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的取向分析,怎麼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同性戀

2021-06-21 00:33:15 字數 5692 閱讀 4589

1樓:小靜

一些人對同性戀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包括生理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互動理論、社會學理論等。傳統觀點認為:純粹的男同性戀者表現出明顯的女性化特點,純粹的女同性戀者則表現出明顯的男性化特點,這被證實為是錯誤的。

性別認同障礙、易性癖、雙性戀皆不屬於同性戀

同性戀中有的人很異性化,要是不說出他(她)的真實性別,甚至有可能看不出來。男性發型不定,喜歡偷偷在家化妝或穿**、嘟嘴賣萌,行為舉止和女性相同;女性理男式短髮、裹胸、穿**,行為舉止和男性相同,這些人大多是跨性別者中的性同者(性別認同障礙),而不是同性戀。雖然同性戀者與這些性同者喜愛的物件皆為生理上的同性,但同性戀者沒有性別認同障礙,他(她)們認可自己的性別,不存在變性或將形象裝扮往異性靠攏的需求。

性別認同障礙是一個由心理學家和醫生所定義的精神醫學用語,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跨性別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

世界精神病學會很明確的將性同者歸類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別)行列,在dsm-iv的診斷判定中也詳細的介紹解釋了跨性別的定義。但社會民眾仍然會無意或故意的將性同者、異裝癖、異性化和同性戀劃上等號或扯上關係,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的性同者本身也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自然會誤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

異裝癖和性別認同障礙

有一類人不是性同者,也不是戀物癖,只是通過穿異性服裝,做異性打扮來獲得心理的平衡和滿足,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異裝癖。異裝癖者和性同者是有差別的,性同者認為自己屬於另一種性別,異裝癖者只是喜歡做異性打扮,但並不覺得自己是異性。另外,醫學界普遍認為異裝癖者幾乎都是異性戀,而調查統計也顯示90%的異裝癖者是異性戀。

也就是說,同性戀群體中的異性化者大部分都是性同者。

異性化者很受同性戀歡迎?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還是根據各種調查統計來講,真正的同性戀者都對異性化者無感,甚至厭惡。因為同性戀者喜歡的是同性,讓他(她)們去喜歡一個異性化的同性,還不如去喜歡一個異性化的異性。有些同性戀者甚至比異性戀者更加厭惡異性化的同性,因為他(她)們認為異性化者不愛惜自己的性別魅力。

絕大多數的同性戀者認為:自身的性別特徵越明顯,則越有魅力。為了吸引優秀的同性,他(她)們首先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來吸引對方,但沒有同性戀者會喜歡往異性化發展。

同性戀者不會對異性產生愛情和性慾,所以對異性的特徵不會產生好感,沒有同性戀者會希望自己身上有太多的異性特徵,更加不會去喜歡異性特徵明顯的同性。

不僅僅是同性戀者,大部分異性戀者和雙性戀者也不喜歡異性化者。喜歡異性化者,恰恰證明他(她)對異性潛意識的喜愛。有相當多的心理學資料表明:

無論是異性戀、雙性戀還是同性戀,女性都喜歡相貌漂亮、有女人味+性格中性化的同性;男性更是偏倒性的欣賞相貌和性格都具有男人味的同性。

雙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不一定喜歡異性化者,但喜歡異性化者的人幾乎都是雙性戀者或跟風的異性戀者。他(她)們的潛意識是喜歡異性的,可由於是潛意識,所以他(她)們自身並不會發覺,但在喜好上卻已經暴露出潛意識裡喜歡異性的一面。通常,他(她)們喜歡上真正的異性只是早晚的問題,一旦潛意識被觸發,變成表意識,他(她)們就會恢復成完整的雙性戀者或異性戀者。

男同性戀中的1、0、0.5和女同性戀中的t、p、h,原本指的是**關係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區別,大部分同性戀者也並不喜歡分這些。但這個概念逐漸被混在同性戀群體中的性同者、喜好異性化者的雙性戀者、跟風的異性戀者、**報道、娛樂影視作品所扭曲。

同性戀中性別特徵明顯的人是雙性戀?

有許多人認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戀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戀者大多數是雙性戀,通常暗指男同性戀者中的1和女同性戀者中的p,他(她)們都很喜歡異性化者,並深信通過某種手段能讓他(她)們喜歡上異性,這個觀點其實很可笑。

先來算算異性化者有多少。根據統計,中國最多有500萬的跨性別者(甚至還包括了異裝癖),而同性戀者是7000萬。假設所有跨性別者都認為自己是同性戀,那麼混在同性戀群體中的異性化者就有500萬,異性化者也只佔了同性戀總人數的7%。

再除去變性人、跨性別者、異性戀和雙性戀的異裝癖者,同性戀中的異性化者最多也就50萬,異性化者僅佔同性戀總人數的0.7%。

再來看看喜歡異性化者的人有多少。多項心理學調查研究表明,無論性取向如何,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異性化者,喜歡異性化者的人僅佔每國總人口比例的0.25%~0.

