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的古詩名叫《生離別》這首古詩描寫的景象是什麼?表達

2021-03-30 15:26:27 字數 4158 閱讀 8236

1樓:匿名使用者

全詩從楊妃入宮、專寵寫起,至馬嵬之變,手法一改,由寫實轉為浪漫。前半可見諷喻,後半支援愛情,通篇卻也有時代感傷。因而,我個人認為,支援任何一方都未必是最終結果,且又會落入他人的思維定勢。

我們不應該拘泥於「一篇文章一個主題」的思想禁錮,一篇好的作品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越是好的藝術品其觀點愈隱蔽!

讓我們先把目光移開一會,根據野史記載,白居易早年有一初戀情人名湘靈。(這在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得到證實,如《生離別》、《長相思》、《潛別離》、《花非花》等,詳見附錄。)眾所周知,唐朝較之其它各朝更注重禮法,講究的是門當戶對。

而詩人出生在世家大族,礙於門第與禮法,他們的戀情無法公開,遑論婚嫁。

但是,他們又怎麼能甘心、如何能甘心?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懷湘靈》)

細繹詩意,可見兩人雖未成婚,卻早有私訂終生之實。然而,詩人終究是沒那份勇氣去捅開封建禮法的迷霧。最終,他選擇了「潛離和暗別」。可以想見,這一段記憶將會是一生的夢魘。

公元756年,馬嵬坡。

生與死——這個歷史難題終於還是降臨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殺,或是不殺?左邊,是民心所向,大唐百年基業;右邊,是半生繾綣相伴左右的愛人性命。

周圍的士兵在狂喊:殺、殺、殺……

一個個斗大的「殺」字開始在他眼前晃動,彷彿這天地也開始旋轉。

茫然間,一揮手,淚——如泉湧;欲挽留,手——在顫抖。君、無、戲、言!

這場景何其相似,於是乎,詩人情不自已,在詩作中化身唐皇,結合民間傳說以及自己的想象,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續寫這未了之情。

尋方士、仙山問答、寄託信物等等無不表明詩人對湘靈的懷念,同時也暗示了自己此刻悔恨當初懦弱。然而,隨著詩歌的漸近尾聲,這個華麗而又悽美的夢也變得破碎,他,還是要面對現實,心中還留著那一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景象。

於是,情感再次一轉,這恨便來得突然卻也是必然。不光是為了天子蒙塵、美人黃土,李、楊愛情的摧折而流露的惋惜與同情,也有對玄宗晚年淫昏失政,造成四海沸騰、生靈塗炭的譴責和嘆恨,更有的是對這封建禮法的食古不化眾多禁忌的浩然長嘆!

因此,我個人認為詩人創作這詩歌的時候應該有一份對自己曾經往事的喟嘆和悔恨的感情。而這一次情感的宣洩正是詩人自我救贖的機會。

2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人遇到愛情的問題幾乎都會困惑,到底和誰好,只有你的心知道。

雖然說用比較法有點過於簡單,或許會有用:比較誰更喜歡你,你更喜歡誰……

雖然,選擇的結果會讓其中的一人受傷,畢竟傷是短暫的會好,如果長期的搖擺,對你們三人都會是更深的傷害。只有內心的答案是最真實的,不要為了短暫的安慰造成更多的遺憾。願你收穫幸福。

sdgsdfgfdgh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離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從小和一位名叫湘靈的姑娘家是鄰居。湘靈長白居易兩歲,雖生在貧寒人家,食糠咽菜,長得卻是國色天姿,秀雅可愛。那時,她常來白家幫著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白居易吟詩時,她常坐在一旁聽。時間一長,姑娘的感情起了不少的變化。可惜,少年得志的白居易此時正一門心思用在讀書吟詩上,對湘靈的一片情愫懵然不知。

他雖然身上穿著湘靈姑娘親手縫製的鞋襪和親手漿洗的衣服,但也僅僅認為湘靈是一個俊秀、勤快的姑娘而已。 後來,白居易隻身來到京城長安,希冀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公元796年,24歲的白居易因父親逝世丁憂在家。

此時他又見到了久別的湘靈,不過此時的湘靈已成為一名寡婦,再也不是過去那個水靈秀氣、天真爛漫的小姑娘了。她不在如過去般那麼親近白居易,甚至當白居易主動與她打招呼時,她也是有意識地迴避。然而經歷過諸多變故的白居易,已因深諳世情變化而成熟了。

