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2021-07-02 15:33:57 字數 4116 閱讀 3023

1樓:

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2樓:多功能不能困難

古裝戲裡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看看下面這個推導: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

一兩**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資料的。

兌換關係

銅錢,**和**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2023年前後的1:8**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約可兌換8~11兩**。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人民幣)如下:

**:100元/克

**: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約值4000元 1兩**: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3樓:快1俠

第三節 宋代貨幣與財政的關係

一 財政收支帶動的週期迴圈

貨幣是因商業交換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但貨幣在其自身發展的一定階段,又同國家財政相聯絡。這是由於國家稅收中有一部分是貨幣,財政支出中也有一部分是貨幣,此外,貨幣的製造發行往往是由國家壟斷的。但是,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情況不同,各個國家的情況不同,貨幣同國家財政關係的密切程度是相差很大的。

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如前所述,宋朝是中國古代靠俸祿為生的人數最多的一個朝代,霏幸祿的人的生沽需要是多方面的,這就需要俸祿中有一定比例的貨幣。國家要籌集這麼多人的俸祿,並嚴格按規定數額分配給這些人,較便捷的辦法是掌握較多的貨幣,因為貨幣變轉為實物比一種實物轉變為另一種實物更方便,而且運輸貨幣一般也比運輸實物容易。所以,靠俸祿生活的人多就勢必導致財政收入中貨幣所佔比重增加。

同時,宋代的稅收不同於現代稅收,它裡面包含有較大的超經濟剝削的成分,因而其數額在社會總財賦額中所佔比重也就大大高於現代稅收所佔的比重,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居地位也遠較現代稅收重要。據統計,北宋前期(宋神宗即位以前)每年財政收支的銅、鐵錢(金、銀不計在內)共約2000萬一4000萬貫,北宋神宗時期,財政收支中的貨幣比重增加,每年財政收支中的銅、鐵錢增為約6000萬貫;南宋時期銅鐵錢貶值、紙幣因數量激增而嚴重貶值,稅收徵錢比例加大,這都導致財政收支數額增加。宋代每年的財政收支貨幣都有數千萬貫,有時甚至上億貫,這樣,每年就有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貨幣在封建國家和百姓之間往返運動。

這就是說,在宋代,隨財政收支往復執行的貨幣數量是異乎尋常的大的。

就宋代特殊社會背景而言,財政收支推動的貨幣迴圈,還會裹挾另一部分貨幣隨之執行。例如納稅者籌錢時總要比實際納稅多置辦一些,用於支付手續費(縻費錢)及賄賂收稅官吏。由於有些人要借債納稅,到下一年,這些借債者在還債的同時,還要償付利息。

即是說,還債與納稅往往相伴而行,這也增加了貨幣迴圈的數額。當然,實際上,貨幣隨財政收支往返運動並不是直來直去的,因為向國家繳納貨幣者往往並不能直接從官方得到同

樣多的貨幣,官方支出的貨幣往往要經過許多中間環節才能回到繳納貨幣者手中。我們還應注意到,官方收入貨幣和支出貨幣在地域上也存在不平衡性,特別是稅收最多是東南地區,而軍費支出最多的卻是西北地區,這種不平衡性更增加了貨幣迴圈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也擴大了貨幣迴圈的數量和規模。

二 財政對貨幣經濟的促進

既然宋代財政負擔沉重,既然宋代國家管理和財政管理都是高度**集權的,那麼為了有效實施管理,防止有人乘機**作弊,就必須實行量化管理。我們可以看到,宋朝財政上的許多定額都精細到一文錢、一兩絲、一合米(甚至更細)。但是實際操作上卻遇到困難,糧食有秤量不準確的誤差,在運貯過程中又會有水分等的損耗;布帛有長寬重量精粗的差異,又會出現退色變質的損耗;其他實物大抵都有類似問題,這給**作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卻給管理造成了困難。

相比之下,貨幣大抵較少這方面的問題。另外,從財政調撥的需要看,實物調撥所受侷限較大,如需要糧食的地方要調糧食,而調運糧食很麻煩且費用很高,如果官方恰好沒有庫存就會出現問題。貨幣是靈活的,它可以代替任何一種實物,而且可以採取兌換的方法,比調運實物要便捷得多。

