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蘇軾詩,詞賦,文學作品透漏出儒道佛道等思想及其產生原因

2021-03-27 07:05:54 字數 5997 閱讀 8044

1樓:boss李明宇

詩四十七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壠隔,惟見烏帽出覆沒。

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僕怪我苦悽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職。(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爾。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次韻和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

都城日荒廢,往事不可還。惟餘故苑石,漂散向人間。公來始購蓄,不憚道里艱。

盡従塵埃中,來對冰雪顏。瘦骨拔凜凜,蒼根漱潺潺。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

盡令屬牛氏,刻鑿紛班班。嗟此本何常,聚散實迴圈。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區寰。

君看劉李末,不能保河關。況此百株石,鴻毛於泰山。但當對石飲,萬事付等閒。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籤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

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籤判,主張改革弊政。

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

「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

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

」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與《祭黃幾道文》等。

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

複製下面包括漢字的欄位到位址列 可看到蘇軾全部作品

相關詩詞2121首

蘇軾

蘇軾詩集合注是否收錄他的詞和賦

2樓:匿名使用者

杜牧主張:「凡為bai

文以意du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zhi之兵衛dao。」,強調思想內容內

的重要性,

容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作者的用意是什麼?分析:

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巨集偉壯麗。第2段敘寫宮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

第3段夾敘夾議

蘇軾的詩詞賦中體現了他怎樣的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的人生思考和詩詞歌賦的思想

李平生蘇軾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一生屢遭貶斥,坎坷多艱.但他並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曠達清放.

人們對蘇軾的詩歌及其人格所表現出來的清曠豪放讚美不已.但蘇軾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曠?學問所致?

修養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

天性如此,乃蘇軾真率性情之表現也.蘇軾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屢遭貶斥,從外部原因來說,是北宋黨爭的產物;從他自身的原因來看,則毋寧說是一場性格悲劇.

蘇軾的「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故有此曠達.王水照先生對蘇軾的「真率」性格最有體會.他說:

「保持一己真率的個性,追求無飾的自然人格,是蘇軾人生觀、文學觀構成的核心.」可謂一語中的.王先生沒有詳細論述蘇軾的真率性格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早在少年時代,蘇軾的父親蘇詢就注意到了蘇軾、蘇轍兩兄弟性格的不同.蘇軾自幼才華橫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舉進士及第,名震京師.從此宦海沉浮,屢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蘇軾飄泊無歸,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這使其不得不對自己歸根何處及早進行周全考慮.蘇軾在各地為官時均以體恤人民疾苦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華,樂觀豁達的胸襟,熱愛生活的本性使他無論官居何處,都深受各地人民的愛戴和崇敬.對將來卜居何處,他有太多選擇,這與他隨遇而安的個性是分不開的.

蘇軾性格豪放不羈,鋒芒畢露,確實『不外飾』.結果一生屢遭貶斥,差點被殺頭.轍是車子碾過的印跡,它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善處乎禍福之間』.

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後激烈的黨爭中,雖然也屢遭貶斥,但終能免禍,悠閒地度過了晚年.

青年時代的蘇軾,由於得到歐陽修的提攜,春風得意,意氣風發.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推行,蘇軾的厄運也就接踵而來,屢遭貶滴,越貶越遠.去世前兩個月,蘇軾在畫家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上題詩一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簷州.真是沉痛之極.

雖然蘇軾在歷次黨爭中都是處於被排擠、受打擊的處境,但蘇軾並沒有苟容取合.王安石變法,蘇軾覺得新法過於激進,為害百姓,反對變法,因此遭到新黨排斤,通判杭州.他離京時,友人文同曾勸他說:

「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葉夢得《 石林詩話》 卷中)但蘇軾並沒有聽從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間的勸告.從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間,針對當時新法的流弊,他寫了一系列的政治諷刺詩,如《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 山村五絕》 《 吳中田婦嘆》 等.

蘇軾對王安石變法是持反對態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間,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處,於是改變了對新法的態度,並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對雖和他政見不同、但學問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

但對於那些假道學,蘇軾則毫不留情地揭出他們的真面目.蘇軾始終堅持維護自己的人格.而對外界強加於他的打擊、壓迫,蘇軾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發洩不滿.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東坡詞中,有一個或顯或隱、貫穿始終的基調,我們不妨稱之為「人生詠歎調」.與之相伴隨的,則是作者持續不斷的人生思考:

其廣度和深度在詞史上都是前無古人的.

東玻詞所體現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對人生矛盾:

1、出仕與退隱

蘇軾早在26 歲時即踏上仕途,長時間在宦海浮沉,反覆地面臨著人生抉擇,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貶竄之時.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

,早年「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豪言壯語,最能代表他對事功的嚮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無多,便漸漸傾向恬退:「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在經歷了宦海浮沉之後,詞人更體悟到仕途的曲折與險惡:「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雲帆.