他主動接近湘靈,和她攀談,希望對自己的詩創作有所幫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接觸的頻繁,他發現自己竟然喜歡上了這位容姿秀美但命運多舛的**。湘靈對白居易的情義自不待言。

二人時常幽會,傾訴相思相慕之情。丁憂期滿,二人被迫分離。以後的時光,就是短暫會合與長久分離的相互交替,給二人帶來不盡的相思之苦。

白居易28歲考中進士後,全家遷往長安。此時給他說媒的大有踏破門檻之勢,其中不乏官宦之女,大家閨秀,但白居易都未應承。他實在割捨不下對湘靈的那份深情。

只要有機會,他便回家鄉看望湘靈。但相見時難別亦難,每次相逢後的別離,二人都如入煉獄般要承受極大的痛苦。白居易的《生離別》中,「未知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

」「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何來無斷絕。」真是「無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傳統的約束力確實強大,白居易終於沒有擺脫封建思想的羈絆,砸碎「門當戶對」的千年鎖鏈。在世俗的壓力下,白居易和他人結婚了。此後他再也未見過湘靈。

但他始終沒有忘懷他初戀的情人。面對冷酷的現實,他在詩中發洩自己的憤懣之情,「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在他將滿50歲時,湘靈在思念和貧病中離開了她無比留戀的人世。

得此噩耗,白居易的精神幾乎要崩潰。他懷著極其悵惘和負疚的心情寫下了《寄遠》這首詩,「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白頭。

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對湘靈的深深思念之情。

4樓:匿名使用者

對統治者的批判,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對琴待月》白居易的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5樓:sc瘦臉**

白居易《對琴待月》一詩,表達對古琴的喜愛以及知音難覓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原文:《對琴待月》

唐.白居易

竹院新晴夜,鬆窗未臥時。

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譯文:竹院新晴夜,鬆窗不睡覺時。

共同琴為老伴,與月亮有秋期。

玉軫迎風了很久,金波上出現霧慢。

幽音等待清晨景色,只有這樣我的心知道。

6樓:不知而知不足

竹院新晴夜,鬆窗未臥時。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表達了詩人知音難覓的心情。首頷頸聯都在描寫詩人的現實生活。尾聯說「唯是我心知」,是說只有我懂琴音的表達,反說無人能懂他的心思,表達了詩人知音難覓的感概。

7樓:劉鐵玲麗

表達了詩人知音難覓的心情。首頷頸聯都在描寫詩人的現實生活。尾聯說「唯是我心知」,是說只有我懂琴音的表達,反說無人能懂他的心思,表達了詩人知音難覓的感概。?

白居易寫的這首詩《草》怎麼寫

8樓:永遠醒著

草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白居易寫草這首古詩的代詩人是誰

9樓:清茶半盞

《草》的作者的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因這首詩受到過當時一位老詩人的讚賞和鼓勵。下面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從小就愛學習,識字很早,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十六歲時,為了求得名師指點,白居易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他帶著詩稿去拜訪詩界老前輩顧況。

顧況當時在京城任職,又是有名的詩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點和推薦,日後定能有所作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恭恭敬敬地遞上去,顧況接過來掃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開玩笑說:「你的名字叫居易,現在長安城米價很貴,在這裡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聽,心裡禁不住突突亂跳,心想:「他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的詩寫得不好嗎?」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說:「請老前輩指教!」

顧況並未答話,他翻開詩稿仔細地看起來,越看越感到驚奇,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語文課本中的《草》刪掉了後面四句),竟不禁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風這首詩的代詩人是誰

描寫雪的古詩名句,關於描寫雪的古詩名句

關於描寫雪的古詩詞名句如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節選 點評 此句將冬天雪花飄灑千樹的景象,比作春日梨花盛開時的情景。可謂想象新奇,比喻恰當。絕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

白居易幾歲寫的古詩《草》,白居易在幾歲才寫古詩草的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又名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

關於山的古詩名句,描寫山的古詩名句

1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2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3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南朝宋.陶淵明.歸園田居 4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獨坐敬亭山 5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唐.李白.關山月 6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