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怎樣理解這句古詩 月是故鄉明,古人描寫月亮的古詩一月是故鄉明

2021-09-17 21:32:23 字數 3560 閱讀 859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帶有感**彩的詩句。從作者角度出發,當常年奔波在外的遊子閒暇時刻回想以往經歷之時難免會想到曾經在家鄉的那種親切的感覺,溫馨的畫面,對比如今漂泊不定的生活,當然更加思念當初家鄉的生活,有感而發「月是故鄉明」!我也深有體會啊!

2樓:巢同光

這句古詩並不是寫家鄉的月亮要比別處的亮,而是寄託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迫切想回到家鄉,遊子在外,懷念故鄉的一切一切,想起家鄉,難免會覺得家鄉勝過任何地方,所以寫下了「月是故鄉明」這句詩。

其實我也寫過這道題!嘿嘿

3樓:糖果屋

戍鼓②斷人行③,

秋邊④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⑤,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⑥

寄書長⑦不達⑧,

況乃未休兵⑩。

1.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2.戍鼓:軍鼓。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秋邊: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5.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6.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 7.

長:一直,老是。 8.

達:到。 9.

況乃:何況是。 10.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

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

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古人描寫月亮的古詩一月是故鄉明

4樓:涼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杜甫

「月是故鄉明」的上一句是什麼?出自哪一首詩?

5樓:阿沾

「月是故鄉明」的上一句是露從今夜白;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

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樓:王子來自異時空

露從今夜白。出自《月夜憶舍弟》杜甫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7樓:微木白柏

你好,上一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意境賞析: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

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

「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

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

」(《麈史》)讀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8樓:匿名使用者

《月夜憶舍弟》出自杜甫,「月是故鄉明」的前一句是「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9樓:匿名使用者

露從今夜白,出自月夜憶舍弟

10樓:匿名使用者

上一句路從今夜白,出自月夜憶舍弟。

杜甫詩中的月是故鄉明的前一句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露從今夜白,來月是故鄉明自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的鑼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在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12樓:高樓居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作者是誰,月是故鄉明的作者是誰

月是故鄉明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 月夜憶舍弟 原句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詩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月夜憶舍弟 戍 sh 鼓 斷人行 邊秋 一雁聲。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 不達 況乃 未休兵 1 舍弟 家弟。杜甫有四弟 杜潁 杜觀 杜豐 杜佔。2 戍鼓 戍樓上用以...

月是故鄉明,下一句,人是故鄉好,月是故鄉明,的下一句是什麼?

出自唐代杜甫 月夜憶舍弟 全詩為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寄書信詢...

月是故鄉明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心情 不管詩人再怎麼看他鄉的月亮,都覺得沒有他自己家鄉的好,很顯然,詩人很愛他的家鄉,覺得家鄉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因此借明月思念家鄉,這才有了這句詩 月夜憶舍弟bai 杜甫 du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zhi夜白,月是故鄉dao明。有弟皆內 分散,無家問死容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