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體決策中,多數原則和過半數原則的區別是什麼?儘可能的詳細解釋哈

2021-04-27 11:37:19 字數 6532 閱讀 8153

1樓:honey蕾蕾

多數原則:投票者支援最多的一種方案獲得通過的決策方式。優點:大大降低了決策成本。缺版點:可能造成決權策不科學、不民主(相對多數實際上佔全體少數的局面)。

過半數原則: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投票支援的方案才獲得通過。優點:

比全體一致原則決策成本低,比多數原則更民主。不足:當多數人的淨收益小於少數人的損失時,社會整體收益為負;可能出現投票迴圈;易產生多數人強制現象

2樓:商博陽

多數原則copy:投票者支援最多bai的一種方案獲得通過的決策du方式。優

點:大大降低了決zhi

策成本dao。缺點:可能造成決策不科學、不民主(相對多數實際上佔全體少數的局面)。

過半數原則: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投票支援的方案才獲得通過。優點:

比全體一致原則決策成本低,比多數原則更民主。不足:當多數人的淨收益小於少數人的損失時,社會整體收益為負;可能出現投票迴圈;易產生多數人強制現象

哈哈哈 我也是西南財大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剛剛寫完...明天交,還沒來得及列印嘞,囧.....

4樓:一如既往

呵呵~我週二的....自己想吧...網上不好找

5樓:匿名使用者

囧,我也是做作業。、、

6樓:匿名使用者

哈哈 我也在做這個作業 週五要交啦

7樓:溫帶的季風

哈哈。你是不是也是在做那個行政學作業。

我也是財大的。

論述群體決策冒險轉移現象?(什麼是冒險轉移現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原因等方面)

8樓:阿瑟

1.群體決策規則:群體之決策原則(如少數服從多數)將有助於極化現象之產生。

此類解釋也主張,人們在團體中作冒險決定將覺得較自在,因為其行動之責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員上。 (1)群體誘發的移轉是一種內化的,而非臨時性的群體產物。 (2)當群體決策法則中的預備測試決策被取消後,移轉仍會發生。

(3)偏態無法說明群體極化。 2.人與人之間的比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這一種的影響是受到社會的規範。從社會比較的過程來**,其觀點是群體成員會將其意見與群體其它成員相互比較。一種想要被群體所接受及喜愛的需求,將使個體順從群體之一般意見。

人與人互動的動態研究上有以下三點**: (1)在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間的差異。 (2)從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上出現的差異與理想差異,是否會產生**移轉。

(3)揭露出他人的反應後,所產生選擇的移轉。 3.訊息影響論(informational influence):

人自借聽取群體討論時的爭論極獲得新訊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於這些論點傾向於支援成員之最初觀點,人們會聽到更多支援其主張之理由。群體可使成員確信其原來之觀點,因此導致更加極端之意見。

在比較群體決策與群體內部成員個人決策時,事實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在有些情況下,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保守。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傾向於冒險。

在群體討論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即群體討論會使群體成員的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轉移,這個方向是討論前他們已經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會更保守,激進的會更冒險。群體討論會進一步誇張群體的最初觀點。

事實上,群體轉移可以看作是群體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群體的決策結果反映了在群體討論過程中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決策規範。群體決策結果是變得更加保守,還是更加激進,取決於在群體討論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討論規範。

對於為什麼會出現冒險轉移現象,人們有多種解釋。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在群體討論中,群體成員相互之間變得更加熟悉了,隨著他們之間的融洽相處,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和大膽。 另一種看法是,美國的社會祟尚冒險,我們敬慕那些敢於冒險的人,群體討論激勵成員向別人表明自己至少與同伴一樣願意冒險。

不過,最有道理的一種說法是,群體決策分散了責任。群體決策使得任何一個人用不著單獨對最後的選擇負責任,因為沒有一個成員能夠承擔全部責任,即使決策失敗。所以會更冒險。

**近期網路運動中民眾的群體極化現象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於2023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於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在闡述論點、進行邏輯論戰時,一些成員變得具有防禦性。

當他們面對挑釁時,態度會變得更為固執甚至走向極端。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比個體決策更傾向於冒較大風險。這種傾向意味著與個人單獨行動相比較,群體成員更願意拿組織資源去冒險。

雖然風險決策會有較高的回報,但是失敗的決策常常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關於群體極化,我們可以用三大理論來解釋。這裡,筆者結合近期網路運動中的實際情況,來逐一與這些理論進行對比討論。

最終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從一個高於自身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群體。先講一下群體極化中的群體決策規則。研究表明,這一規則的貫徹程度深淺,將對極化現象的程度起到顯著的調節作用。

