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要塑造阿Q這個人物形象

2021-06-30 22:10:15 字數 4952 閱讀 1693

1樓:刀貞靜

在魯訊的**中,莫過於《阿q正傳》最有名。但一提起《阿q正傳》,就不能不提起文中的主人公阿q。 阿q這個典型的產生,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

七十多年來,阿q已成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對我國現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同時,多年來,阿q也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知道,所熟悉,各國人民通過阿q來了解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的歷史。無論就反映時代生活的深廣程度上說,就對實際生活的影響上說,阿q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典型,同世界文學史上許多有名的典型可以並列而無愧。

後出的阿q,又因為處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革命影響下蓬勃發展的時代,而且處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經開始的時代,社會主義思潮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影響,使這個文學典型帶上嶄新的性質,為以前一些有名的典型所沒有。說阿q基本還屬於批判的現實主義的範疇,我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這已經不是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批判現實主義,而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入了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範圍的批判現實主義。阿q可以說就是這種帶有嶄新性質的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 作者在**的開頭就告訴我們,阿q是未莊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社會某些本質方面的縮影)裡無田無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一個小人物。他姓甚名誰,從**來的,出生於什麼人家,不獨別人從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獨有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 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過去有人認為阿q可能是出生於破落地主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證據就是它上面所說的這句話。

其實阿q的話是靠不住的,不過是為了獵取精神勝利而臨時胡謅罷了;而且一說完也就忘掉,沒當作一回事。所以拿來作為科學考證的根據,實在是白費精神。 阿q也沒有家,一個人借住在土穀祠裡,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可見他是一個一無所有,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 阿q和一般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般農民有著自己的家,自己耕種的土地(無論是祖傳的或從地主租來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產資料;阿q則什麼也沒有。地主階級對它的剝削並不是通過地租這種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資本家對工人一樣,直接榨取他的勞動力;因此阿q比一般農民更慘苦地呻吟於地主腳下;地主一天不給他短工做,他就得餓一天。這就決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無權利。

在未莊,豪紳地主以至地保、閒人,都把它視為無足輕重的賤物,高興時拿他開玩笑,不高興時就隨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無端打罵阿q而受到責難。豪紳地主甚至還可以以某種藉口把他驅逐出未莊,不讓他回來。阿q就這樣在嚴重的封建經濟剝削和封建政治壓迫之下,過著一種居無定處,顛連困苦的奴隸生活。

阿q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幸的呢?象阿q這樣的階層,本來是最易於產生反抗和革命的思想的。事實上,阿q對於豪紳地主的**,總是不甘心的,他是有怨憤、有不平的;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擺脫一切屈辱和痛苦,揚眉吐氣,做一個自由的體面的農民。

毫無疑問,阿q過去也曾為此進行過一些實際鬥爭,只因為豪紳地主的勢頭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小,他的鬥爭從未得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虧,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敗,再反抗,再失敗,再反抗",這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出世以前農民自發鬥爭的一般規律。這固然也鍛鍊了廣大農民的鬥爭意志,加深了他們的階級仇恨,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象阿q這樣的還缺乏革命覺悟的農民,對鬥爭失去信心和勇氣。

當時中國又正處在帝國主義步步進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代,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應運而生的各種民族失敗主義和盲目的民族自大狂相結合的腐朽意識,對阿q這個階層也有很大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加深了他們的消極的一面,使他們在重重的屈辱面前,逐漸失掉正視現實的勇氣,甚至於企圖用荒唐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麻醉自己的靈魂,沉迷於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阿q的精神勝利就是這樣形成的。作為一個最受壓迫、生活最痛苦的農村無產者說來,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可悲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可以看到,阿q突出地表現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時候,往往也就是遭受了無端的屈辱,感到無可奈和的時候。阿q被未莊的閒漢打敗了,被他們揪住黃辮子往牆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這當然是他不甘心忍受的,但又無法反抗,悵惘地站了一刻,只好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樣一想,就好像儲存了面子,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其他如被趙太爺打嘴巴,被賭徒搶去洋錢,阿q都是利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消除內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殘酷的現實。這就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極端的矛盾現象:在現實中是失敗者,而精神上卻以為是勝利者。

他一生的許多喜劇和悲劇,都是從這裡演出來的。 有時候,由於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無法解脫,阿q就又產生了一種宿命的思想,好像以為,既然屈辱無法避免,也就證明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了,所以一時也就沒有什麼不平之氣。例如他被老把總逮捕之後,"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並不十分懊惱。

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卷的"。被送進刑場的時候,他也在百忙中這樣想,"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他還"很羞愧自己沒志氣:

竟沒有唱幾句戲。"這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同下層群眾中某些宿命的思想結合了起來。正是這種落後的意識,使阿q沉迷於"得意"、"愉快"、"飄飄然"之中,很少發出真正的反抗聲音。

總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是一種愚妄的、落後的、不足為訓的東西。一個被壓迫者沾染了這種東西,必然要失去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氣,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無幾。阿q事實上正是一個精神上的病人,他終身悲苦,也終身糊塗。

他對豪紳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間,就消失於心造的所謂"精神勝利"之中了。阿q爭面子,爭精神上的優勝,實際並沒有爭到,殘酷的現實既不許他進行實際的反抗,也不許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優勝。阿q的"得意"、"愉快"、"飄飄然" ,其實,都是帶著鐐銬的跳舞。

