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迴歸生活課題計劃

2021-07-01 05:36:05 字數 6022 閱讀 5316

1樓:繁華落盡同事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徵,活動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教師要努力創設適宜活動的環境和條件,組織開展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感悟、發現、**,從而獲得認識、情感和行為各方面的發展。如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老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做好課前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同學們走進超市,有的購買學習用品,有的購買生活日用品,有的購買蔬菜等等。

在課堂上,同學們將自己購物的經歷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學說,我在購物時注意到儘量購經濟適用的物品,有的同學還介紹了購物時還要注意食品的營養。當老師提問到:

購物時還要注意什麼?「安全」——不購「三無產品」。師緊接著問:

「什麼叫『三無產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無產品名稱及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無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的就是『三無產品』。

」同學們通過走進超市,把教學內容和要求融進了實踐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絡,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絡起來。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深刻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於理性、過於抽象,德育途徑方式過於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髮展規律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於是德育需貼近生活,需加強情感性、加強道德主體實踐漸漸成為一種研究的趨勢。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迴歸生活」,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驗儘量豐富,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借鑑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學關於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和構建「迴歸生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和操作樣式,以制訂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並對其終生有益的切切實實的德育目標,創造性地運用並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具有鮮明現代生活教育特徵的生活德育方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同時為豐富德育理念與德育模式服務。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我們將道德教育深深紮根於兒童生活的土壤,充分重視生活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生活實踐進行道德教育,讓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聯,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構道德經驗,提升道德水平。

因此,可以這麼說,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於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生活化。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

二、理論依據:

1.本課題理論基礎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及《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關學科的教學理論。

2. 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3. 現代德育價值觀理論。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4、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它告訴我們「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這些主張給本課題研究的開展與實施以很大的啟迪。

三、概念界定:

新實驗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過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促進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迴歸生活」是指《品德與生活》課程遵循生活的邏輯,立足於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和形成體驗,迴歸兒童的生活,「這種迴歸的第一重意義就是使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基於此,《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著力幫助兒童感受課程的「個人意義」,力圖利用蘊藏於兒童自己生活中的豐富素材,通過與兒童有限的認識和行動能力相匹配的、他們想做又能做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學教育、勞動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堂上的學習過程成為兒童現實的愉快生活體驗,併成為其生活的引導。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陶行知語)。從新課程理念與學生品德形成規律的角度來分析,該課題的界定應該是: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途徑等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再現生活情景,摒棄生硬灌輸、空頭說教,讓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生活,從而構建起面向生活的潛在性或現實效能力。

學生在生活經驗交流的基礎上,走進自己的生活,學習生活並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為他們正在進行的生活起有意義的引導或指導作用,不僅推動學生在課堂上所進行的有效學習,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得到快速提升,生活觀點得到有效發展,真正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的目的。

四、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理論依據和概念界定,假設教師在現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學生道德形成規律的指導下,構建品德教學回歸生活的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通過研究與實施,改革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並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五、基本原則:

開展品德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研究應遵循如下原則:

1、感性的原則:即把情感的變化作為認知行為的結果,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依據學生髮展現狀,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難度,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的情感態度,使學生經過努力達到目標,提高其自尊、自信、體驗成功的快樂,達到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育人的目的。

2、情境的原則:情境教學的靈魂是追求兒童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的協調。教師運用詩化的語言,使用擴充套件性描述,把壓縮性思維及其符號背後的豐富價值資訊還原呈現出來,具有直覺性、形象性、整體性、感染性,彌補了兒童思維抽象程度不夠的侷限,幫助兒童把握抽象概念,把握知識背後的價值負載,使兒童在這一特定學習中產生的情感經驗鞏固下來,儲備起來。

它們構成的物(境)一人(情)一辭(思)關係有助於保證學生在兒童期初步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礎。

3、體驗的原則:體驗教育符合學生生長髮育的規律,改變了傳統的「目中無人」和「有口無心」的教育模式,重視「過程」教育,即在生活中體驗,體驗中提高認識。體驗是置身於其中的心靈感受,是實踐活動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規範,自我超越,直接又深刻的體驗能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知識,並由此發展學生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促使個性成長。

4、踐行的原則:「兒童對於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認識寓於富有趣味的唱歌、跳舞、吟誦詩文、編演小品劇等活動之中,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的「親身所得」在快樂中內化。

六、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教學評價、教學情境等幾個方面研究。課題組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力求從生活中尋找與其相吻合的教學內容,通過思維遷移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活動方式方面,要通過教師課堂生活化的語言、行為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接受知識,培養能力;另外,還要設計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所學內容,使他們的「親身所得」在快樂中內化;師生之間要積極互動,相互討論、交流,相互理解、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評價也要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課堂,而是在家裡父母或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充滿著親情和友情,同時指導學生之間的評價也要貼近生活,互相鼓勵,共同進步;課堂教學生活化更重要的是能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生活化氛圍,使學生勤學、樂學、善學。

七、研究目標:

