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起源於那個時代,黃梅戲起源於什麼地方?

2021-03-27 06:04:58 字數 3244 閱讀 8895

1樓:坑卷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幾種傳說。

傳說之—∶「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

以上三種傳說,我認為前兩種傳說較為符合歷史真實,後一種傳說就顯得牽強附會,很多人因為黃梅戲和黃梅縣同字同音而趨同黃梅戲源於黃梅縣的說法。當然,一些專家也曾從**、劇目、師承的層面進行分析、推論,認為黃梅戲源於黃梅採茶調,但提出的論據、論點不具有說服力,他們也坦承由於可供借鑑的資料匱乏,所以,無法最終形成定論。至於黃梅戲到底源於何處,很少人有興趣去**研究。

這既有年代久遠,原本就缺少文字資料,一些瞭解情況的老藝人也相繼去世,又無經費支援的原因,也與人們普遍對黃梅戲起源持漠視態度有關。

性 黃梅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創造發展,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小戲,一躍成為全國著名劇種,且在戲曲整體萎縮的形勢下,依然保持著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得益於黃梅戲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藝術品格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我們不能只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今日的成績上,而漠視黃梅戲風雨兼程的來時路。如果連一直以黃梅戲為家鄉戲的安慶人,都無法說清黃梅戲的源頭,豈不有數典忘祖之嫌?

再者,釐清劇種的源頭,找到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喚起人們對黃梅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正本清源,進一步凝心聚力開拓進取,也是黃梅戲在新世紀的持續發展.

滿意請採納

2樓:腫麼就不行呢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黃梅戲起源於什麼地方?

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

擴充套件資料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

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在**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4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桐城歌」或「黃梅歌」。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

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民間藝術。

起源的爭議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幾種傳說。

傳說之一:安徽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時就傳到黃梅(湖北——引者按)一帶。 黃梅戲是由桐城縣羅家嶺的嚴鳳英唱紅的,羅家嶺的方言是純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見桐城是黃梅戲的源頭最具說服力。

傳說之二∶「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不過沒有多少證據證明。

傳說之三∶「……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這種說法也沒有多少說服力。

傳說之四∶「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這種可能性也不大。

現代學者也對黃梅戲源頭多有探索,如最近戲曲理論家吳福潤先生在《黃梅戲藝術》雜誌撰文,認為桐城(安慶)「黃梅戲」全國聞名,而黃梅戲起源地眾說紛紜,部分人認為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可能是由「黃梅」二字引來的誤傳。「黃梅戲」的確與「黃梅」二字息息相關,但「黃梅」不是人們所說的黃梅縣,而是「黃梅山」。傳說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臘月山上遍開黃色梅花而得名,後來「黃梅」逐漸稀少,現在偶爾也能發現「黃梅」蹤跡。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也有人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戲保護區域是安徽省的安慶市和湖北省的黃梅

5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間,還沒有黃梅戲呢,逃水荒災民帶來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調,連採茶調都不是。」原黃梅戲藝術研究所所長、80歲高齡的鄭立鬆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肯定地說黃梅戲是安徽獨有的,**初年懷寧籍學者程演生所著《皖優譜》中有句為證:

「今皖上各地鄉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謂草臺小戲者,所唱皆黃梅調。……他省無此戲也。」

黃梅戲的來歷,黃梅戲的由來

黃梅戲起源地有四種說法 安徽懷寧說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 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 戲因縣名,縣因山名 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 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 那麼,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 黃梅山 究竟哪個 黃梅山 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 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

有關黃梅戲的評價的詩句,描寫黃梅戲的詩句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 江西 福建 浙江 江蘇 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 黃梅調 或 採茶戲 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 鄂 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

黃梅戲哭戰袍原唱是誰

新編黃梅戲歷史劇 大喬與小喬 1995年10月,在 中國安慶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 上,安慶市黃梅戲三團首演 大喬與小喬 李萍飾演大喬 包括選段 哭戰袍 獲得文化部銀獎。注 目前 哭戰袍 選段流行兩個版本,李萍版 汪莉版。怎麼解釋?廣義的講,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 令人愉快的 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