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餐桌上的文化」為話題的作文,一小時之內要

2021-04-08 22:38:51 字數 3120 閱讀 6082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後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長得多。

從古代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几的後面,彼此間隔著相當的距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各吃各的。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鴻門宴,就是這樣乾的。

而從分餐變到合餐,始諸唐代,完成於北宋。這個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

分配方式的演進

這是由分餐向合餐過渡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當食物相對匱乏時,「按人均分」是比較適合的分配原則。要獲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將食物分為相等的若干份,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

而畢竟人的情趣、口味、習慣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對豐足後,人們便有條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進行選擇,即「各取所需」。這是最適合於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築的演進

最初,廚房和餐廳是一體的,人們習慣於在房屋之內建備一火塘,將炊具架於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來分配,大家圍火而食。這裡既是炊事中心,又是進餐場所。到春秋戰國時期,廚房和餐廳的分工已普及。

這個分工推動了餐食製作的精細化,減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須完成的很多進食工序。比如食客對大塊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費力的工作,現在可以在廚房裡完成,餐廳擺放的是精細處理後的餐食。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無此分工之前,若採用合餐,對於一般的家庭四五個人(事實上,古時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於四五個人的),在同一個食器裡,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盤食物,似乎是自尋煩惱,而有了這一分工,人們只需從同一食器裡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樣化的演進

我們的餐飲在不斷推進,菜餚的種類越來越豐盛。分餐制顯然不能適應食物多樣化的發展。假如8個人吃12道菜的話,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種餐具,這樣不但浪費人力和餐具,而且佔用很大的空間,在每個人的小俎案(古時一種低矮的用於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擺放12個食具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傢俱的演進

很早以前我們是沒有桌椅的。此前,古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蘆葦編成的席子鋪放在地上作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東西作為食案,吃飯時在席上跪坐著吃,即所謂「跽坐」。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後,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影響,帶來了新的傢俱。

早在東漢後期,遊牧民族的胡床(一種比較低矮的坐椅)就已傳入中原。這種椅子的應用使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這樣,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適應坐姿變化的要求,便漸漸地被淘汰。而且,這時的房屋較以前更加高大起來,正好需要高大傢俱的配合。

於是大案高桌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那麼,如果再沿襲原來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個人或許尚還可以(其實已經很擁擠了),人數再多就會造成糜費,而且也太沉重,佔用空間多,何不合而為一,同盤而食呢?

作息時間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一直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大約從商代到春秋戰國這段時期內,基本上實行一日兩餐制,即「食時辰(七至九點),下市申(十五點至十七點)」。大約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漸漸流行,增加了「宴輔」(十九點至二十一點)。

要在這個時間內吃飯,就必須配備照明,而當時的照明工具絕不是我們現在電燈這樣的亮度,其光照範圍也非常狹窄。分食的宴會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會昏昏暗暗模糊不清。採用合餐則可以統一方便地解決照明問題。

進食餐具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也曾與現在西方人一樣,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時使用左右手,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同時刀叉只適於近距離的傳輸,大概也就限於從胸前的盤子到嘴之間。

如果這個距離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長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說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徑更長。顯然,刀叉承擔不了這個距離的傳輸功能。而筷子出現後,合餐就方便多了。

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進食,與他們保持分餐制是互為因果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

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誰能以《餐桌上的文化》為題寫一篇記敘為主的作文?

3樓:匿名使用者

團圓實業  團圓公司

飲食文化以吃為話題的作文800

4樓:我不說話

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絡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

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餐桌上的習俗五百字作文,餐桌前的議論作文500字

餐桌上的故事 餐桌上的故事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我看到媽媽炒的菜 一點兒都不合我的口味。所以我哀求爸爸帶我出去吃飯。媽媽說 孩子,你不要總是吃一種蔬菜 土豆絲 不愛吃別的青菜。今天媽媽做的是豆角炒肉,你嘗一嘗,一定會喜歡的。我一嘗,果然很好吃。我一邊吃,一邊讚歎。媽媽說 今後一定要記住,什麼事情都要先...

在餐桌上的對話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的作文

謝家裡人吃飯,狼吞虎嚥的表情寫下來 描寫人動作 神態 語言的作文 400字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細弱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圍繞一箇中心寫寫你家餐桌上的一段對話...

「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19億元,被倒掉的食物

a試題分析 舌尖bai上的du浪費 通過網路迅速在zhi社會上傳播說明新dao 在回傳播資訊中具有答 快捷性特點,具有傳遞 溝通和共享文化的功能,故 正確,新 是文化傳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徑,故排除 表述錯誤。本題答案選a。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