它在現實中的具體反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少數服從多數」。在一個半開放的網路平臺中,話語權是受多數參與者控制的。當多數派佔領了**陣地後,他們開始清理少數派,甚至不惜捏造荒唐的邏輯,對其見解進**狠的批駁抑或是人身攻擊。

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懷有一種「多數派的優勢」的。而很少對少數派的觀點進行考慮。他們同時信奉「真理總是掌握在大多數人的手裡」這個規則,堅信自己的觀點建立在現實且正確的基礎之上。

求同存異,相容幷包的理念,在這個半開放的網路平臺中,只是一方美好的烏托邦而已。基於此類解釋的另一個主張,是人們在團體中作冒險決定將覺得較自在,因為其行動之責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員上,人們更加難從另外的角度來審視自身的行為。隨著群體極化程度的加深,成員的觀點將越來越尖銳,語句,甚至以粗鄙的謾罵來維持作為多數派的地位。

其冒險行動也從將網路平臺往現實中轉移。在這種狂熱動機的引領之下,難免發生許多暴力違法的行為。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直截了當地說:

「我們只根據事實便已知道,人作為行動的群體中的一員,他們的集體心理與他們的個人心理有著本質的差別,而且他們的智力也會受到這種差別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智力在集體中不起作用,它完全處在無意識情緒的支配之下。」這段論述,可謂一針見血說明了為什麼在大學生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中極化現象依然嚴重存在的原因。

並且他還列出了三個特徵性因素:「組成群體的不同成員在做出判決時,其智力水平無關緊要,聰明人也會變得智力低下」;「他們受著感情因素極強烈的影響,很少被證據打動」,「表現出極少的推理能力」;「他們也深受名望的影響」,極易被權威左右。」這三個特徵性因素,我相信大家都能在現實中輕鬆找到符合於其的事實依據。

到此,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在這樣一個非理性、易激動,少判斷、好左右的群體裡,要走向極端,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其次,我們講一下群體極化中人與人之間的比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現象。

其觀點是群體成員會將其意見與群體其它成員相互比較。一種想要被群體所接受及喜愛的需求,將使個體順從群體之一般意見。少數派在發表自己的言論時,並不總是,常常心懷忐忑。

他們既不想被多數派所輕視,也不想放棄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陷入了一種表述的自我矛盾之中。

什麼是頭腦風暴法?它有那些原則

9樓:森海和你

頭腦風暴法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現在轉而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

原則:1、自由奔放去思考

要求與會者儘可能解放思想, 無拘無束地思考問題並暢所欲言, 不必顧慮自己的想法或說法 是否「離經叛道」或「荒唐可笑」;歡迎自由奔放、異想天開的意見,必須毫無拘束,廣泛地想, 觀念愈奇愈好。

2、會後評判

3、以量求質

鼓勵與會者儘可能多地提出設想, 以大量的設想來保證質量較高的設想的存在, 設想多多益 善,不必顧慮構思內容的好壞。

4、「搭便車」,見解無專利

鼓勵盜用別人的構思,借題發揮,根據別人的構思聯想另一個構思,即利用一個靈感引發另 外一個靈感,或者把別人的構思加以修改。

一次成功的頭腦風暴除了在程式上的要求之外,更為關鍵是**方式,心態上的轉變,概言之,即充分,非評價性的,無偏見的交流,具體而言,則可歸納以下幾點:

1、自由暢談

參加者不應該受任何條條框框限制,放鬆思想,讓思維自由馳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大膽地想象,儘可能地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提出獨創性的想法.

2、延遲評判

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評判約束與會者的積極思維,破壞自由暢談的有利氣氛;另一方面是為了集中精力先開發設想,避免把應該在後階段做的工作提前進行,影響創造性設想的大量產生.

禁止批評

絕對禁止批評是頭腦風暴法應該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參加頭腦風暴會議的每個人都不得對別人的設想提出批評意見,因為批評對創造性思維無疑會產生抑制作用。同時,發言人的自我批評也在禁止之列.

有些人習慣於用一些自謙之詞,這些自我批評性質的說法同樣會破壞會場氣氛,影響自由暢想.

追求數量

頭腦風暴會議的目標是獲得儘可能多的設想,追求數量是它的首要任務.參加會議的每個人都要抓緊時間多思考,多提設想。至於設想的質量問題,自可留到會後的設想處理階段去解決。

在某種意義上,設想的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產生的設想越多,其中的創造性設想就可能越多.

