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舉例說明古代漢語常見的結構有哪些

2021-04-18 16:56:42 字數 7137 閱讀 8305

1樓:一乘之國

可以由結構推知讀音:江——形聲字,聲旁工,可知道古今讀音之別

可以由形體而推知意義:步——前後腳,一步之意。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幾種形式

2樓:古今漢語教育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

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樑父即楚將項燕。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非死,則徙爾。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3樓:晴晴

參考:一、主語+者+謂語+也

古漢語的判斷句,直接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充當謂語,在主語的後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這是最典型、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一般可譯為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藺列傳》)。

2.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4.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二、主語+謂語+也

只用「也」字表示堅決、確定的語氣,不用「者」字提頓,構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2.制,嚴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3.賂秦而力虧,破滅道也(《六國論》)。

這裡要說明的是,句末帶有語氣詞「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斷句, 有表示肯定的陳述句。如:「晉國之憂可立俟也。」

三、主語+者+謂語

只用「者」字提頓,不用「也」字收尾,構成「甲者,乙」的格式。不過,這種句式相對來說比較少。如:

1.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語+謂語+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

1.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主語+謂語

主語、謂語後面都不用語氣詞,構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大將軍,忠臣(《漢書·霍光傳》)。

有時在句末會出現「耳」這種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常有修辭上的作用,即表示輕蔑。

3.此亡秦之續耳(《史記·鴻門宴》)。

六、主語+副詞+謂語

用副詞「乃」、「則」、「即」等加強肯定判斷,有時還用「皆」、「誠」、「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譯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則」、「即」等只是加強肯定判斷而已,並非判斷詞。如:

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3.樑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上面我們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斷,判斷句中還有一種就是否定判斷句。古漢語否定判斷句的常見格式是用否定副詞「非」來否定謂語,一般譯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

2.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古代漢語中的「為」字句特別類似於判斷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鴻門宴》)。

王力先生指出:這是「用敘述句的形式表達判斷句的內容」,因此這種句子不是判斷句。

但我要說的是,「為」只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如:木直中繩,揉以為輪(《荀子·勸學》)。

即使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都不是專職的判斷詞,因為早在先秦時期,古漢語中尚無專職的判斷詞。

4樓:潭清安董丁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常見格式

a.「……者,……也」式

這種格式的判斷句根據「者」字用法的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類「者」是助詞,起提頓(提示停頓)作用。如:

亞父者,范增也。

南冥者,天池也。

法者,天下所與公共也。

另一類「者」是代詞,它與其前面的動詞或動詞性質的片語一起組成名詞性結構作主語。

臣之所好者,道也。

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破趙軍者,必括也。

供罰垛核艹姑訛太番咖「者」的這兩種用法很容易區別:「者」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它是助詞;「者」的前面是動詞或動詞性片語,它是代詞。

b.「……,……也」式

這種格式只須注意一個問題:主謂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的,也屬於這種格式。如: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者,……」式

這種格式判斷句中的「者」一般是助詞。

d.「……,……」式

這種格式的判斷句沒有語氣助詞作標誌,在主謂之間沒有標點隔開的情況下,不易確認是判斷句。如:

秦虎狼之國

劉備天下梟雄

臣本布衣

此百世之怨

這些句子都是兩個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質的片語組成句子。

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較為特殊的語序?

5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的正常語序,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定語」則用在名詞之前。

特殊語序:

1.謂語前置。

2.賓語前置。

3.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的詞序。

語序:1.語言里語素、片語合的次序。

為漢語裡的主要語法手段。語序變動,可組成意義不同的片語、句子。按主語、謂語和賓語的排列順序可分為svo、sov、ovs和vso等型別。

2.按句子中心與受其支配的賓語的關係可分為vo、ov兩種。語序是漢語句法結構中的一個主要的表達手段,同樣的詞排列順序不同,句法結構關係也不同,所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6樓:初級提問者

古漢語的正常語序,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定語」則用在名詞之前。

古漢語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語序:

一、謂語前置

所謂「謂語前置」,就是指為了突出或強調謂語,而將主語和謂語的語序「倒裝」。這既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語法現象。現代漢語中也有這種用法,如「光榮啊,人民的軍隊!

」「多美啊,祖國的山河!」但古漢語中謂語前置的現象更為常見。

古漢語中的謂語前置句,主要用於感嘆句和疑問句,通常在謂語後面綴以語氣詞。

1 謂語前置的感嘆句

《列子·湯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2 謂語前置的疑問句

《論語·顏淵》:「何哉,爾所謂達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謂逾者?」

主謂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二、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用在動詞或介詞後面的。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到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

賓語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語法條件的限制,賓語無條件前置的情況較少。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情況有四種,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

(1) 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的基本情況

古漢語中的疑問代詞「誰」、「何」、「胡」、「奚」、「曷」、「安」、「焉」、「惡」、「孰」等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必須前置,要求很嚴,很少例外。例如: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欺」是動詞,「誰」作賓語時前置,名詞「天」作賓語時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敬」是動詞,賓語「誰」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誰」作介詞「與」的前置賓語)

賈誼《論積貯疏》:「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胡」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

如果動詞前面有能願動詞(即助動詞),那麼疑問代詞賓語要放到能願動詞前面。例如:

