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哪些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

2021-03-27 14:55:59 字數 5817 閱讀 5087

1樓:

中國畫延續發展至今,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一種國粹。她獨特的藝術魅力、獨特的筆墨意境所生髮出的山水墨趣和人文情懷,自古至今,一脈傳承,韻味無窮。他穿越歷史時空,凝結民族文化情感。

中國畫藝術千百年來早已深深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割捨不斷,代代傳承的中國文化情結。她通過筆墨的表現和渲染直指人心和靈魂,給人以一種深厚而溫暖的文化撫慰和關懷。

中國畫藝術品是藝術家源自靈魂的創造。人們常說「心境即藝境」,高雅的藝術品表現的不僅是藝術家精湛嫻熟的技藝,更是藝術天賦的奔瀉,文化內蘊的釋放,社會責任的擔當。她不僅陶冶情操、沁潤心扉,更能砥礪人生,洗滌心靈。

中國畫藝術品除卻傳承藝術本真和記錄時代的載體功能外,中國畫的收藏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屢創新高的藝術品拍賣榜單在不斷刺激著現代人敏感的神經。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逐漸火熱,藝術品收藏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

收藏不僅僅收藏的是一種價值,更多的應該是生活的沉澱。

藝術源於生活而有高於生活,最後依舊要回歸生活。對話藝術,和中國畫交談,讓那最初的蠢蠢欲動在大自然中淋漓般展現,感悟心靈的力量,感受生活的氣息。中國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藝術鑑賞乃至藝術門類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從藝術創作來看,中國傳統藝術在創作規律、創作過程、創作方法、創作心理以及對於藝術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理論。例如,強調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強調藝術家的作用和主客觀的統一,唐代張璨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謂一語中的。又如,在藝術創作中重視審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態化的過程,清代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稱精闢概括。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從藝術鑑賞來看,歷代大量的詩話、詞話、畫論、書論、文論、樂論、戲曲論、**評點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方式,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藝術鑑賞和藝術批評的理論寶藏。中國傳統藝術這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審美特徵,甚至在某些藝術技巧、表現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質媒介等方面體現出來。

該書中編「中國傳統藝術概論」正是通過創作論、鑑賞論、門類論三個部分,為中國傳統藝術富有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特色的風貌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如果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而哲學又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傳統藝術正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中國傳統哲學正是通過中國傳統美學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一方面,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論結晶,另一方面,它又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對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和以六祖惠能為代表的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的不斷衝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該書下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正是在以上兩編史、論的基礎上,從「形而上」的高度對中國傳統藝術加以美學的提煉與昇華,從中概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美學特徵。

應當看到,對於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不但是為了完善和加強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培養藝術學人才教學方面的需要;與此同時,也是當前我國各個門類藝術實踐的迫切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藝術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機遇和挑戰?

如何真正走向世界?這已經不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2樓:尾秋芹偉琬

——中國繪畫歷史悠遠,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墨筆、線條為骨架,寫實與表意相結合,強調畫的意境與神韻,既簡明大略又深邃悠遠,形成了中國繪畫特有的風采。而其中的線條則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它是表達物象結構的骨架,是中國繪畫中最基本、最簡練、最具概括性的藝術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國畫的獨特藝術魅力具體表現在:

(1)中國畫重視空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的效果;

(2)中國畫重視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以形寫神",講究意境、神韻;

(3)中國畫與書法有很深的淵源,即"書畫同源"、"書畫同法";

(4)中國畫與詩有相通之處,因而推崇"畫中有詩";

(5)中國畫還經常使用印章,是點綴,也增加韻味和美感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畫延續發展至今,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一種國粹。她獨特的藝術魅力、獨特的筆墨意境所生髮出的山水墨趣和人文情懷,自古至今,一脈傳承,韻味無窮。他穿越歷史時空,凝結民族文化情感。

中國畫藝術千百年來早已深深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割捨不斷,代代傳承的中國文化情結。她通過筆墨的表現和渲染直指人心和靈魂,給人以一種深厚而溫暖的文化撫慰和關懷。

中國畫藝術品是藝術家源自靈魂的創造。人們常說「心境即藝境」,高雅的藝術品表現的不僅是藝術家精湛嫻熟的技藝,更是藝術天賦的奔瀉,文化內蘊的釋放,社會責任的擔當。她不僅陶冶情操、沁潤心扉,更能砥礪人生,洗滌心靈。

中國畫藝術品除卻傳承藝術本真和記錄時代的載體功能外,中國畫的收藏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屢創新高的藝術品拍賣榜單在不斷刺激著現代人敏感的神經。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逐漸火熱,藝術品收藏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

收藏不僅僅收藏的是一種價值,更多的應該是生活的沉澱。

藝術源於生活而有高於生活,最後依舊要回歸生活。對話藝術,和中國畫交談,讓那最初的蠢蠢欲動在大自然中淋漓般展現,感悟心靈的力量,感受生活的氣息。中國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藝術鑑賞乃至藝術門類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從藝術創作來看,中國傳統藝術在創作規律、創作過程、創作方法、創作心理以及對於藝術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理論。例如,強調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強調藝術家的作用和主客觀的統一,唐代張璨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謂一語中的。又如,在藝術創作中重視審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態化的過程,清代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稱精闢概括。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從藝術鑑賞來看,歷代大量的詩話、詞話、畫論、書論、文論、樂論、戲曲論、**評點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方式,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藝術鑑賞和藝術批評的理論寶藏。中國傳統藝術這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審美特徵,甚至在某些藝術技巧、表現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質媒介等方面體現出來。

該書中編「中國傳統藝術概論」正是通過創作論、鑑賞論、門類論三個部分,為中國傳統藝術富有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特色的風貌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如果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而哲學又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傳統藝術正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中國傳統哲學正是通過中國傳統美學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一方面,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論結晶,另一方面,它又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對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和以六祖惠能為代表的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的不斷衝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該書下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正是在以上兩編史、論的基礎上,從「形而上」的高度對中國傳統藝術加以美學的提煉與昇華,從中概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美學特徵。

應當看到,對於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不但是為了完善和加強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培養藝術學人才教學方面的需要;與此同時,也是當前我國各個門類藝術實踐的迫切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藝術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機遇和挑戰?

如何真正走向世界?這已經不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體現在哪些方面?

4樓:神奇領域的創作者

1、整體至上。

整體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

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 。

2、仁愛兼利。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將「仁」同「愛人」相聯絡,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

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

3、自強不息。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絡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

《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鑑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夏曆(農曆)新年。

別稱:歲首、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等。

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異同有哪些,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區別

中國畫和西方繪畫的主要相同點都是繪畫的手段。不同點在於中國繪畫主要是以水作為介質而西方繪畫更倚重於顏料,中國畫更講究意境,西方畫更講究透視和繪畫的真實感。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美學的追求,人文精神的體現和享受等。但是,由於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構成了中西方繪畫思想等各...

畫中國畫需要哪些工具

一 宣紙 分生宣與熟宣,熟宣加了礬水,不容易受水,適宜畫工筆畫 生宣容易受水,適宜寫意派的中國畫。二 毛筆 分狼毫和羊毫,羊毫質地較軟,狼毫較硬。必備大 中 小號。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 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 中 大等...

從哪些方面能體現人的價值,從哪些方面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人的本性是喜好bai悠閒和懶散du的。但是人zhi 不同於動物的標誌是有思dao 想,如果一個人真的專可以無所事屬事的生活,他會煩惱和痛苦。痛苦的根源是因為他的那種閒散使他脫離了社會,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同低階動物一樣,只會吃了睡,睡了吃,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和讚美,在人們眼裡是可有可無的。人在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