圓柱齒輪設計中,齒輪和模數的選擇原則是什麼? 40

10樓:匿名使用者

(1)齒數選擇原則:

1、閉式齒輪傳動一般轉速較高,為了提高傳動的平穩性,減小衝擊振動,以齒數多一些為好,小齒輪的齒數可取為z1=20~40。開式(半開式)齒輪傳動,由於輪齒主要為磨損失效,為使齒輪不致過小,故小齒輪不宜選用過多的齒數,一般可取z1=17~20。

2、兩齒輪齧合時,總是一個齒輪的齒頂進入另一個齒輪的齒根,為了防止熱膨脹頂死和具有儲成潤滑油的空間,要求齒根高大於齒頂高。為 此引入了齒頂高係數和頂隙係數。

3、小齒輪齒數應避免根切,相齧合的齒數最好互為質數,且還要考慮湊配,圓整中心距的需要。

(2)模數選擇原則:

1、在滿足彎曲強度的條件下選擇較小的模數。模數要選擇標準數值,滿足齒輪彎曲強度要求,滿足結構尺寸要求。

2、模數的標準化數值參考gb1357-87。

第一系列有:0.1,0.

12,0.15,0.2,0.

25,0.3,0.4,0.

5,0.6,0.8,1,1.

25,1.5,2,2.5,3,4,5,6,8,10,12,16,20,25,32,40,50(優先選用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有0.35,0.7,0.

9,1.75,2.25,2.

75,3.25,3.5,3.

75,4.5,5.5,6.

5,7,9,11,14,18,22,28,36,45。單位mm。

擴充套件資料

1、徑節制齒輪

在一些國家裡,不同模數使用徑節作為齒輪的基本引數,用英寸為計量單位,徑節以p表示,指圓周率π與齒距ρ的比,徑節p=π/ρ,以 1/英寸為單位。

齒輪分度圓的周長=πd=z ρ,於是得分度圓的齒距ρ=πd/z。

徑節p=z/d (d的單位是英寸)

模數m=d/z (d的單位是mm)

可以看出:

m=(1/p)*25.4=25.4/p

p=(1/m)*25.4=25.4/m

因此,模數m與徑節p的關係是互為倒數,只是單位制不同。

即:模數與徑節的乘積恆等於1。

相應於單位的換算,徑節與模數之間有如下的關係式

p=π/ρ=25.4/m式中p為徑節(1/英寸);ρ為齒距(英寸);m為模數(毫米)。

徑節p與公制中模數m的作用相當。在大多數英制齒輪、齒輪聯軸器和棘輪等零件中,徑節是一項基本引數。徑節越大,輪齒尺寸(齒高與齒厚)越小。有的國家對徑節訂有標準系列值。

2、雙模數制

雙模數制是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可提高抗彎強度,但穩定性較差,常用於汽車拖拉機行業。

雙模數制規定用兩個大小不等的模數來計算一個齒輪的各部尺寸,標記為分數形式m1/m2,其中較大的模數m1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小的m2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

各尺寸的計算公式如下:

分度圓直徑:d=m1*z

齒頂高: ha=ha*m2

齒根高: hf=(ha1+c1)*m2

齒頂圓直徑: da=d+2*ha=m1*z+2*ha*m2

齒根圓直徑: df=d-2*hf=m1*z-2*(ha1+c1)*m2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m1計算。

3、雙徑節制

雙徑節制是英制齒輪中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以提高抗彎強度。它規定較小的徑節p2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大的徑節p1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標記為p2/p1,較小的p2為分子,較大的p1為分母,正好與雙模數制相反。

各尺寸的計算公式如下:

分度圓直徑:d=z/p2

齒頂高: ha=ha/p1

齒根高: hf=(ha1+c1)/p1

齒頂圓直徑: da=d+2*ha=z/p2+2*ha/p1

齒根圓直徑: df=d-2*hf=z/p2-2*(ha1+c1)/p1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p2計算。

邊際分析法在管理決策中的意義是什麼

邊際分析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生轉變,由原來帶有一定 社會性 歷史性 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邊際分析開創了經濟學 數量化 的時代,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 集合論 概率論 拓撲學 差...

年收入20萬在90後這個群體中算什麼水平?

年收入20萬在90後這個群體裡面應該算是中上水平了吧,而且還是中上水平裡面比較上游的。因為現在90後這個群體裡面很少有月收入1萬的,月收入1萬一年才12萬。更別提年收入是20萬了,那肯定是工作比較好的。假如你是一個95後的話,那麼你年收入20萬,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高的收入水平了,但是你假如是一個90後...

簡答題 簡述智庫在決策中的作用,簡答題 簡述戰略決策過程中的8個步驟?

1.決策是管理者實施管理職能的核心工作。2.管理的計劃 組織 領導 控制等職能活動的中心工作就是進行各種各樣的決策。3.決策是企業合理配置資源並使之產生最大的運轉效益,協調企業各部門活動,調動職工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要紐帶和保證。4.決策是管理者的必備基本功,是檢驗企業領導水平的根本標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