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和《一剪梅》的區別

2021-03-19 16:29:30 字數 1978 閱讀 2130

1樓:匿名使用者

都蠻好!譚思圓個馬噶講的!

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和《一剪梅》的區別,文學賞析

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在意象和感情表達上有何異同?

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的愁有什麼異同

2樓:匿名使用者

聲聲慢寫的是家國指之愁。一剪梅寫的是對丈夫的思。

《聲聲慢》藉助淡酒、秋雁專、殘菊、屬梧桐、細雨、晚風等意象描繪出的悲涼氛圍,抒寫了李清照晚年在國破家亡中的悲涼遭遇和無盡的愁苦。

《一剪梅》藉助了秋景,獨自出遊的情景,形象地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了她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

3樓:海珠怡樂

《一剪梅抄》是李清照前期的詩襲,彼時她的丈夫在外地做官,愁的是無法與丈夫相見,像「雲中誰寄錦書來」等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聲聲慢》是李後期之作,此時她的丈夫離世,家國破碎,作者也在外地孤苦飄零,此時她愁國、觸景傷懷等.

試比較《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4樓:紅妝初晴

《如夢令》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這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遊,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

《一剪梅》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新婚未久卻要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作。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聲聲慢》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一剪梅》與《聲聲慢》比較閱讀,兩首詞都寫『』愁『』,有什麼不同之處?

5樓:love萌叔

《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詩,彼時她的丈夫在外地做官,愁的是無法與丈夫相見,像「雲中誰寄錦書來」等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聲聲慢》是李後期之作,此時她的丈夫離世,家國破碎,作者也在外地孤苦飄零,此時她愁國、觸景傷懷等。

李清照的《聲聲慢》和《一剪梅》有沒有聯絡?

6樓:匿名使用者

終於找到知音了,我一直認為李清照的《聲聲慢》不單和《一剪梅》有聯絡而且還和之前的好多作品都有聯絡。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就和「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相對。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和「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怎一個、愁字了得!」和「載不動、許多愁。」

以上是個人淺見。

7樓:匿名使用者

沒什麼太大聯絡吧

《一剪梅》是她的早期作品 寫的是對丈夫的相思之苦

《聲聲慢》是晚期作品 那時已經夫喪很久 國家也動盪不安 主要寫的是晚年的悽清孤寂

8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內容是可以找到聯絡的 《一》是寫對遠方丈夫美好的思念之情 一種相思 兩種閒愁;

《聲》是 對已故丈夫的思念 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晚年的李清照 過的很難過吧 只剩那些謠不可即的回憶了

李清照《一剪梅》《聲聲慢》所表達的「愁」有何不同?(引文回答)

一剪梅與聲聲慢同是李清照作品,為什麼作品感情有如此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10

9樓:匿名使用者

李清照的心情不同......

李清照的「聲聲慢」詞

讀詞,主要把握一個情感基調,七情六慾,到底是哪一個,還是綜合的。根據詞的內容和意象,就可以掌握它的基調了。如本篇聲聲慢,基調就是兩個字 冷 愁。前半闕為冷 冷清 悽慘 悽戚 寒 風急 傷心 後半闕為愁 黃花 憔悴 獨自 守 梧桐細雨 黃昏 點滴 愁。連起來的基本概念就是男人已逝,我猶在過去的情感中不...

李清照的《聲聲慢》急用,李清照《聲聲慢》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 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 愁字了得!李清照 聲聲慢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詞,李清照的《一剪梅》全詞是什麼?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詞之妙,前在虛實,後在詞工,上片一句 雲中誰寄錦書來 甚妙,不然,玉簟 西樓 俱元所借力。下片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把相思寫得有模有樣,有動有靜。遍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