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的修復古城,大名府故城的保護措施

2021-05-06 01:08:14 字數 5017 閱讀 5571

1樓:你好嘛

1、朱熹寫經碑

朱熹寫經碑,又名「朱子太極石刻」,位於河北邯鄲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原碑書於南宋乾道丁亥(2023年)年,朱熹撰文書丹蔡元定刻,行書 窠字型。

2、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內東街,始建於2023年,2023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現存最雄偉壯麗的聖堂之一。教堂建築面積約1440平方米,為鐘樓和禮拜堂一體的哥特式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材料為磚、石、木。

3、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府古城遺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現城東北5-12華里一帶,以大街、雙臺村為中心,現在的東門口、南門口、鐵視窗、北門口四村是故城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分外城和內皇城(也稱宮城),外城周長48裡,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內城周長三裡一百九十八步。

4、馬文操神道碑

馬文操神道碑全稱《大晉故贈祕書監馬公神道碑》,立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原位於河北省邯鄲大名縣張鐵集鄉寺莊村西,後移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青石質地,碑首、身為一體,原座已失。

5、何弘敬墓誌銘

何弘敬墓誌銘為中國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誌銘。墓誌有蓋均為青石質。志蓋呈頂式,頂面邊長0.

96-1.00米,底邊長1.88-1.

96米,厚0.88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大師廬江何公墓誌銘」。

四周有四殺浮雕獸面及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

2樓:輕舞飛揚

天主教堂,老槐樹、明城北城門、東城門、西城門、南城門、府衙、文廟、女子五師、古槐廣場等明城景點、石刻博物館、興化寺等古蹟。

謀劃溫泉度假區、麗君文化廣場等一批文化旅遊專案。完成一年恢復明城牆,兩年建成文化旅遊景點,三年實現古城遊目標。

「北京大名府」

目前,該縣已繪製出了三維立體古城修復效果圖,試圖描繪當年的盛景。宋時陪都呈正方形,周長9華里,城高3丈,外有深4.5丈、闊9丈的護城河。

修復工程將採取「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分步實施,加快推進」的方式進行舊城拆遷改造,「退宅還綠,退宅還牆,退宅還河,退宅還城」。古城修復將沿襲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實施「兩點一線一軸兩區」建設。「兩點」即北城門外廣場及仿古街區;「一線」即古城牆觀光帶,修復東、西、南三個古城門,恢復古城牆和護城河,城門處建吊橋;「一軸」即南北大街商業步行街等,復原其店鋪當時建築和經營模式;「兩區」即北部商業居住區和南部歷史文化區,沿襲古城風貌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築元素符號,歷史文化區重點恢復元城書院、呂祖祠、普照寺、金佛寺等。

史料記載,大名自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立治,至今已有2023年曆史,曾是三朝古都、四代府第。2023年,宋仁宗將大名府改為北京,作為北宋首都東京汴梁的陪都。公元2023年,漳、衛兩河齊發大水,大名古城被埋於地下。

大名府的歷史文化

3樓:小尛

大名歷史悠久,與中華人文發端同步。炎黃時期,為黃帝部落及其後裔昌邑封地。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此築五鹿城,「以衛諸夏」。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後,隨著中國大運河的開通,隋唐時期位於永濟渠畔的大名府開始崛起,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宋為京都開封的陪都,元為河北路、明為大名府、清為直隸總督府、**為大名道,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在此設大名專區和大名市,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大名縣至今。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自稱魏王,將「魏州」升改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開始,也開創了「河朔三鎮」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與唐王朝對抗的局面。其中魏博(今大名)居河朔腹心,為三鎮之首,一度成為北方藩鎮割據的首府和中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藩鎮文化」。

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程序中,作為黃河以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就長達2023年,其中兩次為都,七為陪都,長達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列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之殊榮,這些也是「大名府」鼎鼎大名的根基。

古時說的"大名府"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4樓:輕靈觸動

大名府:或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

大名府的地理:

大名府在京師(北京)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

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山東東昌府冠縣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界八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儀封縣界二百八十里,北至東昌府館陶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山東曹州府定陶縣治三百里,西南至彰德府內黃縣治九十里,東北至山東臨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廣平府成安縣治八十里。

大名府的歷史:

故城春秋時屬衛,與齊、魯接壤,為齊桓公所築五城之一,時稱五鹿城。後五鹿城崩,沙鹿城隨之崛起。

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後,屬魏地,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子公子元食邑於此。築城廓建館舍,稱之為元城。這是故城歷史上首次作為陪都而出現,開啟了其輝煌陪都歷史的先端。

行政劃分:

大名府為清朝初期直隸省總兵駐地,順治初年置大順廣道,雍正初年改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復置。

起初大名府領一州十縣,即開州(今河南濮陽)、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今河南濮陽轄縣)、清豐縣(今河南濮陽轄縣)、東明縣(今山東菏澤轄縣)、長垣縣(今河南省省直管縣)、內黃縣(今河南安陽轄縣)、滑縣(今河南安陽轄縣)、魏縣、浚縣(今河南鶴壁轄縣)。

雍正三年,割內黃縣、滑縣、浚縣(濬縣)分隸河南省彰德府和衛輝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縣併入大名縣和元城縣。

至此,大名府轄一州六縣,即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內黃縣、滑縣、東明縣、長垣縣。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名府,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

6樓:匿名使用者

在現在邯鄲市,大名縣,已經衰敗了,不咋的。

大名府的歷史沿革

7樓:小傳君

在我們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

《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樑世傑樑中書鎮守於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雲。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

據記載北京大名府始建於宋仁宗慶曆年間,毀於十五世紀初,歷世359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歷史。她在歷史上又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

明確說,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誌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

東門口、鐵視窗、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那麼,北京大名府是怎樣興起的呢?

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一個叫貴鄉的地方設定了貴鄉郡和貴鄉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縣地域設定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定了貴鄉縣。

43年後,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這裡設定了魏州。

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定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對魏州一帶的統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裡設定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複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定魏博節度,派遣節度使,管轄魏、博、貝、衛、澶、相六州。

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現在的安陽。可見,當時魏博節度使的領轄範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後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裡,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這是我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後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

公元948年,後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隨這座城市的歲歲月月。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公元2023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訊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緊急商量對策。

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

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

」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

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

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裡之多。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

《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裡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傑、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裡相繼供職。可謂人才疊出,享譽古今。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2023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

如今,在我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視窗,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牆上。

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徵,大名歷史的驕傲。

她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名府是個什麼部門,大名府相當於現在什麼單位

大名府也叫北京大名府,在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曾經是直隸省會,大名後來成了吉利興旺強大的吉詞。大名府,或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是個地名。相當於現在的地區級 部門。大名府相當於現在什麼單位 宋仁宗慶曆二年 公元1042 建陪都,史稱 北京 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