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什麼意思

2021-05-08 19:11:57 字數 1725 閱讀 5574

1樓:妄與梔枯

1、意思是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

2、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3、原文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4、譯文

寒食節的夜晚,我沒有家人伴在身邊,懷念起親人,熱淚如金波一樣流出來。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

這樣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輝給家人傳遞思念了。月亮偏在離別時散播光澤,想必思念故人會使得妻子為之蹙眉吧。牛郎織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團聚,可是我與妻子團聚之時卻不知在何日。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寒食節,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身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詩人不說寒食,是由於冬至離妻出門,近計算其日,足見離家之久與思妻之久。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樓:度小小糖

斫卻」是砍去的意思,「月中桂」指的是傳說中月宮所植的桂樹,此處暗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是詩人的想象: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

這樣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輝給家人傳遞思念了。此聯寫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卻不能與之相聚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妻兒團聚的期望。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是什麼意思

3樓:明媚說娛樂

意思是:昨天的秋風吹過,無人理會這淒涼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還似以往。

一、原文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二、譯文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佳節。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卻是在被貶後的湓浦沙頭水館前度過。向著西北望也看不到家鄉,人在東南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秋風吹過,無人理會這淒涼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還似以往。

三、出處

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樓:周志文門

周宣漢武今王是,

素娥畢竟難防備,

,我到荒村無食啖,

喜君眸子重清朗,

歡娛此事今寂寞,

你等何須讀典墳。

5樓:匿名使用者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

為何手握百萬雄兵的吳三桂,最後卻一敗塗地

要是吳三桂真有百萬雄兵的話別說推翻滿清,就是橫掃亞洲都可以,可惜他不是神仙,無論如何組織不起這麼多軍隊來。吳三桂最後的失敗恰恰是由於他兵力的不足造成的,因為他控制的雲南和貴州,再加上起兵後佔據的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區,在經歷了明末清初戰亂後民窮財盡 人煙稀少,根本不能和有江南財富支援的滿清長期對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