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蟲子的學名是什麼,這種蟲子學名叫什麼?

2021-04-12 10:53:15 字數 3780 閱讀 1043

1樓:段蘭胖姐

這種蟲的統一名稱叫螇蟀,

俗稱:蛐蛐兒。

這種蟲子學名叫什麼?

2樓:掬小小豬

臭大姐學名叫

「椿象」,也叫「椿」。

「椿象」介紹

椿象,是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半翅目,蝽科動物,乃半翅目中種類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單椿象科種類約有5000種。椿象體長1.7~2.5公分。

「椿象」形態特徵

椿象體長1.7~2.5公分。

上翅膜質部分為深褐色。腹部區域性露出在上翅外側,各節具橙色系小斑點。後腳特別發達,尤其脛節基半段呈扁平的葉片狀,這是本種最主要的辨識特徵。

身體腹面有許多黃色斑點;最大的特徵是後腳脛節呈現葉片狀。

這種蟲子學名是什麼?

3樓:hao大森

這是曲牙鋸天牛。

鞘翅目,天牛科,鋸天牛亞科。分佈在北京、河北、河南、陝西、山西、湖北、湖南、山東、臺灣、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內蒙古等地區。

危害細葉結縷草、狗牙根、野牛草等草坪地下莖;也危害柳樹、楓楊、水杉等林木。以幼蟲在土中食害寄豐根莖,可造成草坪成片枯萎。

成蟲:體比25~47毫水、寬10~1 6毫米;棕栗色至慄黑色,略帶金屬光澤;觸角和足呈棕紅色;頭部向前突出,微向下彎,**有一條細縱溝,口器向下,上顎長大呈長刀狀,互相交叉,向後彎曲,基部與外側具緊密刻點,尤以基部為最。

雌蟲觸角接近鞘翅中部;雄蟲觸角超過鞘翅中部,觸角第三至第十節的外端角突出,呈寬鋸齒狀,觸角基瘤寬大。

兩眼間及頭頂密被刻點,額前端有凹陷;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緣**凹陷,側緣具2齒,分離較遠,中齒較前齒髮達,后角突出略呈齒狀。

胸部表面密被刻點,其中以兩側較粗,中區兩側微呈瘤狀突起;**有一條淺的細縱溝,中、後胸腹板密生棕色毛;小盾片舌狀,基部兩側密被刻點;鞘翅基部寬大,向後端漸窄,緣角鈍圓,縫角明顯,刻點較前胸背板上的稀少,翅面密被皮革狀皺發,每翅微呈2~3縱脊。

請問這種蟲子的學名叫什麼?

4樓:菠蘿的海

這個是蚜蟲,蚜蟲有翅型。

因為夏天天氣溫度比較高,尤其是乾旱條件下,更容易繁殖,小麥上比較常見,夏天小麥成熟了,就會遷飛,轉移到別處

5樓:上官雨涵娜娜

這種蟲子的學名叫水蟻。下雨後河邊很多,飛的到處都是。

6樓:不能夠

這些小蟲子的話,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大群的話,可能還是會咬人的,只咬人的話你感覺沒有那麼大而已,沒有那麼敏感。

7樓:十八子農家事

這個應該是按尾巴或者是m呀 反正是文字控的一種啊 在聚會的課程 陳成絕對的說在鄉下挺多的

有誰知道這種蟲子學名是什麼啊,我家可多了?

8樓:系外星系

這是「灶馬蟋」。

灶馬蟋,又名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舊社會的道家思想,認為萬物皆有靈,而它是灶靈顯化,灶雞是對灶姬的誤讀)、灶鴨、灶馬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15~28毫米,身寬5~5.5毫米,觸角長4.

5釐米。其體形碩長,大於蟋蟀,通體黃褐色,頭額部有淺色直紋,眼稍突出。

灶馬蟀因跳躍動作像芭蕾,被譽為"昆蟲界的舞蹈家"。

一、形態特徵

灶馬蟋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長約7毫米,僅能覆蓋體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前翅前方有弧狀翅脈。中間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長脈,其左側外緣有直條狀脈。

右側有少數橫脈。後翅退化。灶馬蟋足部健壯,有深色褐斑。

尾須長,有20毫米左右。雌體前翅短而不發達,有約11毫米長的產卵管,呈劍狀。其身體由於長期在灶馬蟋中棲息而變得略扁,不如蟋蟀那樣厚實。

灶馬蟋的頭部小而圓,肚子的一面呈黃色或橘黃色,身上常帶有廚房特有那種油垢味.垣蛩又名垣恭、醬色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常常棲息於斷垣殘壁之間而得名,又因其渾身通體皆呈醬油色,形體又與蟋蟀酷似,故而又稱為"醬油蟋蟀"或"醬色蟋蟀"。

此蟲體長12~19毫米,寬約4.5毫米,觸鬚長30毫米左右。其頭部富有光澤,頭頂深褐色。

頭後有6條直紋,黃色,口器為黃褐色,額部黑色,富有光澤。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長毛,散步黃色條紋。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