」其退隱的內在要求自然格外強烈.而一旦被朝廷「放歸」卻又想到功業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來:「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

」可見詞人仍在出入之間排徊.在詞人看來,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2、理想與現實

詞人儘管懷抱著「致君堯舜」的理想,但現實卻難盡如人意:煩冗的宦務與頻繁的調動使他身不由己:「長恨此身非我的,何時忘卻營營」; 「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他的飄泊感、淪落感、厭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處萍飄泊」; 「天涯同是傷淪落」.烏臺詩案,黃州及嶺海兩度流貶,都曾使詞人的理想破碎,「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迭」.

詞句飽含曲折和難言的苦衷!詞人忽而迷惘:「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 忽而自嘲: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忽而負屈:「問公何事,不語書空」;忽而沉痛:「珠淚濺,丹衷碎」;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發的.

詞人從現實出發,走向理想的步履為什麼那樣艱難?一是朝廷黨爭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爭鬥不休,使蘇軾難以大展經綸.二是宋王朝國力的貧弱,再加上國策的保守,決定了統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道大難容,才高見嫉」(薛瑞生語),蘇軾的命運不問可知.

那麼,如何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種種矛盾?蘇軾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識;守著「用舍由時,行藏在我」 的隨機應變的人生哲學;抱定「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3、宇宙與人生

這是一個沉重的帶有根本性的課題.蘇軾在帶有神話色彩的奇想中觸及了對宇宙無窮與人生短暫的深刻矛盾.有見於此,他對於日居月諸時不我待異常敏感「人事淒涼,回首便他年」;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對於人生短促的慨嘆,與其惜花傷春之詞同樣表現出對生命本體的憂思.但蘇軾並非一味浩嘆,他在《赤壁賦》中就從巨集觀的角度提出了一種達觀的詮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他在詞作中常常表現出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就與這種達觀的態度相表裡.

我以為東坡詞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那些富有積極思想意義的部分.

對現實人生的熱愛,在順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從容,面對境遇變化時的通達.東坡詞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積極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為,引導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則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對審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圖達到對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身處逆境,都是如此.

蘇軾在其詞作中表達的關於人生哲理的沉思,無疑體現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能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以至精神的滋養.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8 月24 日),一代文豪蘇東坡逝世於常州,距今已經900多年了.歷朝歷代乃至當今的中國人都時刻懷念著這位文壇鉅子,罕見的全才、奇才.他兼擅詩詞文、書法、繪畫的非凡才華,至今為人們所稱羨;他顛沛流離的宦海生涯、浪跡天涯的人生經歷,至今為人們所慨嘆;他開朗豁達的胸襟、剛正不阿的氣節,至今為人們所景慕;乃至他的傳聞、軼事、佳話也是婦孺皆知.

清人周啟雋說得好:「先生蜀人也,生於蜀而不拘乎蜀,先生蓋天下士矣.」蘇軾的故鄉雖在四川眉山,然而蘇軾也是常州人的驕傲.

900 年前,蘇軾在常州與世長辭.從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氣在江南大地上回蕩.常州作為蘇軾魂系江南的終老之所,他的足跡幾乎遍佈常州的各個角落,這正是「瑩域所藏,寢廟所寄,雖非其鄉而謂之鄉人可也」.

總之,蘇軾無論為人還是為文,都是一任他的真率性格自然流露.後人高度讚揚了蘇軾的「真」.方東樹《 昭昧詹言》 雲:

「東坡… ,自以真骨面目與天下相見,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王水照先生說:「崇尚本真自然,反對對人性的禁錮或偽飾,在蘇軾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種對人類本體的根本追求.

」當可作為對蘇軾真率性格最好的評語了.

求文學詩詞,求!文學作品 詩詞歌賦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

求外國文學作品的,求外國文學作品的推薦

本人比較喜歡雨果的 悲慘世界 推薦一下 你這問題問的太泛了吧。至少也得給個你喜歡的型別啊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絲 福樓拜的 包法利夫人 托爾斯泰的 安娜 艾米利的 呼嘯山莊 推薦幾部外國優秀文學作品 比徹.斯托夫人 湯姆叔叔的小屋 列夫.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寧娜 復活 維克多.雨果 九三年...

英國經典文學,求英國著名的文學作品

莎士比亞 bai羅密歐與朱麗葉.family fued,love,death 笛福du 魯濱遜漂流記 zhi adventure,self reliance jonathan swift 格利佛遊記 adventure,humor,irony 奧斯丁dao 傲慢與偏見 專 pride and 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