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中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分析

2021-12-19 00:55:42 字數 5850 閱讀 1152

1樓:合夥人金林

1、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

到了朱元璋的後代統治時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漸漸發生了變化。明朝中期開始出現了太監直接管理收稅的皇莊,這樣就出現了大規模強佔土地的問題。 土地的大量被兼併,使得無數農民無地可種,從而流離失所。

2、朝廷賦稅增加,農民苛捐雜稅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賦稅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種的農民擔負著更加沉重的苛捐雜稅,於是有田的農民也開始大規模棄田出逃。明朝由於外憂內患,使得軍費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賦稅。

3、軍隊紀律渙散,嚴重害民擾民:

朝廷發不出軍餉,剿賊剿寇的官兵便到處害民擾民。朝廷用官軍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軍,可見民心所向。 這樣的軍隊早已軍心渙散,不能打仗。

4、攘外安內軍事失敗:

內憂外患元氣大傷 就實力較量而言,明朝實際上是在內憂外患、內外夾擊兩重打擊下走向滅亡的。明朝在軍事上失去主動進攻的力量,被迫處於防守地位,而後金則由防禦轉入進攻。

5、錯殺武將:

明朝重文輕武,軍隊的統帥基本都是文人出身,2023年崇禎中皇太極反間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隨著袁崇煥的死亡,明朝已經窮途末路,再無武將可用,

參考資料

2樓:狼行成雙

明朝為何會滅亡?這個話題數百年來被眾多歷史學家翻來覆去的研究,近年來熱門的《明朝那些事兒》裡也有著獨到的解說。反思明朝的覆滅,總有各種角度去闡釋,而作為一部電影,《大明劫》沒有堆砌大戰場面(實際上整部戲只有10分鐘不到的「商業爆米花大場面」),王競這次描述的重點,是刻畫明末的動盪年代裡,從皇宮到軍營、再到平民社會的眾生態。

從崇禎對孫傳庭的猜忌,到軍營糧倉裡以泥沙裝袋冒充軍糧,再到瘟疫瀰漫全城卻無醫能治,朝廷的腐敗,百姓的恐慌,明末的種種亂象,在王競冷酷而又寫實的鏡頭下娓娓道來。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李自成闖軍的刻畫,眾所周知,過去因為意識形態的關係,導致所有的農民起義都被定性為「革命」,而革命在中國,是絕對主流正確的價值觀;所以,無論是血腥到近乎無恥的黃巢軍(此人一邊打仗一邊寫信給朝廷要求給官做,給了就不打了),還是根本利用邪教蠱惑人心的黃巾軍(張角的醫術以芒硝為萬能藥,害死不少無錢醫病的貧苦百姓),再加上光輝形象的闖王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都是「無產階級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的革命行為」……這麼歌頌了幾十年,直到近年來,這種荒唐的觀念才漸漸有所解除。

在《大明劫》裡的闖軍,是以反派的形式出現。明末李自成曾經多次被打垮,其闖軍的組成也多是各地不成氣候的流寇,這撥流氓性質的軍隊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到之處皆是慘絕人寰。《大明劫》裡難能可貴的還原了歷史的這一部分真相,使得看過姚雪垠版《李自成》的我,看這部電影不免心生感慨。

雖然礙於各種可以理解的原因,李自成的形象並沒有在片中出現,但就整體而言,相信看過這部《大明劫》,不熟悉明末歷史,僅僅從歷史課本上了解的觀眾,對李自成和其闖軍自會有新的認識。

《大明劫》以一種冷峻的眼光,審視著2023年的中國,看《大明劫》很容易讓我想起黃仁宇所寫的《萬曆十五年》,前者處處驚心動魄,讓觀眾看著大明王朝的傾覆;而後者則筆筆冷淡平靜,讓我們知道為何大明的滅亡早已埋下種子。王競有他的歷史責任感,能將藝術處理和真實歷史做到這種微妙的平衡,讓我們得以在100分鐘的時間裡去感受一個國家是如何滅亡的過程,從這一點出發,《大明劫》已經值得讓人讚許。

孫傳庭心懷殺敵報國之心,面對**汙吏,朝廷昏庸,瘟疫橫行,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卻束手無策,只能感嘆一句,「積重難返」。這讓我想到了前幾年《建國大業》裡,蔣介石面對根深蒂固,已經無力**的腐敗,無奈地對自己的兒子蔣經國說了一句,「反腐,亡黨;不反,則亡國。」《大明劫》裡的明末何其相似。

導演有隱喻嗎?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明劫,又稱《瘟疫論》

並寫下《瘟疫論》一書

亦或者是大明的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

亦或者是大明的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

軍醫按照普通的傷寒雜病**導致病患越來越多

4樓:匿名使用者

大明劫,而毫無疑問

而毫無疑問

帶到人類身上

書中所記載的經方「達原飲」被後世醫家所重視書中所記載的經方「達原飲」被後世醫家所重視

5樓:龍嘯漢江

你想從一部電影裡找如此深刻問題的答案?老老實實地讀書去。

6樓:匿名使用者

大明劫,也讓汪郎扼腕嘆息

這部歷史劇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代史詩級的大片

西安歷史的簡介

7樓:森海和你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別是我國歷史上較輝煌的四個王朝周、秦、漢、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漢長安城、陽陵、茂陵等文化遺址。漢開闢了「絲綢之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漢承秦制,在長安建立了持續200餘年的西漢政權和空前強大的西漢王朝。

漢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因此,外國把研究中國的學問叫漢學。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遺址。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開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續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整個東方乃至世界。所以,以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為依託的大西安,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臺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8樓:匿名使用者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

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9樓:歲月神坑

西安歷史悠久,早在漢代西漢就在西安建都,古稱長安,隋朝也在此建都,唐朝時,長安繁榮一時

10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 ?qwmfort

什麼叫歷史?

11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1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13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要賣給胡部堂的鄉誼

因為他們倆知道胡宗憲是嚴閣老的人,他們想把嚴閣老拉下水。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部堂是什麼職位 部堂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u tang,意思是明 清總督稱呼。明 清總督稱呼。明代各衙署之長官因在衙署之大堂上處理重要公務,故稱堂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吧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歷史原型是誰 電視...

《大明王朝1566》裡有哪些細思恐極卻又頗有受益的細節

這個電視劇很不好看,精裝比還有歪解歷史 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是一位最理想的朝臣,忠心,能隱忍,還會主動為主分憂,更難得的是,體恤下屬,為人寬厚。他是個太監,卻待芸娘與高翰文十分寬厚。他對芸娘說,我們這樣的人,有時候真希望別人般配。這得是多寬厚的性格與善良 大度,才能說得出這樣的話。真因為如此,呂芳才可...

明朝經歷了幾朝幾代,大明王朝經歷了幾代天子?

帝王世系 明朝皇帝 16位 姓名廟號諡號年號陵墓朱元璋太祖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洪武 1368年 1398年 孝陵朱允炆 惠宗讓皇帝 又諡惠帝 建文 1399年 1402年 待考朱棣成祖 原為太宗 文皇帝永樂 1403年 1424年 長陵朱高熾仁宗昭皇帝洪熙 1424年 14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