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唐朝之後,為什麼就沒有朝代在這建都了

2021-04-23 04:38:46 字數 6022 閱讀 5385

1樓:聞古鑑今

但是很顯然在晚唐時期,長安的人口過於密集,已經超過了當地土地和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修建宮殿和其他建築,大肆砍伐長安城周邊的森林樹木,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也讓唐朝對於長安城的維護成本越來越高。

唐朝國力經過安史之亂以後大幅度衰弱,使得唐朝已經無力維護長安城的安全和穩定。加上數次戰亂造成長安城的嚴重損毀,經濟中心南移,使得後期的統治者看到了長安城之外的選擇也是不錯的。後來當中原地區再次統一的宋朝選擇定都開封以後,長安已經再也沒有成為國都的可能性。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人口迅速增長,使得關中平原供給不起,運輸成本巨大,只能前往產糧區附近。

3樓:醬醬

歷史記載,唐朝時的長安只有區區85平方公里,卻擁有百萬級的人口,這

版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首屈權

一指的超級大都市,而在唐朝滅亡後,由於連年戰爭、自然環境變遷等一系列原因,長安的生態環境已經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百萬級人口的大都市,而在此後的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京城的人口都超過百萬,所以長安的基礎條件不再具備成為都城的條件。

4樓:聚焦百態生活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遭受了太多的戰亂,與其維修不如新建,加上唐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較好,都城自然也逐漸「內遷」,除此之外,西北少數民族的頻繁掠奪,長安城變的並不安全。

唐朝之後,為什麼再沒有朝代在長安建都?

5樓:王先森的水果派

隨著時代的發展,都城註定不再是一個從事農業生產,而是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糧食、燃料等生活物資。而關中地區經過多年的開發,水土流失問題凸顯,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地出現荒漠化,放眼望去的不再是一片綠地,而是出現了大量的裸露黃土,黃土之上,草都不長,談什麼長莊稼。

這個問題自唐朝出現,到北宋完成。所以北宋以後的王朝就不可能在相對貧瘠的陝西定都了,長安無法支撐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長安水路暢通,還能通過河道運輸,輸入外地的糧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凍後,長安就可能陷入糧荒。

最終長安不再作為都城了。

反觀歷史上,隋文帝就曾經因為長安糧荒,帶著長安全城到洛陽尋找糧食,隨著江南的開發,使得國家的經濟重心南移,而廣大的東南地區尤其是江浙地區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富庶地區。其實,隋朝就已經意識到長安不適合作為都城,所以隋煬帝興建了洛陽準備作為新都。尤其到了唐朝,雖然依然定都長安,但是很多皇帝,都長期駐洛陽,長安更多時候是一種象徵存在。

隨著中國發展,人口的不斷壯大,我國發展了漕運,從南方往北方運糧食,生活用品,長安,離南方較遠,而且交通不便,基本上都城在漕運的沿岸如洛陽,汴京,南京,北京都是在漕運的沿岸。以至於後來漕運成為了國家的命脈。

6樓:白九是大力

首先唐朝過後是宋朝,宋朝是南方往北方打,根據地在杭州,所以一直在南方,後來的國家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考慮,所以沒有朝代在長安建都

7樓:匿名使用者

長安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消耗掉了很多資源,而且是曾經這麼繁華過。我覺得如果我是後面的帝王,會有很大的壓力的。

8樓:邢莫

可能是因為再後來,雖然長安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是這樣一個地方不夠安全和隱蔽,有很多人窺探,所以後來每個人都不會願意選擇這樣一個地方。

9樓:鍖楃瑱餜悥

我認為是之前很多朝代的都城都是在長安建的,然後就把長安的資源都比較消耗盡了,還有就是因為宋朝是南方往北方打,所以就在一直在北方根據地。

10樓:趴趴貓

很多帝王都城定在長安,也使長安的資源耗盡,長安已經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都城了,為了更好地生存,帝王們也會另擇一片風水寶地。

11樓:星空一角

因為後來的長安不如其他的城市繁華了,而且相比之下,其他的城市更利於統治,經濟中心的南移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2樓:此時無少

