族分擔皇帝的一部分權力。

至於攝政王,這個王位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它可以說是名義上的王爺,實質上的最高統治者,有幾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要是體會不到的話,不妨看一看當年的多爾袞是如何把持朝政的,你就明白一二了。

2樓:挽弓當挽強

清朝時期最高的爵位是親王(全稱「和碩親王」),其次為郡王(全稱「多羅郡王」)。不過我們在一些書籍或者電視劇中,有時候還會看到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這些稱呼,那麼這些都是什麼王?哪個王最大呢?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這些都不是爵位。很多人把這個概念搞混淆了,認為後面加了個王字,就是王爵了,實際上清朝的王爵只有兩種:親王和郡王。

鐵帽子王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職,而是代表了一種特權:世襲罔替。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

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但鐵帽子王則不受此規則限制,親王去世後,繼承人還是親王。

舉個例子,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是親王的爵位,但他同時得到了鐵帽子王的恩賞,所以允祥去世後,他的兒子就可以繼承怡親王的爵位。同樣是雍正弟弟的恆親王允祺,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就只能降等承襲爵位,成為恆郡王了。

另外,能獲得鐵帽子王殊榮的必定是王爵,但鐵帽子王未必全部是親王。清朝歷史上一共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10位是親王,2位是郡王。

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雖然也不屬於爵位,但這幾個王可以算特殊的官職。議政王顧名思義就是擁有參與討論軍國大事權力的王爺。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後金(即清朝的前身)的軍國大事並不是努爾哈赤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他和幾位和碩貝勒共同商議決定,這些有資格參與討論軍國大事的和碩貝勒就是清朝最早的議政王。

清朝定鼎中原後,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議政王權力不斷被削弱。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2023年),早已名存實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被撤銷了。

咸豐十一年(2023年),咸豐皇帝駕崩後,恭親王奕欣幫助兩宮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成功奪取了國家的最高權力,奕欣因功被授予議政王之銜,他也是清朝最後一個獲得議政王頭銜的王爺。

說完了議政王,夜讀史書再來和大家聊聊清朝的輔政王和攝政王。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滿清朝廷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各個旗主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相持不下。關鍵時刻,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放棄了皇位的爭奪,改而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皇帝,即順治皇帝。

多爾袞因擁立之功被封為輔政王,顧名思義就是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共同處理朝政。

不過,沒過多久,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就被改封為攝政王。所謂攝政王就是代替或代表暫時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國家的大小事務全都由攝政王說了算,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攝政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按權力從大到小來排名的話,依次是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鐵帽子王只代表了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的特權,而不是具體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以及大部分議政王都是鐵帽子王。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按權力從大到小來排名的話,依次是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鐵帽子王只代表了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的特權,而不是具體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以及大部分議政王都是鐵帽子王。

4樓:

所謂的世襲制,就是每一位鐵帽子王死後,都由其子繼承爵位、府邸、權力等等。

5樓:來自太姥山憐香惜玉 的北落基山狼

肯定是攝政王了,攝政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6樓:什麼樣的草

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

7樓:不是很酷呀

鐵帽子王是世襲制的,議政王是清朝建朝以前出現的。

8樓:小魚表情包

那肯定是攝政王呀。那些都只是輔助,而攝政王友皇帝所有的權力。

9樓:匿名使用者

沒個人都個有千秋,都有自己的權利。

10樓:來自法光寺長身玉立 的梨

應該是聶政王,因為在歷史人物出現的也比較多

清朝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都是什麼王?

11樓:挽弓當挽強

清朝時期最高的爵位是親王(全稱「和碩親王」),其次為郡王(全稱「多羅郡王」)。不過我們在一些書籍或者電視劇中,有時候還會看到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這些稱呼,那麼這些都是什麼王?哪個王最大呢?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這些都不是爵位。很多人把這個概念搞混淆了,認為後面加了個王字,就是王爵了,實際上清朝的王爵只有兩種:親王和郡王。

鐵帽子王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職,而是代表了一種特權:世襲罔替。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

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但鐵帽子王則不受此規則限制,親王去世後,繼承人還是親王。

舉個例子,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是親王的爵位,但他同時得到了鐵帽子王的恩賞,所以允祥去世後,他的兒子就可以繼承怡親王的爵位。同樣是雍正弟弟的恆親王允祺,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就只能降等承襲爵位,成為恆郡王了。

另外,能獲得鐵帽子王殊榮的必定是王爵,但鐵帽子王未必全部是親王。清朝歷史上一共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10位是親王,2位是郡王。

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雖然也不屬於爵位,但這幾個王可以算特殊的官職。議政王顧名思義就是擁有參與討論軍國大事權力的王爺。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後金(即清朝的前身)的軍國大事並不是努爾哈赤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他和幾位和碩貝勒共同商議決定,這些有資格參與討論軍國大事的和碩貝勒就是清朝最早的議政王。

清朝定鼎中原後,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議政王權力不斷被削弱。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2023年),早已名存實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被撤銷了。