《左傳·成公三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在用了否定詞「不」、「毋(無)」、「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一般放到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例如: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但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前置,要求不是很嚴,也就是說,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不同於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前置。例如:

《詩經·魏風·園有桃》:「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我」前置) 有人對我不瞭解,說我士人傲慢太驕狂。

《詩經·王風·黍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不前置。「何」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3 用代詞「之」、「是」等復指的前置賓語

(1) 用代詞「之」、「是」等復指的前置賓語的基本情況

在古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賓語,就將賓語前置,而以代詞「之」、「是」等來複指它們(「之」、「是」等也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有的學者認為,「之」、「是」等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這裡有兩種情況:

① 前置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時,用「之」、「是」等來複指。例如:

用「之」復指的:

《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之」所復指的前置賓語是名詞性片語「何厭」,而不是疑問代詞「何」)

用「是」復指的:

《左傳·僖公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將虢是滅」即「將滅虢」。)

② 前置賓語是代詞時,一般只用「之」復指。例如:

《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脣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其斯之謂與」即「其謂斯與」。)

(2) 用代詞「之」、「是」復指前置賓語的凝固結構:

① 是之謂,此之謂。「是之謂」即「謂是」,「此之謂」即「謂此」。在這兩個凝固結構的後面,有時帶有名詞或名詞性片語。

「是(此)之謂……」實際上是一個雙賓語結構,其中賓語「是」或「此」前置,另一個賓語(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不前置,可譯成「稱它……」、「把它稱作……」等。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是之謂」、「此之謂」這兩個凝固結構也可以單獨形成分句,後面不帶名詞或名詞性片語,譯成「說的就是這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例如:

《左傳·隱公元年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孟子·公孫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② 唯(惟)……是……,唯(惟)……之……。

這兩個凝固結構對前置賓語的強調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語氣詞,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復指前置賓語的代詞。例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唯敵是求」即「唯求敵」。)

《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

③ 何……之有。

在這個凝固結構中,「何……」是名詞性的偏正片語,作前置賓語;「之」是復指「何……」的代詞;「有」是動詞。這個凝固結構表達比較強烈的反問語氣,意思是「有何……」,可譯作「有什麼……」。例如:

《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晉書·周處傳》:「三害未除,何樂之有?」

4 無形式標誌的賓語前置

除了上述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和用「是」、「之」復指的賓語前置之外,在古漢語中還有一些沒有任何語法形式作標誌,僅憑語序手段來表現的賓語前置。這種賓語前置不多見,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仔細辨別。

(1) 動詞的賓語前置。例如:

《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是徵」即「徵是」;「是問」,即「問是」。)

(2) 介詞的賓語前置

介詞「以」的賓語可以無條件前置,例如:

《左傳·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方城,山名)

《史記·吳王濞列傳》:「積金錢,修兵革,聚穀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介詞「於(乎)」的賓語偶爾前置。例如:

《墨子·非樂上》:「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

《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而市於色』者,楚之謂也。」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的詞序

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時,一般是把數詞和動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補語,例如:去了三趟,讀兩遍,研究了好幾次。古漢語則不是這樣。古漢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主要有兩種方法:

1 數詞作狀語

古漢語中一般不用動量詞,直接把數詞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例如:

《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2 數詞作謂語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動作行為的數量,可以把作狀語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末作謂語,而使原句的剩餘部分(通常是一個主謂片語)作主語,在主語後、數詞前必須用一個代詞「者」來複指主語。例如:

《戰國策·趙策》:「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魯仲連辭讓者三」這個句子,主語是「魯仲連辭讓」,「者」字復指主語,「三」是謂語。

這句話強調突出了「三」這個行為數量,可譯成「魯仲連推辭了好幾次」。如果不強調「三」,這句話的正常表達形式是:魯仲連三辭讓。

)《史記·鴻門宴》:「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這句話的正常詞序是:

范增數目項王,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 通過上述例句,我們可以看到:在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時,數詞作狀語和數詞作謂語這兩種表達方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古代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作用有哪些舉例說明

一是表比喻,例如bai 其一犬du 坐於前。犬zhi這個名詞作了坐的狀語dao,比喻狼像狗一樣地回坐著。答 二是表處所,例如 東市買駿馬。東市這個名詞作了買的狀語,表示了買馬的處所。三是表動作的頻率,例文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這個名詞作了扳的狀語,表示扳的頻率。古代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有哪些作用 名...

古代漢語註解有哪幾種常見的情況,古代漢語中異體字有幾種型別

我不太清楚你具體想問的是什麼,如果是古書註釋的體式型別,一般有以下幾類 1.傳注類 1 訓 詁 側重於字 詞 名物解釋。2 傳 原本指解釋儒家六經的手掘書,到後代也作一般的註釋名稱。3 注 始於東漢鄭玄,下己意,作解拿薯讓說,使經義著明,與傳一脈相承。4 箋 對原注隱而不顯 略而不詳之處加以闡發消局...

現代漢語請舉例說明如何辨析形容詞和副詞

形容詞和副詞都有修飾和限制說明的作用,特別是都能修飾動詞,作句子的狀語,語法特徵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中對意義相近的形容詞和副詞混淆不清,妨礙自己正確順利地分析和理解句子,例如 這個地方光石頭.他肆意渲染自己的所見所聞.中的 光 和 肆意 究竟是副詞還是形容詞呢?我們先要掌握正確區分這兩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