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前肢較發達,覆蓋腹部的大半。也有些個體後翅發達,伸出於前肢之外,能飛翔;但多數無後翅,不能飛翔,僅能跳躍。

此蟲的雌性較雄性肥大,有產卵管,管長8毫米左右。

二、棲息環境

灶馬蟋夏季常見於田野草石、土隙間、洞穴口附近,入秋後進入居民家中,。此蟲生活的最適溫度為20~25度。

三、生活習性

灶馬蟋是雜食性鳴蟲,可以餵飯粒、米粥、梨、蘋果、絲瓜、菱肉和各種菜葉,並用小盂供給飲水。若食物供喂不斷,它可以常年不斷鳴叫。其鳴聲較為單調,但卻細柔而清脆,而且不厭其煩地連續不斷,尤其是在夜間聽它連續的"唧唧"之聲,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習慣於聽著它的鳴聲入眠。

四、分佈範圍

灶馬蟋可以說是在昆蟲中分佈最廣的一種,中國的南北東西都有它的存在。

9樓:跳舞的桫欏

我們這裡(四川)叫它駝背蛐蛐,學名是灶馬

灶馬灶馬也叫灶螽,身體粗短,背駝,觸角較長,翅膀已退化。後足發達,會跳躍。常生活在灶前等暗溼的地方。

【藥 名】:灶馬

【來 源】:為蟋蟀科昆蟲灶馬的乾燥全蟲。

【功 效】:撥刺消腫。

【主 治】:治竹刺入肉。

【性味歸經】:辛,鹹,溫。入肺、脾二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別 名】:灶雞(俗稱)

【考 證】:始載於《本草綱目》。

生態習性:傍晚開始活動。雜食,也吃小昆蟲。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棲性昆蟲。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微生物繁殖所變異形成的蟲類爬行動物,類似昆蟲,但是他對人體是有害的

11樓:好日子花卉

灶馬蟋又名灶蟋、灶

蟀、灶雞、灶鴨、灶馬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15~28毫米,身寬5~5.5毫米,觸角長4.

5毫米。其體形碩長,大於蟋蟀,通體黃褐色,頭額部有淺色直紋,眼稍突出。它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長約7毫米,僅能覆蓋體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

前翅前方有弧狀翅脈。中間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長脈,其左側外緣有直條狀脈。右側有少數橫脈。

後翅退化。灶馬蟋足部健壯,有深色褐斑。尾須長,有20毫米左右。

雌體前翅短而不發達,有約11毫米長的產卵管,呈劍狀。其身體由於長期在灶馬蟋中棲息而變得略扁,不如蟋蟀那樣厚實。灶馬蟋的頭部小而圓,肚子的一面呈黃色或橘黃色,身上常帶有廚房特有那種油垢味.

垣蛩又名垣恭、醬色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常常棲息於斷垣殘壁之間而得名,又因其渾身通體皆呈醬油色,形體又與蟋蟀酷似,故而又稱為「醬油蟋蟀」或「醬色蟋蟀」。此蟲體長12~19毫米,寬約4.

5毫米,觸鬚長30毫米左右。其頭部富有光澤,頭頂深褐色。頭後有6條直紋,黃色,口器為黃褐色,額部黑色,富有光澤。

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長毛,散步黃色條紋。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

前肢較發達,覆蓋腹部的大半。也有些個體後翅發達,伸出於前肢之外,能飛翔;但多數無後翅,不能飛翔,僅能跳躍。此蟲的雌性較雄性肥大,有產卵管,管長8毫米左右。

12樓:天涯飄塵客

灶馬,蟋蟀一科的,沒多大危害,相傳還是位仙人所變,大概你居室陽光不充足,有些陰溼的緣故。不咬人,不可怕,打些驅蟲藥就好了,多通風,保持乾燥

這種蟲子的學名是什麼,這種蟲子學名叫什麼?

螽斯 longhorned grasshoppers 有時也被稱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草綠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

這種蟲子是什麼(學名和簡介),這種蟲子學名是什麼?

白薯天蛾 目 鱗翅目 科 天蛾科 天蛾科 中大型,翅膀表面灰褐色內密佈波浪或線狀斑紋,近容前緣 有2條黑褐色的斜向斑紋,至外緣臀角區有一條狀的斜帶,近頂角有4 5長短不一的縱斑,腹部兩側具粉紅 黑相間的斑紋。本屬一種,本種又稱粉腹天蛾 甘薯天蛾 蝦殼天蛾等。看著好眼熟。一時間想不去來了。樓主你去昆蟲...

求這種蟲子的學名,求下列圖中蟲子的學名

馬陸 millipede 也叫千足蟲 千腳蟲 秤桿蟲。學名就是馬陸了,日常大家都叫它千足蟲。這是蜈蚣吧,好像是可以拿來入藥的,可以叫它 千足蟲 這個是蜈蚣,有些老房子一下雨就有。是不是馬路 就是狐猴愛咬的那個 請問各位專家,這種蟲子的學名是 斜紋夜蛾的卵,建議講卵塊摘除消滅,斜紋夜蛾,也叫黑頭蟲。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