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與聯絡

2021-08-25 22:43:45 字數 5126 閱讀 2859

1樓:點點在心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特點不同、形式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腦中產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指人們藉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絡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

二、特點不同

1、感性認識

其特點是直接性、生動性和具體性。

2、理性認識

其特徵是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

三、形式不同

1、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包括相互聯絡、循序漸進的三種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

①、感覺。是人對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體的感官對內外環境適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②、知覺。是對客觀事物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絡的綜合反映,它為主體提供客觀物件的整體映象。

③、表象。是曾經作用於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識中的儲存、再現或重組。

2、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①、概念。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構成科學體系核心的邏輯要素。

②、判斷。反映事物關係的思維形式,是對事物的狀況和性質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

③、推理。由已知合乎規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維形式,是通過對某些判斷的分析和綜合再引出新的判斷的過程。

2樓:其興業令躍

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對事物的各個方面,現象和外部聯絡的反映,是具體的,豐富的,生動的,然而卻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認識時認識的高階階段,它是對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絡的反映,是抽象的,間接的,相對穩定的,他比感性認識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全體本質。

3樓:司寇善和諸帆

理性認識相對於感性認識而言。是指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的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絡的反映。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階階段,是由感性認識發展而來的,它表現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綜合的過程。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與聯絡

4樓:匿名使用者

( 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它是人們通過感官獲得的關於事物的現象的認識, 包括感覺、 知覺、 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點。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階階段, 它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獲得的關於事物的本質的認識, 包括概念、 判斷、 推理三種形式。

理性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點。

( 2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見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的含義)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絡。首先,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離開了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

堅持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其次,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昇華, 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能解決對現象的認識的問題, 理性認識才能解決對本質的認識的問題。

堅持感性認識發展成為理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再次,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 1 )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其一, 積極投身於實踐, 在實踐中獲取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其二, 必須對感性材料加以思維的抽象, 要採用分析和綜合、 抽象和概括、 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 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裡」的思維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

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可靠, 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可靠, 否認感性認識有待於昇華成理性認識。

唯理論和經驗論全部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它們各持一個方面, 在思維方法上屬於形而上學。

唯理論有唯物主義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唯理論之分;經驗論也有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經驗論之分。

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也不懂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教條主義誇大書本知識、 理性認識的作用, 輕視感性經驗, 一切從本本出發, 犯了類似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誇大感性經驗, 輕視科學理論, 把區域性經驗當成普遍真理, 犯了類似於經驗論的錯誤。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 1 )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一次飛躍)並沒有結束認識, 理性認識還要再回到實踐中去(第二次飛躍)。因為:其一, 認識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 改造世界。

第一次飛躍並沒有實現這一目的, 只有第二次飛躍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其二, 第一次飛躍並不能保證理性認識的正確性, 理性認識是否正確, 只能依靠實踐的檢驗。在第二次飛躍中, 理性認識可以得到檢驗, 得到修正、 補充和發展。

( 2 )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和途徑

其一, 必須從實際出發, 做到普遍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 理論必須服從實踐。

其二, 要把關於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 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

其三, 理論應當被群眾掌握。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 才能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 使實踐獲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 包括理性直觀、 理性思維等, 是主導因素;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則包括兩類:一類是情感、 意志, 包括慾望、 動機、 信仰、 習慣、 本能等, 一類是認識中不能被邏輯思維所包含的主體心理形式, 如幻想、 想像、 直覺、 靈感等。在認識過程中, 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 相互補充的, 共同推動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非理性因素應當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約, 應在理性因素的主導下, 發揮其積極作用, 抑制其消極作用。

認識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

( 1 )認識的全過程

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迴圈往復以至無窮, 這是認識從簡單到複雜、 從低階到高階無限發展的全過程。

( 2 )認識的不斷反覆

認識之所以要不斷反覆, 是因為:其一, 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客觀事物本身的發展過程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物質世界是無限的, 客觀事物作為系統也是多方面、 多層次的。

