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是什麼意思,「屬」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2021-03-30 15:26:28 字數 6182 閱讀 1988

1樓: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63436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在 5、福王之國,派夫派騎唯唯不勝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

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4]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樓:請叫我尤七溝

「之」詳細釋義:

一、結構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版 二.結構助詞權,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三.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四.音節助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5.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置~度外;等閒視~。 陸.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漆.動詞,往、到:「吾欲~南海」。 吧..

通「也」

「屬」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3樓:【灰神

1.在讀作:zhǔ

有以下幾個含義:

①連線。

出自《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

②跟著。出自《垓下之戰》:「項王渡江,騎能~者百餘人耳。」

③撰寫。出自《屈原列傳》:「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④通「囑」,託付。出自《岳陽樓記》:「~予作文以記之。」

⑤通「囑」,看。出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盤桓瞻~。」

2.讀作:shǔ

有以下幾個含義:

①歸屬;隸屬。出自《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

②管轄。出自《扁鵲見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無誇何也。」

③部屬。出自《陳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

④家屬。出自《獄中雜記》:「富者就其戚~,貧則面語之。」

⑤類;輩。出自《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在現代可組詞及造句:

屬於[shǔ yú ]:這是屬於我的洋娃娃。

隸屬[lì shǔ]:成都是隸屬於四川的市。

屬相[hǔ xiàng ]:他今年是本命年所以屬相是雞。

附屬[fù shǔ]:這個包是我買化妝品送的附屬品。

金屬[jīn shǔ] :「銅」是金屬的一種。

家屬[jiā shǔ ]:做手術之前需要家屬簽字。

屬實[shǔ shí]:這個情況屬實嗎?

4樓:熱詞課代表

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裡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傷等,qaq有什麼梗?

5樓:匿名使用者

"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參考):

一、屬  讀音zhǔ

①《動》連線。《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②《動》跟著。《垓下之戰》:「項王渡江,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③《動》撰寫。《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④《動》通「囑」。託付。《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

【又】勸;勸請。《赤壁賦》:「舉酒屬客。」

⑤《動》通「囑」,看。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盤桓瞻屬。」

二、屬  讀音shǔ

①《動》歸屬;隸屬。《琵琶行》:「名屬教坊第一部。」

②《動》管轄。《扁鵲見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誇何也。」

③《名》部屬。《陳涉世家》:「徒屬皆曰:『敬受命。』」

④《名》家屬。《獄中雜記》:「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⑤《名》類;輩。《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過秦論》:「於是六國之土,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屬和】隨人唱歌。

【屬文】寫作。

【屬意】意向專注於。

【屬怨】結下仇怨。

6樓:課文你來說

1、種類。

亦特指牲類。

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2、親屬。

如:遘者雖戚屬,不敢同臥起。——清· 方苞《獄中雜記》

3、儕輩。指同一類人。

如: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4、官屬;部屬。

如:徒屬皆曰:「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7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8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之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之」分別有以下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舉例: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舉例: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舉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舉例: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舉例:「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舉例:久而久之。

7、往,到;舉例:「吾欲之南海」。

擴充套件資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4、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5、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8、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9、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1、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10樓:匿名使用者

之,讀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詞,意思是:的、底。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釋義:夫子的文章。

2、用作介詞,意思是:於。

古文出處:先秦·戴聖《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釋義: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

3、用作介詞,意思是:諸、之於。

古文出處: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釋義: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浚淮水、泗水,將它們匯入長江。

4、用作連詞,意思是:與、及。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釋義:快樂和悲傷都是內心的感覺。

5、用作連詞,意思是:而。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釋義: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6、用作連詞,意思是:若、如果。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釋義: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

7、用作連詞,意思是:則。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釋義:所以老百姓是不會經常在一個地方的,有利就聚集,沒有則散了。

8、用作助詞,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

古文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釋義:恨了很久了。

9、用作代詞,意思是:他、彼。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釋義: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10、用作代詞,意思是:其、他的。

古文出處: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釋義:於是叫她把聘禮返還給婆家。

11、用作代詞,意思是:此、這個。

古文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釋義: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12、用作動詞,意思是:往。

古文出處:唐·李白的詩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釋義: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前往廣陵

13、用作動詞,意思是: 至、到。

古文出處: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釋義:這是從少到多,從小到大。

14、用作動詞,意思是:是、為。

古文出處: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

釋義: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據實相告。

15、用作動詞,意思是:取用。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釋義:所以,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這樣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16、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瞑字在文言文中指的是什麼意思, 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動 閉 眼睛 陳州糶米 則我這雙兒鶻鴒也似眼中睛,應不 狼 久之,目似 意暇甚。形 視覺不清。晉書?山濤傳 臣耳目聾 不能自勵。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 連屬關係 赤子 心。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 計。不速 客。莫逆 交。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大道 行也,...

文言文中破之什麼意思文言文中之兆是什麼意思

破之 砸開了缸。出自 破甕救友 選自 宋史 司馬光傳 原文選段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譯文 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擴...

文言文中轡什麼意思,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賈島推bai敲 賈 島初赴舉在京師,du一日於驢上得句zhi雲 鳥dao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專欲 屬推 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 推 字與 敲 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