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 自然力作用與勞動物件的時間 具體指的是什麼

2021-03-22 18:39:24 字數 5699 閱讀 6100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問的是不是這個答案!

自然力作用時間 比如麥子的生長過程 做麵包需要自然時間的發酵過程!等等很多都需要自然力的時間的!

人的勞動時間分 生產時間和 勞動期間! 生產時間裡包含了自然力作用時間 比如農作物的生長時間等等和勞動期間呢!勞動期間就是工人連續工作的生產時間!

2樓:匿名使用者

勞動物件 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將勞動加於其上的東西。人們的勞動藉助於勞動資料,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使之發生預期的變化,成為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產品。勞動物件是物質資料生產的要素之一。

勞動物件有兩類:一類是沒有經過人們加工的自然物,如自然水域中的魚群、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的礦石等等;另一類是人們加工過的勞動產品,如紡紗用的棉花、軋鋼用的鋼錠、建房用的磚瓦等等,亦稱原料。勞動物件是一切社會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勞動物件的數量、種類和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增加、擴大和提高。在人類的初始階段,天然存在物和原始自然力是基本的勞動物件。後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生產門路的擴大,種子、牲畜都成了勞動物件。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發現了物體的許多新的屬性,人造材料、合成材料和複合材料日益增多,石油、電能、太陽能、地熱能等被利用,都使勞動物件的範圍在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勞動物件數量、種類和質量的不斷擴大和提高,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生重大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勞動物件質量越好,勞動生產率越高;一種新的勞動物件的發現和利用,必然會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一塊很高石頭經過了很多年的風吹雨打的時間後,這塊石頭竟變成平頭了,,,這就是自然力作用與勞動對像在時間上的相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內容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4樓:社會微積分

馬克思早在《2023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指出:價值是一種被異化被奴役的人類勞動。《手稿》指出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我自己的活動不屬於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一種被迫的活動,那麼他到底屬於誰呢」?

對此,馬克思一直苦苦思考,試圖從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與表現形式等方面著手分析和論證。價值增加越多,對於工人來說,其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自身行為被支配被奴役就越嚴重。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是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權力,而不是最大化的物質使用,這就是金錢遊戲的實質。

勞動者同其勞動活動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不僅表現在產品上,也表現在勞動者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從人的內在需要變成了外在的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脫離了人的本性。

《手稿》說: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我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

」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他人,這種異化的結果就是人性的喪失。

正如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所謂的經濟,其實際就是對異化勞動的支配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的異化。由於勞動者同其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其勞動活動的異化、勞動者同其類本質的異化,其結果必然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的異化。

真正的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價值定義)。它並非被人們所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

即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這意味著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社會關係,與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無關。商品(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物質屬性的轉化率。並且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多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

正如陽光、空氣有用,但陽光、空氣不包含任何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錢關係,不包含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誠然,在這裡價值的定義與植根於社會關係形成的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有用性」相沖突。但勞動價值論是衝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因為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就是金錢,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這種金錢遊戲的。

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自然就成為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

商品,即賣出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

物的使用價值成為具體財富,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體」本身,即商品「體」這個物質的有用屬性。物質的有用屬性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作為自然力一部人類勞動只能改變其形態引起屬性轉化,通常人類勞動在改變其形態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其它自然力,因此勞動並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僅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羅。

維裡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明物質的使用價值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通過交換形成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它意味著權力。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同另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物件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社會關係中的人支配人勞動。

不僅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商品中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

第一重性,勞動本身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具有改變物質屬性的使用價值,改變物質屬性的過程,即引導其它自然力來改變其形式。作為與物質的使用價值(具體財富)轉化率相關的勞動,這種勞動,在不同商品之間不可計量,也就是說這種具體勞動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中,存在不同性(異質性)。這種勞動是具體勞動與價值(交換價值)無關,僅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與使用價值的轉化相關。

第二重性,就是作為價值(勞動),即以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它本身代表的正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買賣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係的權力。正如市場中的消費行為,只不過是勞動時間與勞動時間的交換罷了吧,「有效需求」的真實含義是「一種可供交換的僱傭的勞動時間」。

並且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而是以金錢形式異化的勞動力支配關係——價值。正如產值5000萬,並不代表多少架飛機或褲子,只是代表所有這些生產中相同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如:

異質的被賣出成交的1磅牛肉與n噸牛屎的價值量(交換價值量)相同,你不可能說兩者價值量相同,就讓某個每天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牛肉,而去吃n噸牛肉。兩者價值量相同,是因為兩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的社會關係,而不是異質的物質的有用性。

也就是說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所謂的生產總值或者說總生產涵數是壓根不存在的,如所謂的gdp,從勞動價值論的角,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時間總和」。因為異質物是不可加總的,如異質的蘋果和梨,都增長了10%,你可以說經濟增長10%,但一個增加5%,一個增長1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指數的,同樣所謂的物價指數cpi,也是如此。說經濟增長5%,還不如說某種卡車的載重量從5噸增加到10噸。

並且10年前生產的消費品與現在生產的消費品可能完全不一樣,即然有可能基於不同的物質屬性,又有何比較性呢?現代經濟學或多或少,就是馬克思批判的商品(貨幣)拜物教。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