所以,財政收支的貨幣化是管理上的需要,特別是簡化管理的最有效途徑。財政收支貨幣化既是大勢所趨,專賣、稅收等的貨幣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更何況食鹽、酒、茶、香、礬禁榷等既採取**形式,其收入必然多是貨幣。

而稅收折徵現錢,也是變相增稅的便利途徑。所以,官方始終對各種收入貨幣化持積極態度。

宋代稅收中貨幣所佔比重非常大,事實上遠遠超過了當時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它不是貨幣經濟發展的自然產物,而較大程度上是由財政作為“催化劑”“催”出來的“早產兒”。官方對各種貨幣收入持歡迎態度,就導致賦稅折徵現錢的情況較普遍地發生和存在。徵稅折錢迫使農民出賣農副產品,使這些農副產品變為商品。

同時,徵稅迫使農民低價出賣農副產品,就給商人謀利提供了較大空間,刺激了其經營的積極性。農民為了減少在收穫季節急於出賣農副產品時造成的損失,就必然在平時想方設法集攢一些貨幣,其主要辦法就是從事農業以外的一些經營活動。即如宋人李椿所言:

“今谷帛之稅,多變而徵錢,錢既非民之所自出,不得不逐一切之利以應官司所需。既逐一切之利,則不專於農桑。”①這些都導致自然經濟的破壞,而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

禁榷制度也有促進貨幣經濟發展的功效。農民要得到食鹽、茶、礬等這些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禁榷品的物品,過去可以通過物物交換的方式,現在在禁榷制度下,就不得不先出賣農副產品,在獲得現錢後再用錢購買。唐代韓愈論官賣鹽說:

“除城郭外,有見錢糴鹽者,十無二三,多用雜物及米穀博易。鹽商利歸於己,無物不取。或從貸升斗,約以時熟填還。

用此取濟,兩得利便。”而官賣鹽“令州縣人吏,坐鋪自糶,利不關己,罪則加身,不得見錢及頭段物,恐失官利,必不肯糶。”②宋代的情況也是一樣,官府直接經商,為了管理的需要,在出賣商品時,也必然要收現錢。

宋人劉宰說:“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鹽之市。”③賣米是為了納稅、買鹽,這種情況的形成,顯然同賦稅徵錢、禁榷制度的推行有直接的關係。

4樓:硬漢宋

嘉靖年間,(2023年)正式做為民間貨幣流通,之前沒有大規模流通。

5樓:匿名使用者

**有遠古時有``在一些玄喚裡有銅幣``銀幣```金幣``水晶幣一些```

6樓:絲絲小妝

**則始於西漢,到宋代市成為主要的幣材。

7樓:一針見血

你可以找度娘,我記得是西漢時期

8樓:無表人

在中國,**最早在商代就已經作為貨幣,戰國時期更多地用**論價。**則始於西漢,到宋代市成為主要的幣材。

國外的一白音作為比才出現在公元前千年前後,金的出現要更早一些,但與**相比,為佔主要地位,直到18~19世紀,僅比才在西歐貨幣中佔據主要地位,20世紀初,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中,幣材由**壟斷

紙白銀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紙白銀和現貨白銀有什麼區別

紙 是一種個人憑證式 是大陸繼紙 後的一個新的 投資品種,投資者按銀行 在賬面上買賣 虛擬 個人通過把握國際 低吸高拋,賺取 金 的波動價差。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記錄只在個人預先開立的 賬戶 上體現,不發生實物 的提取和交割。銀和 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十分悠久的 人類開始開採 要上溯到4000多年前。由...

印花瓷器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瓷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印花瓷器從什麼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隨著電子計算 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印花瓷器採用計算機輔助直接加工製造各種複雜形狀產品的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20世紀90年代初h.marcus等人提出固體自由成型製造新思路。該方法直接利用計算機cad設計結果將複雜的三維立體構件經計算機軟體切片分割處理,形成計算機...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春節的,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春節的?

春節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