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黃土高原這麼多的黃土是從

2021-04-14 19:49:17 字數 1709 閱讀 8839

1樓:妖

(1)戈壁;沙漠;黃土;西北;從西北到東南,黃土顆粒越來越細

(2)d

(3)風力沉積作用;流水的侵蝕與搬運作用;d

材料一黃土高原這麼多的黃土是從**來的呢

2樓:匿名使用者

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回地區的岩石,白答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

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黃土高原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係示意圖。 材料二黃土高原年

3樓:鎮勤

(1)降水量小於450mm時,土壤侵蝕強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強;(2分)降水量大於450mm時,土壤侵蝕強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減弱;(2分)降水量大於600mm時,土壤侵蝕強度變化不大(相對比較穩定)(2分)。

(2)乙地第一產業比重過高,且種植業和畜牧業比重偏高,(2分)會出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等現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2分)乙地重工業(包括採掘業)比重很高,(2分)如果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出現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同時還會出現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2分)

(3)甲地選擇方案二。(2分)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過450mm,提高森林覆蓋率,能降低土壤侵蝕強度。

在降水量較大地區恢復植被比較容易;(2分)但在坡度較大的溝坡應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2分)

乙地選擇方案一。(2分)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於450mm,森林覆蓋率與土壤侵蝕強度成正比,工程性措施效果更好;(2分)降水較少,種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復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更好。(2分)

試題分析:

(1)解答本題關鍵在於判圖,弄懂降水量與土壤侵蝕強度關係,找兩個關鍵降水量點即降水量為450mm和600mm前後土壤侵蝕強度的變化。當降水量小於450mm時,土壤侵蝕強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強;降水量大於450mm時,土壤侵蝕強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減弱;降水量大於600mm時,土壤侵蝕強度變化不大。

(2)從圖表中可知,乙地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較高,而第一產業又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因此可能會發生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現象,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工業中以重工業為主,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如果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出現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環境汙染等問題。

(3)回答本問要與第(1)問相結合。甲地降水量大於450mm,因此應採取植樹造林為主的治理方案,在坡度較大的溝坡應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小於450mm,由於森林覆蓋率與土壤侵蝕強度成正比,因此採取工程性措施效果好一些,同時種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復草地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平均每年流失16億噸土壤,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表層土壤年

4樓:村裡那點事丶

1.季風區;旱澇災害

2.二;秦嶺;太行山

3.因為黃土高原被流水侵蝕,地表被切割得回支離破碎,在答深溝兩側,眼看相距很近,但無法越過,只好繞道而行。

4.中亞;蒙古

5.水土流失嚴重

6.生物;工程7.a

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3年有人寫

1 近代工業地區發展不平衡 或南北發展不平衡,或南方先進於北方 人們對近代工業的認識不一 答出具體認識的酌情給分 4分 2 廣州姑娘生活習俗西化 2分 3 態度 仇視 2分 原因 思想觀念落後 害怕西方文明威脅 統治 4分 4 生產力 科技 發展水平 外來文明的傳入和影響 人們的思想觀念 的政策引導...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 非洲部分地區水系和等高線

1 根據材料一中的右圖分析a河流域區域性地區的地形特徵主要表現,地形特徵從地形型別分佈和地勢變化兩個方面回答,右圖根據海拔和等高線分佈稠密的特點來看其地形型別以山地丘陵為主,從圖例上可以看到海拔落差達2000米,地勢起伏大 2 從左圖中可得尼日河口附近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左右,降水量總量大 從中圖...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派張騫與西域的聯絡後)中亞 西亞各國經

1 條件 漢武帝時 主義 集權制度得到強化 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中國絲織業發展,絲綢產量大 西方對中國的絲綢有巨大需求 中華文明水平高,具有強大吸引力。意義 密切了沿路各地的聯絡,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2 現象 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情況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原因 統治達到頂峰 自然經濟仍居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