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歷史由來,對聯的起源

2021-03-26 08:36:42 字數 4959 閱讀 2481

1樓:哎_又見落葉

1、起源

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

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2、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排偶(駢偶)、律偶。

2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3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

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

三、四兩句,第

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

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

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樑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

「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

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

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祕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遊覽名勝古蹟,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臺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

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裡溢奇香。

4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漢族傳統文化瑰寶,春節時掛

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對聯的起源. 5

5樓:林老肥兒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

明洪武年間(1368-2023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

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6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發展: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

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分類: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蹟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輓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複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7樓:別煩我

簡單來講,秦漢以前,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上書「神荼(tu)」和「鬱壘」(降鬼大神的名字)用以驅邪。桃符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春聯了~

據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後經過宋代的普遍發展,明代朱元璋的倡導,以及清代對對聯的興盛,就發展起來了。

特點: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調和諧。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內容相關,上下銜接。

別稱:對、對語、聯、聯句、聯對、聯偶、聯語、連語、楹聯、楹語、楹句、楹帖、帖子、儷語、儷言、偶句、應對等

貼對聯的由來

門神,中國民間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萘鬱壘。東漢應劭的 風俗通 中引 黃帝書 說 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對聯分上下聯,不能隨意貼。每年都有許多人貼錯。那麼怎樣貼才是正確的呢?這裡要弄...

端午的由來及歷史,中國的歷史起源

1842年至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

有關皖南古村落的歷史,傳說,故事,詩詞,對聯,由來有哪些

它是由古代明朝很少見但宋代時十分多 有一秀才出城訪友,來到一個小鎮裡的小藥鋪,見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藥,容貌端正,秀才便有愛慕之意 簡直一下流胚子 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試探道 膏可吃,藥可吃,膏藥豈可吃?少女聞聲抬頭,見他是個秀才,知道是在索對,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氣,我何不如此對答,於是一笑對道 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