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聰明嗎 劉禪是大智若愚,還是真的不行?詳細些

2021-03-11 21:23:41 字數 4552 閱讀 5246

1樓:匿名使用者

向你推薦一篇文章

劉禪的千古罵名是在洛陽落下的。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地復國了,於是歷史說他是傻瓜;如果他說「我要復國,東山再起」,歷史恐怕又會罵他不識時務。其實劉禪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必須在司馬昭面前裝傻。

他是一個大智若愚之人。

一歷史,有時是以調侃的形式再現的,而有些歷史人物乾脆被畫成了漫畫。請看歷史對劉禪的評價:「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這首七絕詩的作者只用了28個字,就武斷地概括了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依據,不過是劉禪說了「此間樂,不思蜀」6個字,歷史便根據這6個字,給了他一個千古罵名……

話說劉禪亡國之後,司馬昭把他虜到洛陽,與劉禪同行的還有一些蜀國舊臣。喜歡作秀的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童婢百人」。這當然是給天下人看的,並非他真的要優待劉禪。

一次,司馬昭大宴蜀國君臣,特意令人奏起蜀地**,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那**當然是哀歌,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往傷口上撒鹽,蜀國舊臣聽了,臉上無不現出悲慼之色,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表情毫**苦可言,活脫脫一個缺心少肺、苟且偷安的大傻瓜。他的舊臣■正,字令先,偃師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提醒劉禪一起上衛生間,然後悄悄對劉禪說:「晉公如再問及此事,您應悲痛地說:

先帝宗廟,俱在蜀地,焉能不思?」

這其實是個錯誤的主意。劉禪很清醒,他明白此時既不能得罪新主,也不能得罪舊臣。於是他對舊臣點點頭。

尿了一泡尿之後,他輕輕鬆鬆地回到席間。這時司馬昭又過來問及此事,劉禪便把■正的話背誦了一遍。司馬昭聽了,笑道:

「這怎麼像■正的話呢?」劉禪聽了,傻傻地回答:「是啊,是他的話,是他剛剛教我這麼說的,您怎麼知道?

」他故意顯出愚蠢的模樣,說罷,又有滋有味地聽起**來了。

其實,此時真正的傻瓜是司馬昭,他竟沒有看出來劉禪是在裝傻,反而在心裡罵道:「真是個傻瓜!真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他頓時心中釋然,說:「我無憂矣!」於是對劉禪不再設防。

劉禪放的這個煙霧彈恰到好處,瞞住了司馬昭,也誤導了後人,後人由此認為他很愚蠢。試想,當時的劉禪,生命隨時都有可能被剝奪,只要他稍稍表現出一點「骨氣」,司馬昭能饒過他嗎?只有存在,才能作為;生命不存,一切免談——在這一點上,他和他老爸都很明白,也都很狡猾。

想當年,他的老爸劉備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老曹問劉備:「誰是當今英雄?

」劉備明明知道對方想讓自己說「曹劉」是英雄,但他就是不說,故意說別人是英雄。最後還是老曹沉不住氣了,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因為這時曹操誇他等於要殺他,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老曹怎能容得劉備和他爭山頭?

於是劉備趕緊掩飾自己,藉助一聲驚雷,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膽小如婦人,呈相若小兒。曹操一看:哈!連雷聲都害怕,這哪是什麼英雄?也就沒有殺掉他。

劉禪繼承了他爸爸這一優點,關鍵時刻大冒傻氣,堪稱上上之策。你也許會說,劉禪在魏軍來侵時不抵抗反投降,而且率領群臣出城迎接鄧艾大軍,這不證明他很平庸嗎?若說起這個,我們還得從當時的情勢說起,那劉禪實在是迫不得已!

二當時魏國大將鄧艾率軍突襲成功,猶如神兵天降,蜀國亡與不亡,已經由不得劉禪了。試想,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意北伐,經年累月,蜀軍死傷無數,連他自己也知道這是雞蛋碰石頭,根本不可能成功。那時蜀漢的大將關羽、張飛早已不在了,小小蜀國地狹國弱,怎能與佔據中原且兵多將廣的魏國相比?

