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要點的主要內容,並思考對現代企業經營有何啟示。比如,中國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則

2021-03-22 03:24:58 字數 6179 閱讀 2528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不同時期的法制思想不同 周朝德主刑附 出禮入刑 秦嚴刑峻法 漢之後開始外儒內法 明又用重典治罪 明刑弼教 清繼續輕者更輕 重者更重 如果要應用到現代企業 我認為外儒內法的思想還是很符合的 企業外在的文化應當更加註重人文關懷 重視激勵措施 激發企業活力 但內部運作要嚴格依法辦事 依規辦事 強化企業管理效率

理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要點的主要內容

2樓:絲煙抹茶

理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要點的主要內容,並思考對現代企業經營有何啟示。比如,中國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分為巨集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治國學適應**集權的封建國家的需要,包括財政賦稅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場管理、貨幣管理、漕運驛遞管理、國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學則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執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包括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市場經營等方面的學問。

其基本要點包括:

順「道」

這裡指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司馬遷把社會經濟活動視為由各個個人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而進行的自然過程,在社會商品交換中,**貴賤的變化,也是受客觀規律自然檢驗的。

啟示:現代企業經營要順應社會客觀規律。

重人「重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必先為民謀利。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事變革事業、注重經濟建設和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稱為「德以合人」, 「人以德使」(《管子·五輔、樞言篇》)。

啟示:現代企業經營要重視人才。

3樓:良宸美警

主要內容

以人為本的管理

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隻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

正人必先正己管理

古代管理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端正自己與他人,成就物業為自我。

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

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貫穿著經權觀,根據時空和勢態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方法和策略。

經世實用的管理

古代的軍事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戰略管理思想,成為軍事乃至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寶藏。

天人合一和諧觀管理

古代管理思想以整體和諧觀為基礎。

管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過程,使社會與自然,管理的各個要素和功能組成有序結構。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十分豐富,諸子百家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取長補短,難辨軒輊。

論述博採百家,全面綜合地推敲,力圖從縱橫交錯之中理清其脈絡,在相互滲透的論點上發現管理的真諦。

現代管理學源於西方,中國從來不缺少閃光的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非常豐富而深邃,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一直髮揮著強大的作用,引領著中國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

開創中國特色的管理之路,離不開對中國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經驗的研究和應用。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論框架基本形成於先秦至漢代這一時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先秦到漢代的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許多古代經典著作,如《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九章算術》、《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經驗。

《老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權變謀略和在管理過程中的境界、素質及管理原則的思想;《孫子兵法》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在人事、決策、環境、組織等方面的戰略思想;《韓非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統御謀略思想;《論語》、《孟子》、《荀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謀略思想;《三國演義》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創造性管理思維;《紅樓夢》主要體現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時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術》則是我國古代培訓管理人員及供他們日常應用的手冊,其中三分之二的題目可與財政或工程**職能相對應,堪稱兩千年前世界管理數學之最。

從巨集觀的角度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治國、治生和治身。治國主要是處理整個社會、國家管理關係的活動,即「治國之道」。

它是治理整個國家、社會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是對行政、軍事、人事、生產、市場、田制、貨幣、財賦、漕運等方面管理的學問;治生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執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的,它包括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市場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學問;治身主要是研究謀略、用人、選才、激勵、修身、公關、博弈、獎懲等方面的學問。這三部分管理思想還可細劃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隻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傳承下來的。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關於人的行為規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在管理中,要重視研究人的規律,要根據一定的規律去滿足人的慾望,辦事情才能符合客觀實際。關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荀況提出: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2]的觀點,強調人有掌握天時、使用地利的辦法,如果放棄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賜,那就太糊塗了。關於獎勵和懲罰問題。認為要用賞賜去鼓勵人們不怕犧牲,為國立功的精神和行為,用刑罰使幹壞事的人害怕,並得到約束。

關於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3]。這裡,荀子提倡的就是集體行為,他認為群體性是人類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離開群體。

總之,我國古代十分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各種群體關係,包括家庭鄰里、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導的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對更大實體的責任。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4]意思是端正自己與他人,成就物業為自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最佳的管理行為都應是以雙向約束為基本要求的,不僅約束他人行為使之端正,同時也使自己的行為得以規範。

先哲們認為,「正己」為「正人」的前提,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正」,豈能奢言正人。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質是「人為、為人」。個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為修養,「正人必先正己」,然後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來從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創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激勵環境,使人們能夠在激發狀態下工作,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人為」與「為人」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對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從「人為」向「為人」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家庭、行業、國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為的素質,其「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我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管理是一個「修己安人」的過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為起點,最終達到「安人」的目標。其實,「安人」的終極目標還是實現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三、富有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貫穿著經權觀,「經」指「變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穩定的原則,「權」指「應變的權宜」,即根據時空和勢態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方法和策略。這種經權觀要求「執經達權」,即根據普遍的管理原則和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來選擇和確定合適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後達到管理目標;同時要求「通權達變」,即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勢而隨時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德治禮治的恆久之道正是由於不斷的變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實現的。

四、經世實用的戰略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的軍事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戰略管理思想,這已成為今天軍事乃至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寶藏。在《孫子兵法》中,孫子著重指出了戰略謀劃的重要性。他強調事前必須周密分析條件,充分考慮「道」、「天」、「地」、「將」、「法」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5]。

在「五事」的基礎上,還要探求和對比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稱為「七計」。這裡所說的「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管理目標,「天」和「地」相當於時機和環境,「將」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則相當於制度、紀律、組織。「法」即是經營學中的經營管理能力。

