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時的衣服顏色有什麼講究皇帝的衣服上的顏色有什麼講究?有黃色也有黑色的

2021-03-07 23:56:07 字數 5045 閱讀 8096

1樓:人間失格

清末民初,隨著社會的大變革與大發展,服飾變化隨之而來。中國的服飾開始呈現多元化,男女服飾樣式繁多,中西服裝交相輝映,一時間百花齊放,在中國服飾史上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1.男子服飾變化

(1)由薙髮留辮到剪辮風潮。清軍入關後,為迫使漢民服從其統治,強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滿洲服飾,薙髮留辮。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國門被開啟,西俗緩慢進入中國。

剪辮之風首先在留洋學生和中國外交官之中開始盛行。後來清末推行新政,通過了剪髮議案,清廷被迫同意官民自由剪辮,但是,此時剪辮並沒有推廣開來,僅在擁護新政的各級官吏之中盛行。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號召全民剪髮,激進的革命**頒佈剪髮令,強制軍民剪髮。

經過疾風暴雨的剪髮風潮洗禮,國民逐漸接受了剪髮辮留短髮,**後20年間,髮辮逐漸在民眾中絕跡。

(2)由長袍馬褂向西裝與中山裝過度。清朝的男子服裝一般是長袍和長衫,馬褂穿在長袍外邊,這樣便於騎射。馬褂又分為半袖、短袖和無袖幾種,根據官品等級和家庭狀況分不同的布料製成,等級最高的是黃馬褂。

與剪辮風潮同時而來的便是易服風潮。在近代西風東漸和中西文化碰撞、對比與篩選過程中,人們越來越發現傳統服飾顏色單調晦暗,穿起來十分不便,而且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缺乏朝氣之感。隨著人們的服飾觀念和審美觀念的變化,西裝在這時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最先著洋裝的是開放地區如香港、上海、廣州等地的買辦商人。隨後,留洋學生也開始著西裝。維新變法、清末新政後,服飾上華夷大防的堅固防線被打破,西裝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

以西裝為底版改裝的軍服、校服越來越多的在國內傳播開來。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和學界青年稱為服飾新潮的領軍人物。中山裝就是在這新舊服飾文化交替轉型之際誕生的,它由孫中山先生依據中國人的生活特點以西服為底版改制的,孫中山不僅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和服飾改革家。

2.女子服飾變化

(1)女子剪髮與捲髮的流行。近代隨著女子地位的提高,參加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傳統的長髮給她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於是剪髮之風興起。婦女剪髮始於**初年,一開始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學生中比較流行,這也是她們願意接受新事物,適應新形勢,追求自由的一種表現。

到後來,女子剪髮風氣逐漸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一些時尚的女子出於對美的追求,開始模仿西方女子燙髮,後來在上層婦女和交際女子中逐漸流行起來。

(2)新式旗袍、洋裝與高跟鞋。清軍入關後,滿族婦女著旗裝,漢族婦女著明裝,滿漢服飾雜糅。傳統的旗袍風格不容易展現女性曲線美,**後旗袍樣式不斷的改進:

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從有到無;下襬也由長到短,然後又由短到長。同時,下襬開衩也成了旗袍顯著的標誌。這些變化,越來越符合現代的審美標準,使其日益成為上層女性中流行的服裝。

除了旗袍的流行,女性洋裝也開始興起,但西式服裝「起始不過**所為,繼則女學生亦紛紛效法」。伴隨洋裝而來的就是增加女性修長與美感的高跟鞋,高跟鞋可與洋裝或是新式旗袍搭配穿著,能更加突出女性美,為當時的上層婦女和貴族女學生所喜愛。它從興起便一直流傳不衰,更成為現代女子的必備法寶。

二、服飾變化的特點

1.等級觀念漸弱而角色心態明顯

(1)傳統的封建社會,服飾起著「分等級,定尊卑」的作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這種服裝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辛亥革命前後的剪髮易服風潮,衝擊了等級式的服飾結構,人們的著裝開始出現多樣化。

如機關教育界穿西服、**,工商界及農村鄉紳依舊穿長袍馬褂,城市人與農村人在穿衣上有更大的不同,城市新潮女子穿旗袍、高跟鞋,農村女子多穿土布或洋布的便裝。根據各自身份,按不同的角色來穿戴,成為清末民初服飾界的一大風景。這時人們的服飾心態由等級地位的代表轉向社會角色的反映。

在角色心態影響下,人們選擇服裝往往對號入座,一般不超越自己的類別,「間或時髦妝飾,多非笑之」。[2]

(2)隨著西俗東漸與社會的變革,服飾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向現代文明趨近,例如打破了封建等級的服飾觀念,但是人們心中存在已久的定製觀念並沒有消除。服飾角色化現象的出現就是這種定製觀念的反映,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儘管**不再規定,但是社會各階層的人依然墨守陳規,一般不會僭越。究其實質,筆者認為這是長期以來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人們頭腦中分類別分等級的觀念依然很牢固。

只有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平等觀念進一步的傳播才能夠消除人們心中這種觀念。

2.從保守到開放,更注重個性解放

(1)長久以來,服裝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禦寒的工具,在製衣的時候,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禮教的束縛更不用說男子或女子本身的形體特徵。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響,人們思想觀念逐漸文明開化,服飾開始產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逐漸開放和注重個性解放上。男子脫掉老氣的長袍馬褂,穿上筆挺的西裝或**。