唉,歷史交給劉禪的,只有這個小小的蜀國,而此時他最明智的選擇也只有投降。投降了,君臣難免受屈辱,但老百姓能免遭塗炭。劉禪每逢大事從不糊塗,他懂得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把君主之位放在第二位。

你能說他的這種取捨有錯嗎?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可惜那些封建帝王,讀了多少聖賢書,卻沒幾個人記住這一點。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每遇社稷存亡時,帝王的觀念都是「君為貴,民為輕」。為保住君王的帝位和尊嚴,他們往往讓民眾去做無謂的犧牲。

更可笑的是那些民眾,受了傳統觀念的左右,反過來嘲笑劉禪式的自我犧牲,這真是一種悲哀。

所以,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寫《潼關懷古》時就說:「望西都,意躑躅,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這個張養浩把問題看透了,而這個劉禪則把事情做得很磊落。他知道自己當不當這個蜀漢皇帝,蜀漢的老百姓該咋過還是咋過,所以他就把自己看輕了,所以周壽昌在《三國志集解》中評價劉禪時才說:

「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意思是說,歷史在蓋棺論定劉禪昏庸時,恐怕是失實了,那些傳聞傳得走樣了,劉禪投降是為了保全他的百姓,這是難能可貴的。

再說劉禪當政時,一直籠罩在諸葛亮的耀眼光環之下,他的皇袍,遠沒有諸葛亮的鵝毛扇有光彩;羽扇綸巾的諸葛亮,要比劉禪瀟灑飄逸得多。請看他的爹爹劉備臨終時是怎樣交代劉禪的:「汝與丞相(諸葛亮)從事,事之如父。

」他竟讓即將登上帝位的劉禪,像服從父親一樣服從諸葛亮。

這句話,不過是劉家父子的悄悄話,但諸葛亮在後來輔佐劉禪時,真的便以「太上皇」的形象出現了。事無鉅細,他都要親自處理,大包大攬,儼然國家元首。最要命的是在北伐前夕,劉禪已經22歲了,諸葛亮還把人家當成小孩子,寫了著名的《前出師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像對待小孩一樣對其耳提面命,教育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釋出了那麼多讓後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居高臨下的命令,直令後來有見解的讀書人納悶:

諸葛亮啊諸葛亮,你怎能對一個國家元首大加訓斥呢?好像你自己是皇帝,而劉禪卻是你的臣子似的。

而年輕的天子劉禪,這期間卻能從大局出發,處處委曲求全。可是後來,諸葛亮竟違背了先主讓他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率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而劉禪所能做的,就是儘量剋制自己。

諸葛亮用人失誤之後感到內疚,後主卻安慰他:「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劉禪及時恢復了諸葛亮的職務。

劉禪顧全大局、明智沉穩。他知道國家的處境,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他放手讓諸葛亮去北伐,去折騰,儘管他知道那是徒勞的。他尊重諸葛亮,不過是尊重父親的在天之靈罷了;他對諸葛亮懷有親情,那是因為諸葛亮身上有父親的靈魂負載,諸葛亮代表著父親的那個時代!

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訊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諸葛亮的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可是劉禪也只能把這樣的文章寫到第二段,寫到第三段他便改變主題了。第一,對於諸葛亮身後的榮辱,對於諸葛亮的光輝事蹟的宣傳,他的意見是適可而止。他反對為諸葛亮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沒有固執己見,他深深知道諸葛亮的影響,所以他是明智的。

第二,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後,他馬上廢除了丞相制,因為諸葛亮這個丞相的權力太大了。劉禪設立了尚書令、大將軍、大司馬,讓這三個職位權力制衡,將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他「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