五、「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體和諧觀為基礎的。也就是把管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過程,促使社會與自然、管理系統與外部環境以及管理組織內各種組成之間達到最佳和諧,把管理的各個要素和功能組成一個統一的有序結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靈魂是和諧觀。

它以追求管理系統的協調、和諧、穩定為目標,在生產管理上實現「天人合一」;在社會管理上實現「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實現「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和諧觀使管理不僅表現為一種科學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種人們所創造的理想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一個組織中的成員都能自發地按照規範和要求辦事,自覺地發揮自己的力量,維護組織的宗旨和榮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中,湧現出各種管理思想和實踐。其中,在組織管理、經營理財、選任用人等各個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論思想。

1.組織管理

中國古代組織管理思想也許起源於《周禮》(公元前12—前11世紀),該書第一次把中國官僚組織機構設計為360職,並規定了相應的級別和職數,層次、職責分明。古代組織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管理戰略與戰術問題的傑出著作《孫子兵法》,距今已2023年。《孫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事管理中奉為經典規則,並在企業和商務管理中得到廣泛運用。

2.經營理財與選任用人

中國古代有許多經營理財的理論思想,比較著名的有范蠡、計然的待乏原則和積著之理。「待乏原則」強調**市場物資的需要和**的變化,以有利可圖。「積著之理」則注重於獵取利潤的方式,主張經營高質量物品,促進貨幣流動執行,並以存貨多寡****貴賤。

早在南宋時期的會計原則中,就提出出納與會計分離的思想。公元923年就已經有中國最早記載的酒類成本核算。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作出了以一定經營資金獲取一定合理利潤的論述。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素有「選賢任能」「任人唯賢」的主張。中國被世界公認為人事測驗的發源地。從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度,比較系統地體現和發展了我國古代人事考試和選拔的思想。

從人事評價和選拔的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在以下幾方面具有管理心理學的意義:

(1)公開申報與競爭:科舉制度的特點之一是她的公開性和競爭性,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和參與,使得測驗和選拔有了較充分的選擇基礎;

(2)綜合評價與考核:大部分科舉制考試包含多種內容和形式,從筆試、面試到**、習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評價資訊;

(3)多層篩選與錄用:科舉制實踐中比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層次篩選,並在適當的層次給予錄用。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早在秦始皇時代,就修建起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隋唐時期開鑿起世界上規模最大、流程最長的人工大運河。

這些都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管理實踐。古代管理實踐中,都江堰系統工程是系統管理思想的具體體現。而古代質量管理則從理論上豐富了質量管理的程式和方法。

3.古代關於能力的思想

(1)智力與能力

中國古代關於才能的思想極其豐富。思想家們一貫重視人的智慧問題。孔子論及智力和能力的問題,所謂「上智」「下愚」「中人」是最早的智力型別差異說。

知人善任、尊賢任能是我國古代人才管理的基本思路。荀子在《儒效》中強調了「無能不官」的用人原則,分析了小才大用的弊端。《墨子·尚賢》中也提到用人的原則是「察其所能而慎與官」,把任官和分祿區別開來,主張對有功的多給榮譽和享受,而把官職授給能夠勝任的人。

《韓非子·八經》中雲:「量能授官」「舉能以就官」「見能於官以授職」。1700多年前,劉劭在其論著《人物誌》中按能力把管理者分為12個等級,提出「人材不同,能各有異」「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

(2)管理能力素質

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重視人才能力素質分析的先哲。他從管理人員具備的知能力、言能力和行能力上作比較分析,將他們分為五類人:庸人、士、君子、賢人和大聖。

從荀子對管理人員梯次能力的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中,對中國古代先哲論述的管理能力素質種類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政研能力素質。這是最受人重視的管理能力素質。政研能力有不同層次之分。不同人的政研能力素質可分成類。

識人用人能力素質。主張管理者要善於識人之所長,從而善於用人之所長而避其所短,使組織有合理、良好的人才結構。

行政能力素質。各種管理人員的行政能力不同,不僅包括對下屬的管理能力,而且也包括對上級的糾偏能力。最高階的行政能力出於有最好的政研能力和識人、用人能力。

《孫子兵法》也對領導能力作過比較系統的闡述。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認為一位領導者必須具備這五個方面的領導能力與道德修養。

智者,即聰穎而有智慧,遇事能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與及時而合理的決定;信者,即信賴下級並能獲得部下信任;仁者,即體貼、愛護下級,時刻把下級掛在心上;勇者,即有勇氣,有魄力,處事果斷,雷厲風行;嚴者,即遵守法紀,賞罰分明。

中國古代管理體現辯證思想的是那個學派

中國古代管理體現辯證思想的是道家。道家主張 齊物 逍遙 對萬物的態度是 無所恃 家以 道 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 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 以雌守雄 剛柔並濟等政治 經濟 治國 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 諸子百家 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

中國古代管理學思想博大精深但為什麼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

誰說中國古代bai思想博 du大精深的?中國每zhi年接蘋果無數,為什麼dao一個英國蘋果掉到地回上答,人家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引力?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是控制人,奴役人的思想.在明請是形成了系統的管理理論.就是怎麼控制人,壓榨人.扼殺創新,進而維護長久的同治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 工廠管理 古典管理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形成及其發展 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大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夏朝。由於階階級矛盾成了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戰爭也就成了階級鬥爭的最高鬥爭形式。到了殷商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常備武裝力量的出現軍隊數量的增多,兵器質量的提高,戰爭對從事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