3%(其中包括了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算中國喜歡異性化者的人有0.3%,那麼總共有420萬人喜歡異性化者。

假設這420萬人都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喜歡異性化者的人也只佔了同性戀總人數的6%。再除去異性戀者、雙性戀者,喜歡異性化者的人最多隻佔了同性戀總人數的1%~2%。

綜上所述,異性化者和喜歡異性化者的人最多隻佔了同性戀總人數的3%,如果說同性戀中性別特徵明顯的人大多是雙性戀,那麼真正的同性戀可謂寥寥無幾了。人們擁有這種想法主要是因為異性化者通常會在網路和圈子中十分活躍,所以這些人會更多的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因此人們會認為同性戀中異性化者很多,從而產生了同性戀=異性化的刻板印象。簡單來說,覺得性別特徵明顯的同性戀大多是雙性戀的觀點,也是基於同性戀=異性化的想法而生的。

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是不混圈子,也不向公眾公開性取向的,無論1、0、t、p,同性戀者中異性化者和喜歡異性化者的人都是少數,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的區別僅限於同性戀者只喜歡同性。

同性戀者都很異性化?

除上述多種因素外,還有一種重大原因曲解了同性戀者的形象,那就是影視作品。有相當多的同性戀題材或有同性戀者出場的影視作品都會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那就是刻意把同性戀者的形象性格描繪的很異性化。例如,男同性戀者手翹蘭花指、身姿扭捏、著裝花俏,女同性戀者身穿**、形象男性化、舉止粗魯,就算兩個同性戀主角都不是異性化者,其他同性戀配角都有相當大的機率是異性化者。

這種描繪手法讓人們對同性戀者產生了錯誤的印象,也間接或直接的擴大了上述的各種誤會和影響。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主要是在於導演、編劇、製片人對同性戀群體和性取向不夠深入瞭解,或者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戀者。例如,接觸到了偽同性戀者(誤以為自己是同性戀者的跨性別者、雙性戀者、跟風的異性戀者)、在同志圈裡尋找演員或瞭解同性戀者等等,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對同性戀者產生錯誤的印象和理解。

在這個缺少對性取向正確科普的社會裡,連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瞭解性取向的人),由此產生了大量錯誤定位自己的跨性別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湧入同性戀群體或同志圈裡,雖然這些人的數量遠遠沒有真正的同性戀者多,但卻相當的集中、強勢且高調、活躍,大有鳩佔鵲巢的趨勢。如果導演、編劇、製片人本身就是個性盲又隨意接觸同志圈的話,一不小心就會跑偏,很容易拍出錯誤的作品。

偽同性戀者導致了錯誤的影視作品出產,錯誤的影視作品又導致了偽同性戀者的擴大,如若就這樣迴圈往復下去,對lgbt群體和異性戀者都會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同性戀群體中的確存在著異性化者和喜歡異性化者的人,但如上述所示,這類人是相當少數的,最多隻佔了同性戀總人數的3%,更多的是錯誤定位自己的偽同性戀者。有時候,不經意間流露的喜好比深思熟慮過後的語言更加可信,學會正確的理解和區分lgbt是很重要的。

中性化和異性化

很多人把異性化者當成中性化者,但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中性化指的是具有異性特質,但同時也保留了本身性別特質的人,並且中性化者本身的性別特質要明顯大於異性特質。異性化指的是那些外貌形象或性格舉止明顯偏向異性的人。

怎麼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同性戀

2樓:奇葩朵朵

同性戀分兩種。

第一種在母體中生

長過程中,荷爾蒙分泌相反,即男性表現為雄性激

回素答分泌較少,體內雌性激素旺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男人女性化,即現代人嘴裡的娘炮,這是一種很不禮貌的稱呼。由於天性導致,他們喜歡男性。

後期轉變,這個情況也分兩種,一種單性戀,一種雙性戀。

單性戀:受過異性傷害,或者幼年時對異性有過陰影,導致心裡發生變化,牴觸男性,或者接觸的較少。之後在和同性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安全,信賴。

ps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只是很不屑有些人自認為同性戀很特殊,然後玩了一段時間後,再與異性結婚,對人及其不尊重。

而且每個人都有雙性戀傾向(除了天生性取向有問題者),只是看見你遇到的那個人是否是真愛,性別是否相同與否。同性戀在中國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被接受,所以你們可以堅持下去。

3樓:曉夜呢喃

一個人喜歡上了一個東西,那個東西的性別恰巧和它一樣

為什麼會有同性取向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性取向產生有很多的理論。當今大多數科學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環境,認知和生物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總之,重要的是應當認識到性取向是因人而異的。

