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汝知之乎》的「之」是什麼意思

2021-03-28 04:09:53 字數 5383 閱讀 2174

1樓:歐陽菲扶寅

女(rǔ):通「

汝」人稱代詞,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

1、誨女知之乎!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

2、誨女知之乎!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5、誨女,知之乎?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2樓:薛精泥依然

之:代詞,代孔子教的東西。

3樓:費修星建元

代詞,指前面的「誨」,教導

4樓:藺付友祭庚

「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意思是「我教給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

子曰:由,誨一汝知之乎?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由,誨汝知之乎」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孔子說:

「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看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祕》中,曾仕強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為了知道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為了不知道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

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後來他們一塊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後,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過秋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

6樓:帥氣的小宇宙

意思是子路,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

原句出自於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字詞解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汝:你。

白話譯文:孔子說:「子路,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7樓:卡卡

原句應該是: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8樓:雞扣小哥哥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出處「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

原文《為政篇》

佚名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9樓:檸檬草精靈

子曰:「由,誨女(通 汝)知(

明白)之乎?知(知道)之為知(知道)之,不知(知道)為不知(知道),是知(zhì智慧)也。」

孔子說:「仲由,教育你的你都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

10樓:命運與夢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

楊伯峻: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錢穆: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李澤厚:孔子說:「子路,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詳解:以上三位及通常的斷句都是「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鍵的問題是「由」究竟指什麼?是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孔子**「子路」?

在「由知、德者,鮮矣!」一章中,已經否定了「由」指「子路」的一貫說法,本章也如此。關於這點,現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析。

在《論語》中,孔子一貫稱呼子路都有一個固定用法,就是「由也」。例如「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由也升堂矣!

未入於室也!」、「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等等。

而且這種語法現象並不單單用在子路身上,《論語》中孔子也一貫用「回也」稱呼顏回,例如「賢哉,回也!」、「回也,非助我者也!」等。

特別這一句,把子貢也捎上:「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

」由此可見,這是《論語》中的標準用法,把「由」當成「子路」,絕對是胡來。本id現在將一個兩千多年來一直延續的語法錯誤給糾正了,「由」絕對不能當成「子路」。還有,「知之」的「之」究竟指什麼?

通常的翻譯都把這「之」給掩掉不翻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原文不直接就用「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拋開語法問題,通常的解釋同樣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聰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如果真是這樣,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這樣一臺機械,它有如下程式:它只回答關於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的問題,而答案只有兩個:知道和不知道;然後它嚴格地被設定成按固定程式的知道與不知道來給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

如此解釋,是典型的愚民把戲。一個問題就可以把這種把戲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為什麼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知道與不知道的可判別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這個可判別性都不能被判別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還知道不知道什麼?

這類把戲,和前面各種「魯式」把戲一樣是同種同源的混蛋邏輯。

正確的斷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其實,本章的「由」與「知」,都順著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來。「由」,蹈行、踐履,用一個更常用的詞語,就是「實踐」;「誨」,教導;「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這裡泛指一切人類。

「知之乎」,「之」,指代「由誨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實踐所教導你而有智慧。

「知之為」,以知而為,依智慧而實踐。

「為」,「偽」也。何謂「偽」?非先天,人為也。所有的創造、創新,都是人為,沒有人為,何來創造、創新。「為」,就是「由」,就是現實人的現實實踐。

「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實踐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為」,而此智慧,與原來「由誨女」而有的智慧,經過了「知之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為」,相對前面的「由」,也是進一步的實踐。

「不知為」,不以知而為。

「是」,復指上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對此進行論斷及歸納,「這是」、「這就是」的意思。

在「天地人」結構下,道家的「無為」立場,對「人為」抱有極大懷疑。何謂「無為」?無人為也。

道家相信「天地人」結構中有一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進而假設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因此要返樸歸真,要能嬰兒,進而要破除一切人為刻意,諸如此類。儒家是不會假設什麼先天自然之道的,儒家不相信任何脫離現實的所謂智慧,不相信有什麼先天的智慧先驗地存在,更不相信只要找到這種智慧就一通百通、成聖成仙。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由此可見,孔子和馬克思還是這樣心心相印。在上一章中,強調了「由」與「知」的問題。

這一章就是要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是「知」的基礎,沒有「由」,無所謂「知」;但「由」離不開「知」,依「知」而「由」而「為」,才有新「知」,才有創造、創新,而這才是最根本的智慧。而這最根本的智慧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由人的歷史實踐而有的。

而且,這種實踐而智慧,智慧而實踐的過程就是「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本身。

白話直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實踐教導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進一步實踐,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實踐而有的智慧進一步實踐,就不會有新的智慧。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的意思,孰為汝多知乎,是什麼意思?

出自寓言故事 兩小兒辨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 熟為汝多知乎?譯 孔子...

孰為汝多知乎一句中的汝是什麼意思

在這裡是來第二人稱 你 的意思。不源過在春秋時期,對人稱呼 汝 算是一種不好的語氣,在兩小兒辨日中,兩小兒對孔子說這話,是不看好孔子,認為孔子沒有實際上人們所說的那麼聰明。詳細的情況請具體查詢書籍,瞭解孔子人生事蹟,不過另有說法,這是其他學派杜撰的,用來貶低孔子的。孰為汝多知乎,是什麼意思?意思為 ...

「甚矣,汝之不惠」的「惠」是什麼意思

惠 聰明 甚矣,汝之不惠 這句話,出自 愚公移山 此句是主謂倒裝句 即 謂語前置 或 主語後說 把此句翻譯成 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 原文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