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哪一件

2021-08-31 12:33:52 字數 3314 閱讀 4075

1樓:阿沾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此稿於公元758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顏真卿侄子顏季明死於安史之亂,此時的顏真卿49歲,真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

此件書法作品可謂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情意動人,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

《祭侄文稿》筆法圓轉,筆鋒內含,力透紙外,其線條的質性遒勁而舒和。清代何焯《義門題跋》中說:「魯公用筆最與晉近。

」但《祭侄文稿》一是打破了晉唐以來重內擫法來表現方剛之氣的習慣,改用外拓法。

他認為,外拓圓筆更能自如地縱筆揮毫,充分抒展書法家的個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筆勢外拓的典型表現。二是線條渾厚圓勁,骨勢洞達,賦予立體感。

《祭侄文稿》中「父、楊、凶、史、輕」等字運筆疾澀,體現了古人所謂「顏字入紙一寸」的說法,這是對「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的最好的領悟和展現。三是篆籀氣的運用使《祭侄文稿》不同於晉唐以來的方頭清瘦,迴歸了古樸淳厚之氣。

如「顏、清、爾」等字;楷隸之法的出現讓作品奇趣迭出,如「門、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筆波狀則取隸法。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圓潤、渾厚的筆致和凝練遒勁的篆籀線條,展現了顏真卿在行書用筆上非凡的藝術功力。

《祭侄文稿》其墨法蒼潤,流暢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幹練流暢,揮灑自如。

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筆墨寫下了53字,留下了乾枯壓痕出現難以控制的傷痛軌跡。從「維乾」到「諸軍事」蘸第一筆墨,墨色由濃變淡,筆畫由粗變細。

從「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筆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輕,點畫由粗而細,且連筆牽絲漸多,反映了作者激動的情感變化;從「惟爾」開始,因要思考內容、蘸墨,塗改、枯筆增多。

從「歸」字開始,墨色變得濃潤,「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八個字墨色濃厚,充分反映出書家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天下悔」三字以後,隨著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後越揮灑自如,無所憚慮。兩個「嗚呼哀哉」的狂草寫法,足見書家悲憤之情不可言狀。

最後的三行如飛瀑流泉,急轉直下,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其情感交織而產生的筆墨效果使作品達到藝術的巔峰狀態。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作者簡介: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名臣、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2樓:匿名使用者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

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原卷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天水園印及歷代鑑賞收藏印鑑數十方,還有鮮于樞、張晏、周密等人題跋。宋《宣和書譜》有著錄,清乾隆時入內府,原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祭侄文稿

【作者】顏真卿

【年代】唐代

【書體】行書

【材質】麻紙墨跡

【規格】縱28.3釐米,橫75.5釐米

【字數】23行,234字

【收藏】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1]  《祭侄文稿》,亦稱《祭侄季明文稿》。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謂:

《祭侄文稿》「書之奇絕,論者以為《蘭亭序》之後惟此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2] 顏真卿公元758年(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2023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上述三大行書法帖,因其辭、書皆佳,且均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

曹寶麟謂:「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性地揮灑,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書,「這一推崇世無間言」。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3]

版本《祭侄文稿》傳世有二:一是停雲館所刻祭侄文稿,有陳繹曾、陳深、文徵明三跋,與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載相同;二是墨跡本,明張醜《清河書畫舫》雲,《祭侄文稿》定當以鮮于樞、張晏跋尾本為真跡。[4] 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謂:

「明文氏《停雲館帖》所刻一本,與此不同,當是偽跡。」[5]

顏真卿的什麼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3樓:匿名使用者

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為什麼顏真卿的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4樓:匿名使用者

說的是《祭侄文稿bai》du。因為此書是顏在極度悲憤

zhi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

dao筆墨的工版拙,故字權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就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那樣是王羲之在半醉之下寫就,連他自己也無法超越。

5樓:雪狐

人家寫的好唄。。。。。。。。。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是?

6樓:匿名使用者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做,麻紙墨跡內本,高28.7釐米,長77釐米,23行,共容計235字。又塗抹34字,合計269字。

《祭侄文稿》是一篇書札草稿,內容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本為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文稿書法備受後人推崇。

張晏評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此稿拖尾有後人題跋九則,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7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王羲之

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天下第三行書 《黃州寒詩帖》蘇軾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作品是哪部

被稱為 天下第三行書 的作品即蘇軾所寫的 寒食帖 元豐三年 1080 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 烏臺詩案 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 今湖北黃岡 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 公元1082年 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

王羲之的蘭亭序集真的可以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嗎?

我覺得完全是可以的。因為這本蘭亭序集真的非常好,而且裡面的字型我覺得很大方,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本蘭亭詩集。當然可以了,因為蘭亭序裡邊的字型真的是非常的優美,而且看起來也是非常的有力量,真的是非常好的行書版本。蘭亭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的原因如下 蘭亭序 的章法 結構 筆法相當...

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帖是什麼何人所作

被譽為 天下第三行書 的字帖為 寒食帖 寒食帖 又名 黃州寒食詩帖 或 黃州寒食帖 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 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