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古箏是同一種樂器嗎

2021-05-02 06:33:53 字數 4999 閱讀 7967

1樓:默默她狠傷

完全不同。兩者區別:

1、外觀區別。如下圖:

2、形成年代與名稱區別。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稱「瑤琴」「七絃琴」。而「箏」就叫箏,也稱「秦箏」。

古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據《史記》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而箏的出現要晚於琴,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二千五百餘年;

3、體積的區別。古琴形狀更小巧,方便攜帶。古琴一般長為1.2米左右,寬約25至30釐米。而箏要比琴大很多,古箏的規格一般長為1.6米左右,寬約40至50釐米;

4、琴絃的區別。琴最初為五絃,在漢代後定型為七絃,中間沒有琴碼,一弦多音,一直延用至今。與琴同時期存世的多弦彈絃樂器是「瑟」,為二十五絃。

箏應該是在「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箏在最初為12弦,至唐代為13弦(現日本還有使用),後弦數越來越多,中國現代箏普遍已改為21根弦,中間有弦碼,一弦一音;

5、音聲的區別。古琴入心:古琴的音量較小,音色沉厚古樸,能使人靜心放鬆。古箏悅耳:古箏的音量較大,音色相對明亮華麗;

6、演奏方法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絃。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託、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綽、注等等。

在右手撥絃、左手按弦取音時,可作往復擺動的「吟」、「猱」和上滑音「綽」、下滑音「注」等多種技巧奏法,從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風格。古琴的琴音有三類:散音、按音、泛音。

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絃,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絃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託、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7、記譜法的區別。古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代後稱為「減字譜」。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8、歷史傳承的區別。

古琴有大量傳世的古曲(比如:流水、廣陵散、瀟湘水雲、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等均直接傳承於古譜),僅明清兩代就出版了以古琴專用「減字譜」形式印製的琴譜多達150餘部,歷代古琴專用譜記有三千餘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譜尚有六百餘首。

古箏的古譜較少,少數傳承古曲如《漁舟唱晚》,應該是**時期產生的。當代傳播較廣的箏曲多是近、現代箏演奏家、作曲家根據古琴曲以及一些現代曲目進行創作移植改編的,比如著名箏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鴨戲水》、《西楚霸王》、《臨安遺恨》、《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中儲存有數百張唐宋元明清傳世實物,僅唐代古琴就有近二十張,一些唐代古琴還能用於演奏。而箏的傳世實物極為罕見,展出的多為根據出土文物(已不能彈)仿製。

這是由於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護、製作工藝更精密複雜,按照傳統工藝製作的古琴使用壽命可長達上千年。而箏的面底板壁皆薄,沒有漆胎保護,使用壽命短,這就是「只有千年古琴,沒有百年古箏」說法的由來;

9、學習難度的區別。琴與箏的初級曲目入手難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箏曲對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顯要高,技巧上非常難練。所以技巧上箏更難學,而在意境的表現上,古琴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的道器,有其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需要琴者學問修養的長期積累與體悟,才能深入琴道。

2樓:聯盟第七先遣軍

不是一種樂器,古箏和古琴是兩種不同的樂器。

1,外形區別:

古琴共有七根弦,分別代表」宮、商、角、徵、羽、少宮、少商」。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到西周的時候,周文王為了悼念他的兒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紂為了鼓舞士氣,又增加一根弦七根弦的古琴流傳下來就是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制式。而目前古箏統一的規格為長1.

63米,21根弦。

2,演奏指法:

從演奏的指法上來看,古琴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絃,左右手均不帶義甲;古箏則主要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絃,左手控制張力。通常習古箏者左右手均需要佩戴義甲。

3,音量不同:

另一方面古琴相對古箏而言,音量較小,音區相對較為低沉而綿長,古箏相對較為通透清亮,適合在大型嘈雜的活動現場演奏。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鬆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

3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 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

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

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

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

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

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古箏

4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不同。

相同點:都是彈撥樂器。不同點:古琴七根弦,古箏二十一根弦。

古琴構造: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

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

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

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

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

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長160釐米,寬38釐米,厚14釐米,最早有5根弦,後來逐漸發展為12、13、16、21弦,現在還有24弦和26弦箏,常用的為21弦,琴絃均勻排列於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彈撥樂器類的"有碼樂器"。

而且音色也完全不同,古琴音色渾厚,古樸平和。古箏清脆流動,優美淳厚。古人說琴棋書畫,其中琴即是指古琴。

但個人以為古琴雅緻,而箏稍顯輕浮。古琴是超脫於塵世之外的,箏卻是食得人間煙火的。

小喇叭和小號是同一種樂器嗎,有一種樂器很小,吹出來是小號聲音,叫什麼

不是同一種樂器。小喇叭,銅管樂器家族的一員,常負責旋律部分或高吭節奏的演奏,也是銅管樂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常用於軍樂隊 管弦樂團 管樂團 爵士大樂團或一般爵士樂,視曲目編制需求而有不同。近代最常見的小號為b 大調小號 降b大調 亦有c,d,e e,f,g和a調的小號,也是銅管樂器當中音域最窄的樂...

同一種物質出入同一種細胞方式相同嗎舉例說明一下

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跟物質的種類有關。例如氧氣進出細胞的方式是一樣的,而葡萄糖進入細胞有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兩種。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 1 被動運輸 物質進出細胞時,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 為被動運輸 物質由濃度較高的一側轉運至濃度較低的一側 包括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 易化...

艾草和藜蒿是同一種

不是的,來 但是他們都 自是蒿科植物。bai 藜蒿學名狹葉艾 du,又名蘆蒿 水蒿 青艾等zhi。本草綱目草部dao第十五卷記載 藜蒿氣味甘甜無毒,主治五脹邪氣,風寒溼脾,補中益氣,長毛髮,久食輕身,耳聰目明,防衰。中醫認為其除食用之外還有清熱 利溼 殺蟲之功能。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一帶盛產藜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