勞動價值論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貨幣理論。如果說貨幣是符號,那麼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號,其數值的增加,只意味著人支配人勞動時間的時間的沿長,不包含涉及具體的物質財富多少。正如匯率包不含任何物質性一樣,實際上代表的是兩國僱傭勞動交換的比例。

價值(交換價值)的總量與生產力無關。馬克思有一個結論:「同一社會性的勞動,不管生產力如何變化,其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

」 這個結論,是通過不同物質生產效率的行業存在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得以完全排除。證明價值總量及利潤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係,與技術因素、物質生產效率(使用價值轉化率)因素無關。如某一行業的資本利潤率較低,它就會立即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時,就會選擇**此領域一定的資產,而購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就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

正如房價**,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對資本來說必須有高於平均利潤率(剝削率)的積累率,不然資本隨時都有失掉資本家地位的危險。如二十年前有50萬元都可以成為一箇中小僱主,而現在50萬元在大城市還不夠買一套住房,這就是資本積累式競爭表現,與流行經濟學宣傳的市場是以技術為主的競爭格格不入。

積累式競爭是資本競相直接或者變向的壓低勞動力**過程,積累式競爭不斷加重剝削。資本之間會比,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如果沒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資本就會失去原有資本的地位。在現實中表現為逼迫勞動者(消費者)用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去交換(直接或變向壓低勞動力**的過程),這樣價值量就得到增長,資本就得以增值,市場經濟的金錢遊戲得以繼續。

當交換遇到人們的生理極限,危機就開始了,最先從馬克思指出的金融體系爆發,最後出現列寧、斯大林所說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無論生產力如何變化,同一勞動相同時間內所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價值的增值,實際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剩餘價值生產,即現在所謂的gdp增長。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生產只要不能繼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得癱瘓。

剩餘價值非具體的剩餘財富,只不過是交換中,剩餘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利潤是它轉化形式。如:如以前需要5年勞動時間交換的住房,現在需要10年或者20年,就是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工作時間)去交換,自然,價值量就得到增長,所謂的gdp增加,gdp說白了只不過是一個價值量的概念,一個錢的數字。

現代拜物教經濟學確把它說成是總生產涵數,代表具體的財富,可異質屬性的物加總在一起能表述什麼?總生產涵數概念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錯誤,它實際代表的是總勞動時間支配之和。(當然交換體系內,錢的數值越高,代表能以這種比例支配越多的勞動力,自然,力量就越強大,但交換體系以外,就是另外的一回事。

)同樣,教育、醫療市場化也是把公眾的資源私有化,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交換

在馬克思看來,利潤顯然是一種社會關係,一個與產權相關的問題,這一點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觀點沒有什麼不同。即明析的私有產權會阻進更多的利潤。

由於企業追求的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而是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因此馬克思得出一個結論,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很顯然價值(交換價值)就如同汽車以一定速度行駛一定距離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消耗越高罪過越大,資本因吞噬勞動,把其奴役成價值,因此資本有罪。

馬克思認為終結這種人壓榨人的方式,在於**追求利潤的極惡制度,讓人們個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個人按需分配勞動時間成為社會生產有計劃有比例發展的依據,時間從而得到最大化的節約,從而使個人贏得自由。 自身勞動(行為)的個人所有權是悠關每個人的自由,沒有自身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有個人自由。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對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的第一個否定。

自然力作為轉化物質的使用價值的要素,並不是因為擁有權,自然規律才改變,但無疑私有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會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的增加,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的增加,即金錢遊戲的增值。因此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其實質就是按要素支配人的勞動力,正是資本主義所有權的體現,是統治階級通過暴力形式確定下來的社會關係。只有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個人才能按需分配勞動時間,在社會交換的關係當中,反映為不再為利潤而生產,時間的節約成為最高的規律。

另外,價值與**是不同的,並不僅僅表現為價值是**在統計上的平均。實際上有**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如商品渡讓的過程中只要不吞噬勞務(勞動與可變資本相交換),本身是不會增值的,如藝術品賣家把出土文物渡讓給,藝術品買家,如沒有出現資本吞噬勞動的新增過程,系統整體的價值量是不會增值的。出土文物本身不屬有價值,只有可能有**格,消耗在其中的勞動是歷史上的死勞動,不是與現在的社會發生社會關係的勞動。

當藝術品行業,利潤率較高,就會在大量的資本擁入此行業,這樣就會改變勞務與資本交換的比例,資本就會吞噬勞動使系統整體、社會整體的價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潤率下降,或者虧損的人較多,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流出此行業,同樣勞務也會減少。因此價值應該看成某種量所計量的原子,這種原子即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述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述題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必須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經濟規律是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內在的 本質的 必然的聯絡,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而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所謂按經濟規律辦事,就是在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其運動趨勢...

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計算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計算題線上等

1 某廠總共投資100萬元,其中60萬元用於購買機器裝置,20萬元購買原材料和燃料 動力等,20萬元支付工資。機器裝置每年折舊10 一年生產的產品值56萬元。工人一天勞動9小時。請計算 該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該廠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年剩餘價值 m 和 p 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 答案 1 ...

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單項和多項選擇題要帶答案的阿

第一部分選擇題 共50分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試卷答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模擬題 本試卷分為 求馬克思主義原理試題及答案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