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是什麼意思

2021-06-01 07:53:41 字數 1725 閱讀 1332

1樓:秋狸

釋義: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出處:先秦·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擴充套件資料

一、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二、賞析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朗誦**,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這樣理解的,所謂上士是那些有過體驗,並不斷思索或尋找出路的人,因此聞道則通,通而則行。 而中士則是有過或將有體驗,但是他卻並沒有認為這些體驗是什麼問題(或者是認為不是什麼大問題),因此聽聽覺得有道理,但是行事模式依然固我,故此,若存若亡。 至於下士,則是沒有過體驗,或者對體驗進行嚴重扭曲的人。

因為自以為了解與掌控一切,故此大笑之。

然而,對於下士或中士,我們又要如何去面對呢?而我們自己又是那個「士」呢?(通常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是下士,而正正是這個認為,讓他自己禁錮自己;或者有人就認為自己是下士,但同樣也是這個認為,讓他自己禁錮自己 :

) 我認為個人修煉,或幫助別人提升的關鍵在於創造體驗的機會。讓自己去體驗,讓別人去體驗,幫助自己與他人增加對體驗的覺察,減少對體驗的扭曲,簡而言之就是看到「真相」。

因此我認為,給予那些對「組織學習」「大笑之」的人予批評是不會讓他們認同和靠近「組織學習」的,同時如果我們自己只是一味信奉「組織學習」就是好的,也不會對我們的成長有什麼實質幫助。所以我倡導要自己去體驗,並與別人一起去體驗;自己去實踐,同時與別人一起去實踐;然後用行動來證明它是「可行的」或「是可笑」的 :)

3樓:唐子畏

上等人聽說「道」,努力勤奮,腳踏實地去做。

次等人聽說「道」,偶爾想起,偶爾實行。

一般人聽說「道」,心想,這是什麼狗屁道理,或,這道理我早就知道!

於是大笑之。行之若素!

如果不大笑的話,這個「道」就不是真的「道」了。

4樓:熔岩狀態

樓上的解答很有意思,呵呵。

意譯。有意思,可不是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