他制定的這一國策,比諸葛亮一味地北伐更符合蜀漢國情。請看歷史是怎樣記述劉禪治國的。

三史料記載,劉禪在位41年間,蜀漢沒有發生任何內亂,這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已屬少見。曹魏大將當中,常有叛國投敵的,但我們很難在蜀漢文武**中找到叛國者,也未見蜀漢百姓因饑荒而暴動。而後人對劉禪的不恭,除了他的「樂不思蜀」之外,還來自一句俗語「扶不起來的阿斗」。

一個成語,一句俗語,就把劉禪綁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這種在譏笑中臧否人物的做法,喪失了最起碼的評判準則,對先人和後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是有失公允的。

《三國志》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乃父遺風。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劉禪馬上質問道:「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他雖然沒去前線,但他有判斷力。魏延死後,他堅持實事求是,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也許劉禪不像諸葛亮那樣料事如神,但他更看重事實,絕不會像《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樣,說「魏延有反骨,此後必反」。

而萬千讀者仍願意相信諸葛亮,相信他是萬能的神,相信他早已看出魏延有反骨,卻從來不思考一下:一個大將的生理特徵,怎能決定他的政治歸屬?而那個可憐的劉禪,雖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弱的一國的君主,卻在勉力治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對文臣武將,讓他們各司其職,各展其才,是一位很講民主的國家領導人。

所以南朝史學家裴松之這樣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至於後來劉禪被俘洛陽,樂不思蜀,大冒傻氣,不過是他逢場作戲而已。也許用莎士比亞的一段名言最能解讀劉禪。莎翁說:

「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過。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就是這樣的智者,他能在突發的語言環境中,不露聲色地糊弄對手,擊敗強敵,成為未被提名的最佳辯手,成為能化險為夷的高階外交家。如果他也像那個愛在曹操面前賣弄小聰明的楊修那樣,在司馬昭面前大顯聰明的話,他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大智若愚的劉禪,於公元271年死於洛陽,享年65歲

2樓:虛空掠奪者

如果劉禪很蠢copy,估計沒兩年就下bai臺了,東吳的du第二任皇帝,大家zhi

覺得不行,就沒幹dao兩年被趕**了嘛,劉備看人準這個不用說啊,趙雲,黃忠,馬超,諸葛亮,馬謖等人劉備都看得很準啊,單單是自己的**人看走眼,不可能吧。還有,什麼諸葛亮也輔助不起來,兩國實力差距太大了好嗎!看看蜀國都剩些什麼文臣武將,除了魏延,都是二流的,曹魏的選人制度決定了即使在三國末期也能有鄧艾,鍾會這樣的將才存在,再者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後方又無比穩固,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比漢朝的還先進,人才濟濟。

所以我認為劉禪40年的執政肯定是合格的,保全自己以至於說樂不思蜀,這樣也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蜀地的百姓,可以算得上機智了,酒泉之下對劉備也有交代了。

什麼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是啥意思

大智若愚讀音 d zh ru y 解釋 若 好像。才智出眾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眾,不顯露出來。用法 主謂式 作謂語 定語 分句 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鋒芒近義詞 大巧若拙 虛懷若谷 不露鋒芒 反義詞 深藏若谷 鋒芒畢露 不可一世 愚不可及歇後語 扮豬吃老虎 大智若愚在 詞源 裡的解釋是這樣的 ...

大智若愚的意思,大智若愚是什麼意思?

大智若愚,意為表面上不露機鋒,裝作很傻的樣子,可是胸中自有大智慧。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策略,故意藏而不露。若 好像。才智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情上顯得很傻,很吃虧,但是在事關他的根本大事上卻做的很出色,很成功。詞源 裡的解釋 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 大音希...

人們常說大智若愚是什意思,人們說我大智若愚,什麼意思

也說大智如愚。意本 老子 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形容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從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詳細釋義 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 第一種是,你本身不聰明,做出了傻事,但結果要比那些聰明的人完成的更好,愚蠢的人更能完成任務,大的智慧或者說道理隱藏在平庸愚蠢的事物或方法之中,所以所說的庸人大智若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