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其四 》賞析,從軍行(王昌齡其四)寫作背景。

2021-03-29 00:30:13 字數 6150 閱讀 9946

1樓:夢裡心落

賞析:詩歌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

翻譯: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註釋: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

2、長雲:層層濃雲。

3、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4、孤城:即玉門關。

5、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6、破:一作「斬」。

7、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者。

2樓:唯愛唐七

王昌齡以其成功的創作實踐,使七絕這種詩體的概括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與李白同為寫絕句成就最高的詩人,有人甚至說他超過李白。他名氣很大。有」詩家天子王江寧。

」的美譽。所以叫王江寧,或說因為他是江寧人,或說因為他在江寧做過官。他的組詩《從軍行》七首幾乎全是精品,從各角度揭示前線將士的心理活動。

比如第四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手一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就把戰爭氣氛渲染的十分飲滿酣暢:「黃沙百戰金甲」既揭示了環境的艱苦,又展現出戰士們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

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青海長雲暗雪山」一句所展示的景象極為遼闊。青海是徵人的戍守之地,浩渺無涯的青海湖,唐時哥舒翰曾築城於此,置神威軍以固邊防,抗禦入侵強敵。於戍樓之上極目遠眺,天邊長雲,水、天、山融為一體,雲海、雪山一片迷漫。

置身於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最易惹人鄉思。

擴充套件資料:

古從軍行七首(其四)是唐代邊塞大詩人王昌齡的名作古從軍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作品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特點

1、如火的激情——邊塞健兒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之情懷的袒露

邊塞詩多塑造邊塞健兒的英雄形象,歌頌從軍報國和建功立業,從而抒發自己的壯志

2、曠世的孤獨——對戍邊將士思鄉情懷的關注

邊疆將士對家鄉的思念。

3、深沉的思索——對人類不休爭戰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詩中或寫戰爭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壞,或寫對和平的嚮往,或寫對軍中某些現象

4、描繪邊塞的奇異風光與邊陲人民的生活狀況。

邊塞詩人抒發感情和描寫人物是常用粗獷的筆觸、厚重的色彩描繪出蒼茫雄渾的邊塞風

光作為背景。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祕書省校書郎。

3樓:千島雲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

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

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4樓:匿名使用者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祕書省校書郎。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

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

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寫作背景。

5樓:金牛咲

創作背景: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從軍行》就是盛唐詩人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擴充套件資料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為: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賞析:詩的

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副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此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

6樓:匿名使用者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群主銳意進取。為邊碩土。你們渴望在這個時代斬頭露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戰場建功立。詩人則被著偉大時代精神所

7樓:匿名使用者

我知道!寫作背景是描寫了邊疆戰士為守衛祖國的詩句,寫出了將士們辛苦!

8樓:匿名使用者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腳,有所作為。

9樓:匿名使用者

表現了當時戰士的不屈精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詩中,可以看出,戰士們的堅強不屈,勞動人民的希望

10樓:黃彩蓮

從軍行的作者是王昌齡

11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之有聯知

666點贊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定的嗎?在嗎?上班

13樓:echo104班

不知道哈哈哈?不要問我

14樓:匿名使用者

輔導班啊來了133454545理解哦理解你難道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知道哈哈

從軍行(其四)古詩意思

16樓:搖曳人生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17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其四)》譯文如下:

青海湖上方的天空是烏雲密佈的景象,連綿不斷的雪山現在是一片的黯淡。我在邊塞的古城裡隔著千里遙遙望向玉門關。在那裡守衛邊疆的將士都是身經百戰的,雖然他們的鎧甲已經磨穿,但是他們的壯志是不滅的,他們發誓不打敗這些進犯的敵人就不會返回自己的家鄉。

原文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

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

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

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作者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從軍行1 7首賞析,求王昌齡 從軍行 全部七首的賞析?

求王昌齡 從軍行 全部七首的賞析?從軍行1的前兩句描寫了什麼?一種鬆弛寧靜 的氣氛 沒有戰事,戍樓孤影,夕陽 西下,晚風專輕拂。各句賞屬 析 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造出一種鬆弛寧靜的氣氛 沒有戰事,戍樓孤影,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士...

從軍行的古詩是,從軍行的 古詩

最佳答案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註釋 1.從軍行 樂府 相和歌辭 平調曲 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 從軍行 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2.青海 即今青海湖。長雲 多雲,漫天皆雲。雪山 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3.孤城 指玉門關,因地...

《從軍行》作者,《從軍行》的作者是什麼

是考試吧。高中考試一般選的是唐朝的王昌齡 李白,王昌齡都寫過吧 從軍行 的作者是什麼 從軍行 一共有19首。從軍行 陳羽 唐 從軍行 王巨集 唐 從軍行 王世貞 明 從軍行 蔣山卿 明 從軍行 駱賓王 唐 從軍行 劉希夷 唐 從軍行 崔融 唐 從軍行 明餘慶 隋 從軍行 張玉娘 宋 從軍行 戴叔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