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2021-09-04 05:05:36 字數 5932 閱讀 7226

1樓:匿名使用者

始:春秋

春秋戰國時期,周代制度禮崩樂壞,社會面臨嚴重變革,各種思想出現,並且希望能收到當時強權者的賞識,於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現象。

終:漢武帝時期

秦朝雖然有焚書坑儒,但是其本身的百家思想並沒有中斷,只收直接官方採用法家思想。 但是到漢武帝,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大一統,此時開始,幾乎其他思想已經消失殆盡,不過此時儒學也已經是融合了各種思想後的儒學了。

2樓: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家去掉,稱為「九流」。

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編輯本段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教本,被後人稱為"六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編輯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編輯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發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利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編輯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主義**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編輯本段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

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

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

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

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

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

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物件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複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

「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

又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

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採取寬鬆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的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國時代,由於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

並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建立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建立於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展於齊威王時期,興盛於齊宣王時期;中衰於齊憫王時期;中興於齊襄王時期;亡於齊王建,秦滅齊時。

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後,歷代君主無不發奮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

客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

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

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鬆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田齊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

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漢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門徒一併來的。

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這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

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

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也有對宇宙奧祕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並不排擠打擊.

而是相容幷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

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

也向孟子徵求意見。後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儘量挽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以萬鍾」,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並資助其辦學。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

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

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歷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建立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百家爭鳴的地位?百家爭鳴的影響是什麼?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的影響是什麼?百家爭鳴影響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莫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什麼意思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振興文化產業,提出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八字方針 是指各種思想共同發展,共同存在。出自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bai 讀音 b dui hu q f ng,zh...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時候的性惡論正確還是性善論

沒有絕對的正確,這二都是有的,也可以說性本無惡與善之分之分。他們本是同根而生吧。性善論與性惡論 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基本論點是什麼?性善論主張人出生時就是善良的,認為環境影響人。性惡論主張人出生時就是壞的,認為教育影響人,如 勸學 回答者 lunmaochun 童生 一級 6 11 00 27請問那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