而他自己卻分明認真的跳,還時時發出愚妄的歡呼,似乎極力要人們相信他的"勝利",分享他的"快樂",這就百倍地可哀。 自然,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歷來過多屈辱折磨的結果,其中滲透著他的痛苦和眼淚,反映了他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所以這雖然不足為訓,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作者對於阿q的悲劇命運,明顯流露出深切的同情,這就是所謂"哀其不幸"。

自然,作者並不贊同他的精神勝利法,恰恰相反,作者始終批判這種落後的東西。因為,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實際鬥爭,只沉迷於瞞和騙,被壓迫的人民是永遠不能得救的。作者同情阿q的命運,同情他的怨憤和不平而又反對他的精神勝利法,正是為了說明正視現實,進行實際鬥爭的必要性。

這是作者進步思想的表現。 不過,作者也沒有把阿q的性格寫成始終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雖然作者無意把阿q寫成革命者,但在文中多少也顯示了他在辛亥革命風潮中反抗精神的某些演變,性格的某些發展,(自然,這只是曇花一現的、不持久的。

)這是符合於歷史真實的。上面說過,阿q過去所以缺乏實際的反抗勇氣,是由於自己力量不足以取勝,又多吃了反抗的虧,所以只好忍氣吞聲。但他的階級怨憤和反抗要求並沒有死滅,他沒有心悅誠服、柔順有餘地俯伏於豪紳地主之前,甘心做一個萬劫不復的奴才,象武訓似的。

(過去有人拿阿q和武訓相比似,把他們說成彷彿並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不恰當的。)在辛亥革命爆發時,阿q看見平時欺在他頭上作威作福、氣焰萬丈的豪紳地主驚慌萬狀,惶惶然若喪家之狗,就非常快意。他直覺的感到,革命既然使豪紳地主害怕,對自己就是有利的,如果要揚眉吐氣,就得跟著革命黨走。

這種處於階級對立關係的朦朧認識使他對革命發生了強烈的嚮往。"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

……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黨了。"阿q並沒有說空話,他真的懷著又新奇又興奮的心情到處尋找革命黨。可惜,在未莊,除了阿q應生計問題跑到城裡偶而見過殺革命黨外,根本見不到革命黨的影子,更別說投奔革命黨了。

直待革命黨進了城,舉人老爺帶著傢俬倉惶逃難到未莊,這才把革命的訊息帶給了農民,於是全村的人心都搖動了。可見,當時的革命黨人並沒有很好的藉助農民的力量來進行革命,這也是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以後還會逐步**。

《阿q正傳》這部傑出的作品已經誕生了多年,阿q這個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關於他形象而發表的觀點也是舉不勝舉。我這裡僅是一家之言,還需深究後才能得到更深入的見解。

2樓:文爺君爹磥貿

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的一個典型。阿q這個封閉落後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樸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後的一面。

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擷取文中

七、八兩章「革命」和「不準革命」,來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心理描寫來刻劃阿q這一性格特徵的。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鑑賞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藝術形象。

魯迅故鄉 怎樣塑造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

3樓:9點說史

1、外貌上,兒時的閏土活潑、可愛。而現在的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變得沒有生氣,像一個木頭人。

2、性格上,兒時的閏土活潑開朗、純真自然,與「我」關係密切,沒有等級之分,而現在的閏土受著中國封建禮法的束縛,變得麻木而又愚昧。成了一個典型的封建窮苦的中國農民。

閏土是生活在重壓下的純樸善良的貧苦人民的代表,魯迅為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過程

作者魯迅於2023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2023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瞭解這次回鄉的經過:2023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

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

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

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故鄉》創作於2023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誌第九卷第一號,後來由作者編入**集《吶喊》。

有人讀過魯迅的啊Q正傳嗎?為什麼魯迅先生要創作象啊Q這樣的人

我覺得阿q很可憐,也很可悲,也很可恨 關於魯迅的 狂人日記 和 阿q正傳 魯迅最早的 bai也是最著名的 是 狂du人日記 zhi與 阿q正傳 dao對這兩部作品的獨回立的研究已經很詳盡了,但答如果把它們聯絡起來看,你就會很驚異的發現,魯迅如此準確地刻畫了中國人的兩種典型人格 狂人與阿q,從心理學角...

魯迅為什麼要寫阿長呢 阿長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圍繞這個問題就可以順藤摸瓜,把文章的所有內容逐一串連起來,最直接地指向全文的主題。河上初中的方仁娣老師雖然沒有明確地點出這個問題,卻也時時處處圍繞這個問題課堂教學。在授課過程中,這個中心問題可以分解為三個小問題 長媽媽的身份 身世 外貌如何?為什麼...

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魯迅中魯迅為什麼要用這種迷信的方式來紀念阿長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相信靈魂,相信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並不是迷信,而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現。對於所愛的人,我們都會希望這樣。魯迅為什麼要寫 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個迷信的人的前提下 因為 阿長與山海經 是出自 朝花夕拾 裡的。而 朝花夕拾 是魯迅回憶小時候的事而寫的。他小時候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