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

2021-05-05 19:56:45 字數 4901 閱讀 9383

1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 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誌, 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科學技術被應用於生產過程, 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之中, 可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 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因此,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一定的交換關係、一定的產品分配和消費關係.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比較活躍,生產關係是形式,則相對穩定,按照內容和形式辯證關係的原理,內容要求形式與之相適應,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必然發生矛盾。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就是決定與反作用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的進一步和具體化。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 1 )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狀況、性質和形式。

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質的階段上,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具體形式。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108頁。

)( 2 )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既是決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始的。

馬克思指出:「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 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發展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363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使原來由它所建立並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以至不能繼續保持其穩定不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係就不得不進行部分的變革以繼續維持它的存在;而當這種生產關係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必須進行全面的變革,以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係來代替原來的、業已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產關係。所以,舊生產關係的滅亡、新生產關係的創立,都是客觀的必然。

*注意:

生產關係的變革不可能自然而然的發生,它必須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能實現。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進行的革命鬥爭而實現的。

2.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能動地反作用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1 )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係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兩個原因:

① 它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特別是人與物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從而把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能夠比較充分地調動生產力中的積極因素,使其發揮作用。

② 它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了餘地。

歷史上生產關係的每一次合乎規律的變革,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產關係,都曾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它形成以後不到 100年的時間內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就是一個證明。

( 2 )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阻礙作用分為兩種情況:

① 當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② 當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阻礙作用。

*注意:

生產關係的巨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為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繼續發展,這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就表現得十分突出。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似乎這時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是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須知,生產關係的改變,以及這時由它表現出來的巨大反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

生產力最終必將衝破生產關係的束縛為自己的發闢道路。

為什麼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2樓:昊懸天下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 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誌, 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科學技術被應用於生產過程, 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之中, 可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 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因此,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一定的交換關係、一定的產品分配和消費關係.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比較活躍,生產關係是形式,則相對穩定,按照內容和形式辯證關係的原理,內容要求形式與之相適應,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必然發生矛盾。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就是決定與反作用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的進一步和具體化。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 1 )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狀況、性質和形式。

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質的階段上,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具體形式。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108頁。

)( 2 )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既是決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始的。

馬克思指出:「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 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發展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363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使原來由它所建立並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以至不能繼續保持其穩定不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係就不得不進行部分的變革以繼續維持它的存在;而當這種生產關係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必須進行全面的變革,以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係來代替原來的、業已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產關係。所以,舊生產關係的滅亡、新生產關係的創立,都是客觀的必然。

*注意:

生產關係的變革不可能自然而然的發生,它必須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能實現。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進行的革命鬥爭而實現的。

2.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能動地反作用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1 )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係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兩個原因:

① 它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特別是人與物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從而把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能夠比較充分地調動生產力中的積極因素,使其發揮作用。

② 它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了餘地。

歷史上生產關係的每一次合乎規律的變革,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產關係,都曾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它形成以後不到 100年的時間內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就是一個證明。

( 2 )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阻礙作用分為兩種情況:

① 當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② 當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阻礙作用。

*注意:

生產關係的巨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為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繼續發展,這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就表現得十分突出。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似乎這時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是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須知,生產關係的改變,以及這時由它表現出來的巨大反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

生產力最終必將衝破生產關係的束縛為自己的發闢道路。

什麼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3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絡,成為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歷史唯物主義稱之為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其基本內容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方向;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結底取決於和服從於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一規律表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始終是決定的因素;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發展變化,生產關係的變革及其變革的方向和形式,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狀況和要求。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係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係概念。

根據馬克思的闡述,政治經濟學的物件是生產關係,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是「一定歷史發展形態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係和人們之間的交往關係」。恩格斯言簡意賅地指明瞭馬克思這一發現的過程:「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含義及其辯證關係

生產力productive force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 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又稱社會生產力。生產力是由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物件以及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其他一切物質技術要素所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 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者,包括體力勞動者和參與物質...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什麼意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各是什麼意思

生產bai 力就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能du力.它是人們進行zhi物質生產和dao精神生產的基本物質版 基礎條件權.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

用最通俗的話解釋什麼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生產力 勞動 bai者,勞動資料,勞動對du象 生產關zhi系 如果你要用最粗淺的回答,我dao就只能說內包括一切經濟容制度 經濟基礎 全部生產關係的總和,也就是全部的經濟制度上層建築 除了經濟制度之外的其他制度,即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高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