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有哪些,歷史題

2021-05-13 02:44:50 字數 3095 閱讀 9062

1樓:童話我們不缺

①中日之間的來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等。②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仿唐制進行改革;依照漢字的偏旁創造日本文字。在建築式樣上模仿唐朝的風格;保留著唐朝的風俗習慣。③在文化交流方面:

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和唐朝高僧鑑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④經濟交流:唐朝和日本**頻繁。

題文列舉唐朝和日本友好往來的史實。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來中國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和唐玄宗時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和友誼做出了貢獻。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是仿效隋唐制度進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設規模完全仿效長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

此外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也受到唐朝的影響。

2樓:流離了空心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有哪些,歷史題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主要是在唐朝

①中日之間的來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等。②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仿唐制進行改革;依照漢字的偏旁創造日本文字。在建築式樣上模仿唐朝的風格;保留著唐朝的風俗習慣。③在文化交流方面:

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和唐朝高僧鑑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④經濟交流:唐朝和日本**頻繁。

4樓:匿名使用者

遣唐使。在唐代中日交往最頻繁的。

唐朝時中日兩國友好交往的史實

5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古稱

,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後漢書》記載,東漢

時,使者來中國,

贈以。這枚

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發生「

」,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

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後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

、畫師、史生、射手、**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

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2023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

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

朝也回送一些高階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

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

、、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

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688—763),俗姓

,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

。他對佛經深有研究,

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代表日本聖武

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鑑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鑑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畫師、

等一百多人,啟

渡。途中船被

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

,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

,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

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一直同行。榮睿病逝,鑑真雙目失明,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

天寶十二年(753年),鑑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鑑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

。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

,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

乾漆法(即夾法,在

上敷,反覆塗漆,漆幹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幹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

乾漆)。他用鼻子嗅辨藥物,為日本鑑定了許多草藥。他在日本居留10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

元年(763年)逝世後安葬於奈良

,相傳他的**塑造的鑑真乾漆坐像一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

,是日本

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鑑真像的塑造和長期儲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鑑真被視為

大恩人。2023年,鑑真乾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髮展。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

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

(今奈良),都城的

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

(今京都),仍仿長

都城。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

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和,大大推動了

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列舉古代歷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見證

6樓:失℡足

漢冊封日本國王,有文物「漢委奴國王印」------漢朝 鑑真東渡,傳播佛教文化-----唐朝 日本留學生進入長安學習漢法------唐朝

根據近代以來的史實,評鑑中日關係

1 日本明治維新,copy日強我弱,開始甲午戰爭 日本侵華,這段時期兩國為敵對及侵略 與被侵略,佔領與被佔領的關係。2 建國後 71年,兩國處於敵視狀態,無外交關係。3 71年後,兩國建立外交關係,處於競爭狀態。兩千年和平,五十年戰爭 從中日關係長遠出發,對於戰爭我們都要反省 中 為什麼日本會入侵我...

這裡有人支援中日韓友好同盟嗎?日本不是韓國同盟嗎?

這位童鞋太天真啦!別人的肉怎麼能夠貼在自己的身上呢?窄窄的一條海峽,使同根同苗的中國人隔離了六十年,直到現在動不動就瞪眼睛!韓國人,決不能接受中國的制度!朝鮮人,絕不放棄世襲制!南北朝鮮,一直對東北耿耿於懷,妄想奪在手裡。日本人,天天夜裡睡覺都磨牙,總想一口吞掉中國!每一箇中國人的必須牢牢記住 鬼子...

日本網友預言中日兩國永遠不可能友好下去,暫時的走在一起也是利

中國人要自強不息,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更何況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由於地緣政治,中日也好不到 去。加上歷史上的問題不解決,實現大團結有點難。嘖嘖嘖,看你問的問題,該這麼想的是日本該怎麼辦,當初中國最弱的時候他們都被趕跑了,現在我們又何嘗考慮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底氣,任何一個國家不願意友好我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