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美女西施最後下場如何

2021-12-21 08:22:55 字數 2835 閱讀 6248

1樓:匿名使用者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1.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聖品。

《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逸篇》中說:

「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2.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

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隱居說」的理由是: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

」,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裡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裡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

「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

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

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一是對「西施」的理解。

「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裡,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併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

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巨集《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鬥,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

」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

」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裡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

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裡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絡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3.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4.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

「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大部分都相信這兩個版本。

2樓:我做的到

和范蠡遠走。還有說跳湖

求類似張小花的《史上第一混搭》《史上第一混亂》那種爆笑幽默惡

神經天下 雜牌救世主 小花自己的我就是妖怪 小花的 混搭 和 妖怪 非常可以,但 混亂 有點不行。以前看了很多搞笑幽默的 但都不記得名字,現在留個記號同求書。納蘭秋的 隱士大風流 求類似張小花的 史上第一混搭 史上第一混亂 那種爆笑幽默惡搞類的網路 獸血沸騰!強烈推薦 爆笑 求類似張小花的 史上第一...

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女人是誰,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是誰?

鄧綏 81 121 新野人,高密候鄧禹之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史稱鄧太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皇后。東漢和熹皇后鄧綏 公元81年 121年 新野縣人氏,雲臺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鄧禹之孫女,6歲讀史書,12歲通 詩經 論語 專志典籍,不問居家之事,家人號曰 諸生 其才能為諸兄弟所不及。其父鄧訓 時...

中國歷史上上第一部民法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1931年 中華 民法典 新中國1986年的 民法通則 算我們這邊的 中國歷史上上第一部民法典是?中國首部民法典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1931年 中華 民法典 新中國1986年的 民法通則 算我們這邊的 1986年4月12日 民法bai 通則制定於1986年 du第六屆全國人zhi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