我覺得唐朝以後很少有王朝選擇定都長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之後的王朝,充分發現了南方具有的巨大潛力,相比起過度消耗的長安來說,在南方定都更利於自身的發展。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唐朝之後其他發展的帝王都在別的地方監督,唐朝是雖然歷史比較悠久,但是已經不適合他們在那個地方建都了。

14樓:啊大倩啊

長安雖然十三古都,但是長安生態環境較差,糧食供給不足養活百姓,而長安又位於西北地區,常有外來者入侵,所以在唐朝之後便沒有帝王在此建都。

15樓:安爾妮薇爾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長安那個地方,並不是非常的安全,而且長安繁榮就有很多人躍躍欲試,窺探覬覦那個地方。

為何在唐朝之後就沒有朝代把長安作為都城?

16樓:匿名使用者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特別是唐太宗時期唐長安城更是特別輝煌,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下面來說下為什麼唐之後不選其作為都城了。

從經濟原因上看,唐朝由兩翼構成,一翼在關中,一翼是在河北地區。關中平原是我國四大平原最小的一個,小到什麼程度呢,僅比佔排在第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四分之一。華北平原的八分之一,東北平原的八分之一。

秦朝開鄭國渠為關中增加了4萬頃田地,漢朝時開白渠又增加了4500頃,關中地區的肥沃由此而致。當時這是國家財賦重地,關中地區雖肥沃,但是面積不大,容量有限,不足以養活許多人。

而到了盛唐時期,由於人口大量聚集關中,造成環境資源過度開發,致自然災害不斷。兩渠灌溉的田地只剩下一萬頃上下,到了安史之亂後的大曆年間,只剩下6200頃。也就是減少了86%之多。

到唐玄宗時,關中本地的資源和糧食以不足以供養作為都城的大量人口,從外的運糧食成本又太高。所以從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開始就不在長安了,武則天在位的十幾年都是在洛陽度過的,即「就食洛陽」由來。

還有就是唐末長安城被毀嚴重,後面的朝代無力將其重建。說到長安城的毀滅就讓人恨的不行,滅絕人性的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走之前還不忘放了把火。

唐代以後,到了後來人看秦嶺地界,其在中華的版圖上就顯得狹而偏。往東的方向,有大河的奔流、中原的沃野,縱橫捭闔在中華地域的東部有決然的成就與天然的基礎,以後人們不再選長安為國都也是受中華版圖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曰:

「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還有就是抵禦外敵的需要。古代由於交通通訊不便利,一般都將都城建在離外敵較近的地方,因為這樣可以在敵人附近大規模屯兵,又不不用擔心大規模軍隊離都城過遠導致管理不當,軍隊的將軍容易擁兵自立反抗朝廷,又加上天子戍邊君臣一心更能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

唐朝之前的威脅來自西北部,並且之前的朝代都比較強勢的向外擴張,而唐之後主要威脅來自東北部。

17樓:百度使用者

1-從隋唐開始,全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發展農業,符合當時的小農經,濟的發展需要,位於西邊的長安自然不再成為後代的都城。

2-反觀歷史,唐以後北方戰亂頻發,長安可以說是個重災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安全,定會選擇遠離戰火的地方建都。

3-唐以後,中華與世界的聯絡日益密切,許多外國使臣漂洋過海來學習與**,而長安深居內陸,以長安為都勢必會影響朝貢**,不利於國威的宣揚

18樓:三生緣

唐以後隨著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北方變得逐漸寒冷,不再是經濟的中心,南方變得越來越重要。加上明清時期主要的威脅是來自於北方蒙古草原的部落。所以長安位置不在那麼重要了。

19樓:你罵我我吃虧

因為改朝換代,很多皇帝都忌諱以前的首都。

20樓:思念如瑤池之水

因為唐朝之後隨著小冰河的時期來臨北方越來越冷,而南方作為一個沿海地區經濟越來越發達,同時也越來越成為整個國家的人口密集地,經濟區等等。自然就把首都朝南方建造了。

21樓:西西子子

古代由於交通通訊不便利,一般都將都城建在離外敵較近的地方,因為這樣可以在敵人附近大規模屯兵,又不不用擔心大規模軍隊離都城過遠導致管理不當,軍隊的將軍容易擁兵自立反抗朝廷,又加上天子戍邊君臣一心更能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