客觀事物存在著一個產生、 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和規律也有一個暴露的過程。所有這些, 使得人類的認識具有反覆性。其二, 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受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人類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打破限制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這也使得認識具有反覆性。其三, 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要受到主體本身的限制。這些限制包括:

人的實踐範圍、 知識水平、 認識能力、 實踐能力、 立場、 觀點、 方法以及生理素質。所有這些, 也使得認識具有反覆性。

( 3 )認識的無限發展

就整個認識過程而言, 認識的反覆具有無限性。但是, 這種無限性不是簡單的圓圈式的迴圈, 而是表現為螺旋式的上升。

( 4 )認識辯證運動全過程的原理, 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黨的群眾路線包括:一切為了群眾, 一切依靠群眾, 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

黨的群眾路線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 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具體運用。黨的群眾路線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一致性。

首先,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主張群眾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 實踐是千百萬群眾的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則主張相信群眾。因此, 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 「從群眾中來」, 實際上就是把群眾的感性認識能動地昇華成理性認識(表現為領導者的智慧), 這其實就是第一次飛躍;「到群眾中去」, 實際上就是讓理性認識被群眾所掌握, 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這其實就是第二次飛躍。

再次, 「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是一個不斷反覆的過程, 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從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也是一個不斷反覆的過程。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①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表明認識與實踐是不斷分離又不斷重合的過程, 而每一次迴圈, 都使認識上升到高一級的層次。由於實踐處於不斷髮展之中, 認識經常與實踐發生矛盾, 這就要求認識與實踐必須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所謂具體的統一, 是指認識、 理論要同一定時期、 地點、 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 理論要根據具體實踐不斷地補充、 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的統一, 是指認識、 理論要同不斷髮展的實踐相適應, 要根據實踐的變化而變化, 不能落後於實踐。

③割裂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會導致「左」的或右的錯誤。

④實踐是不斷髮展的, 理論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新的理論的指導下, 實踐會進一步向前發展。實踐要不斷地創新, 理論也要不斷地創新。

5樓:鞠令顓孫梓敏

感性有點遵從內心想法,而理性你也會考慮到更多的其他因素,做事不能只考慮一方面,否則只會害人害己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什麼區別?

6樓:

區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兩個不同的認識階段,有著本質的區別。

①與認識物件的聯絡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感覺器官在與物件發生實際的接觸後產生的,它與認識物件之間的聯絡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而獲得的,它與認識物件的聯絡是間接的,具有間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認識通過感覺器官與認識物件接觸,形成關於物件的生動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反映物件,具有形象性。理性認識是通過抽象思維,從現象中揭示出本質,從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物件,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物件的深度、層次不同:感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絡。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絡和規律。

正因為兩者有質的不同,所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聯絡:①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階階段,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的東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於感性認識,否則,理性認識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源。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

②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感性認識的侷限性和認識的任務、目的決定的。感性認識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而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在於用獲得的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

因此,必須使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於實踐,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最終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什麼好處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 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其一專,積極投身於實踐,在實屬踐中獲取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其二,必須對感性材料加以思維的抽象,要採用分析和綜合 抽象和概括 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 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裡 的思維加工.2 要批判唯理...

辨析 認識的最終目的是以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大左右 要貼近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書的

單就認識的復過程來 說是從感制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但是我們不是為了認識而去認識。認識是為了更好地實踐。認識產生的原因是實踐,可是認識不可能總是完美的,事物也不可能總是不變的,那麼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認識需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需要通過實踐再度產生新的認識。實踐 認識 再實踐,這...

簡述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什麼是認識主體和客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關係是實踐關係,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 在實踐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係,即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以及價值關係和審美關係。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主體和客體的對立表現在 在實踐關係中,兩者之間存在著改造和被改造的對立 在認識關係中兩者之間存在著反映和被反應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