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

遺傳因素

從生物遺傳學來說,攜帶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易於發展成同性戀細胞。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有70%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

但學習理論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有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傾向,而只有產生性反應的能力。在嬰兒時期,所有的人都是中性的,由於文化的影響和社會結構的強化作用,使大部分人學會了對異性刺激產生性反應,而具有異性戀的傾向。同性戀的產生從本質上說與異性戀並無不同,也是學習的結果,只是同性戀者的個人經歷使他們走向了另一條通向同性戀的學習途徑。

不過學習論缺乏可靠性的證據,另一理論證明:儘管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都可能影響小孩子的行為,但相比起**而言,小孩子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始終是較微的。因此學習論被認定為是假說。

[8-9]

心理因素

有一部分同性戀者是因為後天因素形成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大體上有三大因素:

一、單親家庭和父或母性格惡劣的家庭

單親家庭或父母關係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同性戀,長大後對婚姻關係失去信任感,如果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品性惡劣,更會導致孩子對惡劣一方的性別產生厭惡感。幸福的單親家庭和幸福的雙親家庭同性戀的比例差不多,父母關係不和睦導致離婚的單親家庭同性戀的機率較大,父母關係不和睦依舊沒有離婚的家庭孩子同性戀的機率最高。[8]

二、父愛和母愛缺失

如果父母雙方工作忙或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孩子是同性戀的機率也比較大,因為孩子會在同性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下成長,更容易培養成孩子對同性的依戀。如果有同性的親生哥哥或姐姐,那麼在父愛和母愛的缺失下,會把一切的親情依賴全部注入到哥哥或姐姐身上,也容易養成對同性的依戀。[8]

三、生活在優越富裕的環境

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人接受的資訊教育也更廣泛優良,在接受正確優良教育的同時也不會把同性戀當成心理疾病。從歷史上的東西方同性戀文化中就可以得知,東方的同性戀文化在皇室貴族中更加普遍,平民百姓更加註重家族的繁育,而西方的同性戀就僅僅只能由皇室貴族和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進行,奴隸階級被禁止發生同性戀情,所以自古以來權貴家庭對這方面就更看的開,也更加的普遍。[8]

各種調查資料顯示:學歷越高的人越支援同性戀和異性戀平等,也越容易成為同性戀。調查顯示女同性戀多為研究生和公務員,就連金賽的性學報告中也出現了女同性戀的人數比例和學歷高低成正比的現象,由人數最低的10%的初中文化到最高的33%的研究生。

墨爾本大學的mark wooden教授與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joseph sabia教授共同對同性戀的收入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女同性戀要比女異性戀的收入高出33%;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男同性戀者的學歷和工作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男同性戀者近半有高學歷及穩定的工作。西蒙斯市場研究局最近的調查資料顯示,一名同性戀消費者擁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異性戀者的2倍,擁有家庭影院系統的可能性是後者的5.

9倍,而擁有膝上型電腦的可能性則是後者的8倍。所以生活在優越環境的人更有可能是同性戀的根據是有規可循的。[10]

備註:性取向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沒有科學研究證明「改變性取向」的**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通常會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所以後天形成的同性戀者不代表能夠被人為改變性取向。大部分後天同性戀者和先天同性戀者幾乎沒什麼差別,不存在後天同性戀者能夠改變性取向的證據。[8]

同性戀傾向怎麼辦,還能掰直嗎,心理學,同性戀可能被心理醫生掰直嗎

心裡面的作用,是很難改變的 我是學心理的,我可以試著幫助你,需要幫忙嗎 順其自然,可是如果你確實喜歡的是女生看心理醫生也沒用啊,同性戀又不是病 如果想改變就逼著自己跟男生交往唄,還能有什麼辦法 大家覺得,對於同性戀者應該是保留呢還是掰直 你要知道 存在即系道理 這個道理 真正同性戀是掰不直的 呵呵 ...

心理學,同性戀可能被心理醫生掰直嗎

心理學來的條件是來訪者自願啊,無自論是精bai神分析,認知du主義,人本主義,還是行為主義zhi,dao對方不情願,怎麼說也是沒有用的。能夠不徵得對方同意的 只有重度的心理疾病和抑鬱症可以合法進行,不然連法律都不會支援的。當事人要是不因為自己的這個問題感到痛苦,前來 他又有什麼動機會持續接受 接受心...

同性戀是怎麼造成的,同性戀怎麼治

心理學 同性戀是怎麼養成的 同性戀在我們正常人看來都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他們又是正常的,因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都是正常的人類心理需求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是先天基因決定的。同性戀怎麼了?你為什麼不去問研究異性戀的形成 有些人就是不能平等看待同性戀.他們怎麼想的,我也不明白 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