22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朝代選擇都城不是隨便選擇的,一般都是選擇國家地域中心,或者有別的某種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地域面積越來越大,都城自然就越來越往北方偏移。

2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長安的地理位置太偏。

24樓:kmhk微

各個朝代的想法不一吧!也可能是隨著時間環境變化長安不適合了。

25樓:匿名使用者

長安地域交通不發達,加上農業土地不發達等原因。

26樓:呂梁石故事

應該來說很多皇帝都想走自己獨特的路線,不想走別人走過的路,

長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為何唐朝之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國都?

27樓:瀾啟

長安曾經是一個國家化大都市,許多王朝也把都城建在長安,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時局的變化,長安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在唐朝將它作為都城之後,它就再也沒能夠成為都城。後面的朝代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放棄將都城設在長安,我認為其中最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戰爭中被毀壞得太嚴重

唐朝將都城建在長安,使得長安一舉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那時候商人、**以及一些外國人都湧向長安。然而,唐朝在開創了開元盛世之後,安祿山發動政變,當時的統治者唐明皇也不得不幸蜀。即使後來安史之亂被平定了,可是經過這場政變,唐朝就一蹶不振。

由於唐朝勢微,除了安史之亂的餘黨不時在長安發動戰事,一些少數民族也乘機攻進長安,這些導致長安被毀壞得非常嚴重。後面的王朝想要修復長安,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金錢,於是後來的統治者就放棄了長安。

二、南方經濟的崛起

在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重心都是在北方,長安所在的地方也是富庶之地。可是後來,南方被開發了,經濟重心慢慢向南邊移動,所以長安又多了一個缺點,遠離經濟重心,這也註定了長安再也不能夠成為都城了。

以上兩個原因就是長安沒有再成為都城的原因,但是長安依舊是一個值得去看的歷史名城,站在長安城內,雖然物是人非,可是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歷史底蘊。

28樓:浮華落盡終成傷

首先來說第一點——唐朝持續了289年,長安城見證了21任皇帝的更替,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輝煌的時期之一。但這漫長的289年裡長安城飽受戰火的侵擾,自安史之亂以後,戰亂更是如吃飯飲水般尋常。不僅有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還有吐蕃20萬大軍趁虛而入,還未恢復的長安又被第二次攻陷;783年涇原鎮士卒發起兵變,再次攻陷長安;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又一次攻陷長安......

長安的財富一再被劫掠,長安城的百姓也在一次次的戰亂中丟掉了性命。並且在公元903年,唐昭宗被權臣朱溫逼迫遷都洛陽,長安本來就被破壞嚴重,人口蕭條,現在又失去了都城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此時的長安明面上的價值幾乎為零。要將被戰亂摧毀的長安城重建成為一個繁華都城代價實在太沉重了,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簡直不可估量。

再來說說第二點——由古至今,王朝定都都會選在繁華的地方,在唐朝以前,關中經濟發達,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是繁華富庶之地。但都城意味著人口的大量湧入,城市的過度開發,土地的承載力在王朝更替的過程中達到飽和,關中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也在這一系列變化的影響下被嚴重削弱,自然災害頻發。而與之相反的是,自隋唐以後,黃河、長江下游地帶得到了有效地開發,經濟日益發達,人口逐漸稠密,大有取代關中地位的趨勢。

所以,隋唐以後的統治者更願意將都城往東、往南遷移。

最後說說第三點——將都城設立在長安的歷代王朝,絕大多數都表現出很大的對外強勢,在中原一家獨大,只需要考慮如何對外擴張,而不需要考慮防禦入侵。但「安史之亂」往後,唐朝國力下滑,唐朝的統治者也逐漸開始走向自保,此時的長安,也不再適合做為都城了

綜上,長安城損毀嚴重;唐朝國力下滑,戰略方針改變;以及經濟重心南移都是長安不再成為國都的原因。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對您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