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謝謝呵呵

2021-03-19 05:56:07 字數 4888 閱讀 8930

1樓:郎小鳶

《我愛這土地》一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2023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2樓:匿名使用者

詹鍈《李白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753年),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

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鬱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

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於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並沒有註明,而認為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只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而是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首先,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緒來看,既然是孤獨、寂寞和無奈的心情寫照,那麼,李白當時的處境應該是非常艱難的,其情緒也應該是非常低落的。如果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這正是李白初次來宣城的時間,那時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詩名如日中天,他來宣城並不是漂泊流離而至,而是應其從弟、在宣城為官的長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結果。這有李白在《寄從弟李昭》一詩為證: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後,受到時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熱情款待,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歡迎。他經常與崔侍御、宇文太守、從弟李昭等人對酒酣高樓,散發弄扁舟,「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

經常與詩朋文友「時遊敬亭山,閒聽松風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他用如花妙筆將宣城描繪為: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他豪情勃發,心中激盪著「但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衝動,他沉醉在「歌舞共謳吟,歡笑相拜賀」的興奮之中。不僅如此,李白還在敬亭山下蓋起了住房,接來了子女共住以享天倫之樂。

有詩為證:「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閒自在,稱心如意,怎麼可能會有「獨坐敬亭山」的孤寂和「眾鳥高飛盡」的傷感呢?

此外,從這首詩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對敬亭山達到了相看不厭的程度,應是看了多次,而不會是初次相看,所謂「不厭其煩」、「好書不厭百回看」便是這個道理。由此推測,李白這首詩不太可能是天寶十二載初次來宣城時所作,而應是在多次登臨敬亭山後所發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3樓:仇慶佛綠凝

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我愛這土地》一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2023年。中國人民奮起抵抗、華東,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民族危亡的關頭,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華南的廣大地區

艾青寫《我愛這土地》的寫作背景

艾青的詳細簡介,和我愛這土地的寫作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艾青的詳細介紹: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

2023年就讀於杭州 西湖藝術學院,次年留學法國。2023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 在獄中開始寫詩,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

2023年後輾轉於武漢、山西、桂林、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2023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主編《詩刊》。2023年後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

2023年被錯 劃為右派,到黑龍江、新疆等地勞動。*****中一再遭到批判。2023年10 月後重新獲得寫作權利,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 被法國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詩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 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

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等,**集有 《詩論》、《艾青談詩》等。 我愛這土地的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一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2023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望採納。

艾青 我愛這土地 寫作背景

5樓:匿名使用者

《我愛這土地》一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2023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6樓:魯蘭英桂卿

寫於抗戰爆發後2023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我愛這土地》是現代詩人艾青於2023年寫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艾青 我愛這土地 寫作背景 誰我啊...

我愛這土地寫作背景

7樓:端木吟天

寫於抗戰爆發後2023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我愛這土地》是現代詩人艾青於2023年寫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8樓:匿名使用者

詹鍈《李白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753年),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

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鬱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

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於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並沒有註明,而認為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只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而是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首先,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緒來看,既然是孤獨、寂寞和無奈的心情寫照,那麼,李白當時的處境應該是非常艱難的,其情緒也應該是非常低落的。如果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這正是李白初次來宣城的時間,那時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詩名如日中天,他來宣城並不是漂泊流離而至,而是應其從弟、在宣城為官的長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結果。這有李白在《寄從弟李昭》一詩為證: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後,受到時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熱情款待,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歡迎。他經常與崔侍御、宇文太守、從弟李昭等人對酒酣高樓,散發弄扁舟,「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

經常與詩朋文友「時遊敬亭山,閒聽松風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他用如花妙筆將宣城描繪為: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他豪情勃發,心中激盪著「但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衝動,他沉醉在「歌舞共謳吟,歡笑相拜賀」的興奮之中。不僅如此,李白還在敬亭山下蓋起了住房,接來了子女共住以享天倫之樂。

有詩為證:「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閒自在,稱心如意,怎麼可能會有「獨坐敬亭山」的孤寂和「眾鳥高飛盡」的傷感呢?

此外,從這首詩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對敬亭山達到了相看不厭的程度,應是看了多次,而不會是初次相看,所謂「不厭其煩」、「好書不厭百回看」便是這個道理。由此推測,李白這首詩不太可能是天寶十二載初次來宣城時所作,而應是在多次登臨敬亭山後所發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9樓:看秀的豬豬

它集中展現了艾青對國家的一片深摯的熱愛。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比喻成一隻鳥,不知疲憊地在祖國疆域的上空飛翔/盤旋,它也歌唱著,歌聲裡是自己對祖國的遭遇的苦難與悲憤,也包含這對未來的歡樂與希望。全詩的感情是強烈的,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

我們可以認為這首詩是將時代的投影與真實的感受相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極為真誠,極具感染力。

《我愛這土地》閱讀理解答案是什麼

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歷以後才會懂得,一如感情。痛過了,才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傻過了,才會懂得適時地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麼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就真的不能割捨。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轉身,留學簡單的背影 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

《墨梅》的寫作背景,墨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墨梅 的寫作背景 這是一首作者王冕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畫作為 墨梅圖 紙本,墨筆,縱31.9cm,橫50.9cm。自題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元章為良佐作。鈐 元章 文王子孫 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鑑藏印。畫面中一枝梅花橫出,枝幹秀挺,花朵疏朗。以淡...

《我愛這土地》的開場白怎麼說,我愛這土地 詩的開頭作者為什麼將自己假設成一隻鳥

首先,作為艾青最忠實的粉絲,我對你表示感謝和支援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 版是他詩中出權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 另一個是 太陽 土地 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 土地 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我愛這土地 作於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