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建字開頭的年號有哪些

2021-03-09 22:14:56 字數 5865 閱讀 7273

1樓:靄靄停雲

漢武帝:建元(前

140年—

前135年)

漢元帝:建昭(前38年 —前34年 )漢成帝:回建始 (前32年—前28年二月)漢哀帝:建平 (前6年—前3年)答

漢光武帝:建武 (25年六月—56年四月)建武中元 (56年四月—57年)

漢章帝: 建初 (76年—84年八月)漢安帝: 建光 (121年七月—122年三月)漢順帝:

建康 (144年四月—十二月)漢桓帝: 建和 (147年—149年)漢獻帝: 建安 (196年—220年二月)晉惠帝:

建武 ( 304年七月—十一月)晉元帝: 建武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晉康帝: 建元 (343年—344年)唐德宗:

建中 (780年—783年)宋太祖: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宋徽宗: 建中靖國 2023年

宋高宗: 建炎 (2023年五月—2023年)明惠宗: 建文 (2023年—2023年六月)地方割據政權的年號未計入其中。望採納。

2樓:藤原雅汐

建興 建和 建平 建武 建文 建炎 建隆 建中

3樓:匿名使用者

想詳細要有個朝代的。如北宋建隆,南宋建炎,等等

4樓:夏大帥哥

成帝驁 建始,26年

哀帝欣 建平, 6年

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章帝炟 建初 l3年

桓帝志 建和 2l年

靈帝巨集 建寧 22年

5樓:匿名使用者

孝武copy皇帝劉徹:[建元(前140---前135)、統宗孝成皇帝劉驁字太孫:[建始(前32--前29)、孝哀皇帝劉欣:

[建平(前6)、劉盆子:[建世(25--27)]、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字文叔:[建武(25--55)、肅宗孝章皇帝劉燀:

[建初(76--83、威宗孝桓皇帝劉志:[建和(147--149)、孝靈皇帝劉巨集:[建寧(168--171)、後主劉禪字公肆小名阿斗:

[建興(223--237)、會稽王孫亮字子明:[建興(252--253)、趙王司馬倫:[建始(301)宣帝子、孝愍皇帝司馬鄴字彥旗:

[建興(313--316)武帝孫]、東晉中宗孝元皇帝司馬睿字景文:[建武(317)、康皇帝司馬嶽字世同:[建元(343--344)]、太宗武皇帝李雄:

[建興(304--305)

6樓:海綿寶寶挖**

有好多好多啊 建元 建昭 建始 建平 建武……

以「永」字開頭的年號有哪些呀﹖

7樓:小南瓜靈魂

西漢:bai永光,永

始東漢:永平du,永元,永zhi初dao,永寧,永建,永和,專永嘉,永興,永壽屬,永康,永漢

三國(吳):永安。

西晉:永平,永寧,永安,永興,永嘉

東晉:永昌,永和

南北朝:(宋):永初,永光

(齊):永明,永泰,永元

〔陳〕:永定

〔北魏):永興,永平,永安

唐:永徽,永隆,永淳,永昌,永泰

金:永濟

西夏:永安

明朝:永樂

南明:永曆

8樓:之上拙計

永嘉永樂

永字開頭的年號有二十九個。

歷代皇帝的年號有什麼代表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

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

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

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蹟。

我國曆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

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后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覆篩選,採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複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複。

先看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 商朝 ,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 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劉邦 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

東漢另外還有幾個皇帝孝和、孝安、孝順、孝桓四帝有廟號,不過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 唐朝 ,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 皇帝 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氾濫,始於 曹魏 。到 十六國 時期,後趙、前燕、後秦、 西秦 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 諡號 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 唐朝 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 漢武帝 、 隋煬帝 ,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 唐太宗 、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

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以下將中國歷史上廟號為太、世的帝王簡要摘列如下:

漢太宗 文皇帝 劉恆 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庶五子 西漢第五代皇帝

晉太宗 簡文皇帝 司馬昱 開國皇帝中宗司馬睿少子 東晉第八代皇帝

成漢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漢開國皇帝

前涼太宗 成王 張茂 開國國王高祖張寔弟 前涼第二代國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堅族孫,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宋太宗 明皇帝 劉彧 開國皇帝高祖劉裕孫,太祖劉義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樑太宗 簡文皇帝 蕭綱 開國皇帝高祖蕭衍第三子 樑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開國皇帝太祖拓跋跬長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開國皇帝高祖 李淵 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宋太宗 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開國皇帝太祖 趙匡胤 弟,趙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開國皇帝太祖 耶律阿保機 第二子 遼第二代皇帝

金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吳乞買(完顏晟) 開國皇帝太祖 完顏阿骨打 弟,完顏劾裡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明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清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 皇太極 開國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再看諡號:

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佔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種類: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乎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週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徽號 規則: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

一、兩字諡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

」多達二十五個宇(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南京歷史上的稱謂有哪些,南京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

早期歷史 石頭城 金陵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 天下九州 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夫差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埋金以鎮 王氣 並於石頭山 今清涼山 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 金陵 六朝 建業 211年,三國之吳大...

歷史上的梟雄有哪些,歷史上著名的梟雄

遠古時期 炎黃二帝,蚩尤,禹 夏 啟商 湯 西周 文武二王 春秋戰國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吳闔閭,吳夫差,越勾踐,齊威王 秦 始皇帝,陳勝 西楚 霸王項羽 西漢 高祖劉邦,武帝劉徹 新 王莽 東漢 光武劉秀,張角,董卓 三國 曹氏父子,劉背,孫權,司馬一家 兩晉南北朝 符堅,劉裕...

歷史上的皮姓名人有哪些,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皮定均,中共高階將領。皮日休 皮錫瑞 皮龍榮 皮定鈞 皮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幾,以及家族史 皮姓被略為十大怪姓,人口較少沒排進全300.具體排第幾沒有資料記載。但在百家姓中它排在第85名 十大怪姓排名 1.皮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0.0013 1,560,000人。2.厲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