根據課題的概念和界定,該課題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分析、歸納、提煉出品德教學「迴歸生活」的一般策略和典型案例,並積極推廣與實踐,從而達到優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根據總體目標,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通過課題研究的實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並學會在學習與生活中與人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努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素質,為他們終生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二)研究目標:通過課題研究形成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得出一些《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建議,為教師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並積極推廣到其他學科中去,為其他學科的課堂生活化教學提供寶貴經驗,促進教師教學的提高。

(三)預期目標:依據上述目標,力求通過課題研究,為從事《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的教師提供可接受的、認同的優秀設計方案(案例)和典型教學課例,並將有關經驗加以推廣,使廣大教師儘快、儘早地適應教改新形勢的要求,真正讓《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喜愛的一種「生活」。

八、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分別採用了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法:指在教育教學中,要求教師確立個案研究的物件,把握個案物件的具體情況及發展趨勢,及時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饋資訊,從而進一步完善策略。

2、行動研究法:要求教師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篩選和研究科學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這不僅提高了本研究的應用價值,而且促進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加強反思,用現代教育理論總結經驗,形成規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九、研究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網路,組織多名《品德與生活》學科骨幹教師,成立課題組,做到分工明確。課題組人員制定好科研計劃及奮鬥目標。

具體方法如下:

1.定計劃,填寫**,積累資料。每學期,每位課題組成員都要認真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做好準備工作。

2.開設《品德與生活》課。實驗老師每學期開設一節《品德與生活》課。《品德與生活》課教學遵循學生年齡特徵,在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基礎上,採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傳授《品德與生活》常識,從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做好《品德與生活》實驗課的資料積累工作。實驗課教師根據研究主題選擇實驗課內容,認真說課、上課和評課,大家暢所欲言,努力提高實驗課質量。

4.積極探索理論,認真撰寫**。課題組研究人員每學期撰寫一篇**。平時,各自蒐集相關的資料進行理論探索。

在會議活動中,常常就一些在研究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廣泛而激烈的爭論,每個人都應充分認識到掌握理論水平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十、研究步驟:

《〈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迴歸生活』的實踐研究》是「十五」課題的延伸和深化,經過對該課題的反覆論證和集體攻關,制訂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將對該課題研究系統規劃、分步實施、全程監控,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課題前期準備階段(2023年3月—2023年6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2.學習相關理論,把握研究方向,確定課題研究內容。

3.研究子課題研究目標、內容及研究方法,明確分工。

4.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部分內容進行預研。

(二)實施階段(2023年9月—2023年6月)

第一階段(2023年9月—2023年2月)

1、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迴歸生活的實踐與研究。分別選定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開課,課題組進行研討,總結出效果明顯、具有示範和推廣價值的教學活動方式。在總結和提高的基礎上,在全區範圍進行教學觀摩彙報。

2、進行教學評價迴歸生活的實踐及研究。特別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注意評價的方法、形式的創新。由負責區學校進行不同學習組織形式的實踐和試驗,課題組進行總結研討,對典型的評價方式進行完善和充實。

第二階段(2023年2月一2023年6月)

在前階段工作的基礎上,本階段擬在全區範圍內,進行開課、學生研究成果展示、教師交流教學實踐中的體驗、課題研究成果彙報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提倡《品德與生活》迴歸生活的實踐研究,推廣典型經驗,並廣泛徵求意見,對前階段研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總結階段(2023年9月—2023年10月)

1.提出結題申請,。

2.收集有關材料,整理研究成果。

3.撰寫結題報告。

十一、預期成果:

(一)向上級科研部門提交課題研究結題報告一份。

(二)發表一批課題實踐研究**(包括教學設計、案例)。

(三)錄製、編輯《「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錄影課。

十二、課題組成員組成:

黃橋實驗小學教師:葉紅  俞霞芹   章繪華   楊曉英   胡明珍   沈紅英

如何讓我的生活更精彩,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精彩?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精彩?首先來說生活從不因為你是女孩子就憐香惜玉,在現實面前,一切平等,所以女孩子要為自己努力,這就是意義。首先是一個女孩為什要努力。努力賺錢,不是因為我多愛錢。而是這輩子,我不想因為錢和誰在一起,也不想因為錢而離開誰。如果問我 愛情和麵包我選擇什麼,會說 你給我愛情就好,麵包可...

怎樣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啊

人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應該是 不斷的 求索,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奮鬥,儘管前進的路上有汗版 水,可能還有眼淚權,但一定會在成功中獲得快樂和享受.記住每天不要想太多了,過去的事不要去想,還沒到的事也不要去想,就想如何過好現在,如何對待現在,讓自己開心,其它的事不要再去想,想的越多,煩的事就會越多,你說是...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方法有為自己安排適量的事情 分清楚主次 給自己定製計劃 合理的管理每一天的時間等。1 為自己安排適量的事情 凡事皆有變數,總會有一些事情在發展時不能按照自己預期的那樣發展,這個變數有時候會令自己措手不及,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處理,那麼提前安排好的某件事情可能就無法完成了。假如今天安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