咸豐十一年(2023年),咸豐皇帝駕崩後,恭親王奕欣幫助兩宮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成功奪取了國家的最高權力,奕欣因功被授予議政王之銜,他也是清朝最後一個獲得議政王頭銜的王爺。

說完了議政王,夜讀史書再來和大家聊聊清朝的輔政王和攝政王。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滿清朝廷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各個旗主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相持不下。關鍵時刻,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放棄了皇位的爭奪,改而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皇帝,即順治皇帝。

多爾袞因擁立之功被封為輔政王,顧名思義就是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共同處理朝政。

不過,沒過多久,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就被改封為攝政王。所謂攝政王就是代替或代表暫時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國家的大小事務全都由攝政王說了算,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攝政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按權力從大到小來排名的話,依次是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鐵帽子王只代表了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的特權,而不是具體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以及大部分議政王都是鐵帽子王。

12樓:全職老師解憂

不要以為名字上有一個王字就是王了,其實在當時這些都不是王,鐵帽子王只是代表一種特權,而不是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這些只是一些官職。也不是王。

13樓:野比喜歡說時事

鐵帽子王沒有實權,不過是親王的榮譽罷了,剩下的議政王攝政王也是同理,類似於官銜,但是手中握有真正的權力,可以協助皇帝。

14樓:匿名使用者

鐵帽子王不是王位,而是一種特權,就好比,父親去世了,他生前是什麼兒子就繼承什麼,議政王就是可以討論國家大事的王爺,而輔政王則是輔助君王的王爺,攝政王就是代替或者代表君王行使君王的權力,攝政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15樓:穿甲燃燒爆破彈

清代王爵只分為兩檔,親王和郡王。鐵帽子王指的是王爵世襲世襲罔替,既下一代人繼承的的時候不降等級,這只是一個特權。議政王是指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王爵貴族,輔政王多數是指皇帝年幼作為輔助帝王存在,而攝政王更多的時候是代行皇權,只有一個多爾袞。

清朝的八個鐵冒子王是?他們有何軍功和特權?

清代六大親王是哪幾位?鐵帽子王又有哪幾位?

清朝很厲害的鐵帽子王都有誰?

清朝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都是什麼王?

16樓:六恨真

鐵帽子王即世襲親王,整個清王朝也就12個人受到這樣的殊遇,清朝前期主要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共8人)。他們享有子孫世代受襲,不會受到降一級爵位,同時還有享配太廟的殊榮。到清中後期時又有了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4人)。

說來也巧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都在這些鐵帽子王當中產生。

先說輔政王和攝政王,皇太極死後福臨即位,由於皇子年幼不能親理朝政需要大臣輔佐,因此設立輔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及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兩個都是鐵帽子王),後加封睿親王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也是攝政王的由來,清末慈禧太后改垂簾聽政為監國攝政,任命醇親王奕譞之子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溥儀管理朝政,這也是清朝第二個攝政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

再說議政王早在努爾哈赤時期便有議政,由四大貝勒輪值國政後改為八人稱為和碩貝勒稱「八王共治」但並沒有給予實際的議政王頭銜,後太宗廢貝勒輪值國政之制,以諸貝勒代之, 稱為議政貝勒, 與議政大臣一起,商決軍國要務。後至乾隆年間廢除,咸豐十一年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政變成功後慈禧為報答奕欣的幫助,授予奕欣議政王頭銜並授鐵帽子王。但至同治四年(1865) 即遭罷黜。

此後直至清亡, 未再有人得獲議政王之銜名。

綜上所述在整個清王朝獲得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基本上都有鐵帽子王擔任,由此也可以看出清王朝,對於皇族的看重及信任,也反映出清王朝必將由內而亂直至亡國。

1,攝政王是什麼意思呀,攝政王是啥意思

攝政,指因皇帝 或國王 因年幼,或疾病等原因長期不能理政時,由他人 就是在皇帝沒有能力治理朝政的時候,由王爺或者皇帝的近親代為支援朝政,如攝政王多爾袞 從明朝開始的 國外也有這個類似的說法 攝政王是啥意思 攝政王 prince regent 即代替或代表出國的 年幼的 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國家...

為什麼說大清末代攝政王載灃,雖有多爾袞之時,但無多爾袞之運

作為我們國家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是一個縱觀歷史非常有意思的國家。在這個王朝出現了兩位攝政王,這兩位攝政王都是非常有名。大清王朝的建立,是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位攝政王帶領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逐漸發展起來的。而這個王朝的終結也是隨著監國 攝政王載灃 隆裕太后與宣統帝而宣佈的。同為攝政王而兩位王爺卻有著不同...

男主是攝政王,或者是王爺或者是丞相女子是皇帝的言情小說

寡人有疾 女主皇帝,男主丞相 吟詠風歌 山河永寂 攝政王的小寵妃 失節事小,餓死事大 歡天喜帝 男主攝政王,女主是皇帝的 吟詠抄風歌 有生之年,狹路襲相逢終不能倖免,穿越時間 bai與空間,她來du到他身zhi邊,在這崇拜風神的國度,dao上演一幕女帝與攝政王的傳奇。她,蘇再晴,自小體弱多病,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