西服更能顯示出男性的陽剛之美,意氣風發,緊湊靈活;旗袍洋裝則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2)儘管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服飾花樣漸多,女性社會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女性追逐時尚的現象很普遍,但是男尊女卑地位仍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許多婦女追求美麗的服飾,仍然是為了迎合男性的審美觀。另外,在對新潮服飾的追求中,一部分人開始變得崇洋媚外,這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

辛亥革命理論和其推崇的社會制度模式都是直接源於歐美國家,效仿西方成為一時風氣。當時,許多大城市興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飾崇洋風氣便受到其推動。2023年初,****制定新禮服方案,一些人傾向以西服為定式,這對服飾的趨洋風氣不無推波助瀾。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末**時期的中國受到外國的入侵,大量的外來商品輸入中國,「洋」字充斥著這個氣數多失的晚清時期,但是戀舊的中國人仍然在此基礎上保留著一些本民族的特色服飾,在男子服裝上體現的較為明顯。融合了滿漢民族服飾特點的男子長袍,繼續被廣大群眾喜愛,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身份的標誌,凡出席活動人們必穿長袍,根據場合搭配不同的配飾。由於貧富差距、地域因素等的不同,長袍特點也有不同,但不影響長袍成為這個時期男子服裝的穿著主流。

皇帝的衣服上的顏色有什麼講究?有黃色也有黑色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對穿什麼顏色的袍服,時有規定,時無規定。西周、東周時期,據專門記載此時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 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紛爭,其國君的袍服無法統一。

那時有「五霸」,他們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也僅僅是出於自己的喜愛。《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

」這說明紫服並不是君王的專利。由於紫衣甚貴,相當於普通衣服的五倍,齊桓公擔心百姓承受不起,在丞相管仲的建議下,他又帶頭不穿紫衣。從此,境內再沒人穿紫衣了。

從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水火木金土)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因為秦王朝實行的是水德制度,故衣服、旌旗等以黑色為貴。晉 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後來,「五德」說受到挑戰,一此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惟一行事準則。

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隋書》卷十二《禮儀志》記載,煬帝在大業六年(610年)下詔:「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黑,士卒以黃。

」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開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皇帝專用之服。《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

」並規定了其他**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

說到皇帝穿黃袍,不能不提到宋太祖趙匡胤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典故。據宋代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建隆元年(960年)記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趙匡胤手下的一些將領,全副武裝帶領一些士兵,直奔他的寢室。

趙匡胤驚恐的穿好衣服,未及應酬,諸將們便將他攙扶到外議事,還有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他的身上,於是,大家跪拜在庭下高呼萬歲。由於這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歷史事件,所以使皇帝穿黃袍得以廣為人知。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易經·繫辭下》則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此處的「垂衣裳」指的是縫製衣裳。

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才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飾都是有特殊標記的,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範,連衣裳配飾也會有規定,一串珠玉、一個圖紋、一種顏色,以及絲線長度和衣料等,都與禮制扯上了關聯。「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還對各類人等所著服飾都作了嚴格規定,且一一納入「禮儀」的範疇,在等級、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瞭。

後有《禮記》對衣著等級作規定雲:「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

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則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

」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標準還在服裝的色彩上有體現,有著很多的門道可琢磨。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布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

也就是說大概在周朝出現專用的帝王服飾時,在服飾的顏色方面,人們就開始有了講究。此後的各朝各代對顏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和相關的規定。

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皁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據《中國曆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伕為紅,喪服為白,轎伕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並沒有什麼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後,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

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

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每當看到峨冠博帶,長襟寬袖的古人,都彷彿感覺到了那遠古的風悠悠地飄來。

清末民初的瓷器畫家叫什麼肇常

潘肇唐 前期瓷器畫家 創作年代約在20世紀10 20年代,創作頗豐,除傳統仕女人物外,亦創作時裝人物,以迎合市民階層的陳設瓷較為常見。潘氏作品的底款以紅彩方框四字篆書較為常見。中國政治歷史明星有哪些?武則天 竇漪房 竇太后 孝莊皇后 漢武帝 秦始皇多著呢 哪些明星是歷史文化名人的後人 香港歷史已故的...

買衣服有什麼講究嗎?買衣服有什麼講究麼?

買衣服要注意哪些問題。一 去私人小店買。如果經濟條件好的話,可以任性買大牌品牌的衣服。但是,如果你喜歡時髦,但收入不是很高,那麼就沒必要花那麼多錢去買品牌的衣服了。其實,只要買那些款式好看質量不錯的衣服就能滿足你了。這類人群最適合去私人小店買衣服了,不僅能砍價並且衣服的款式也好看,質量也不會太差。二...

客廳牆面顏色風水有哪些講究,客廳顏色有什麼風水講究?

顏色的選擇喜忌很重要,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注意 如五行 木 青色 火 紅色 土 黃色 金 白色 水 黑色。你可以看自己或房主是哪年生的,再看那一年是屬木還是屬火。再選擇一個和自己相同或相生的。就可以了。例 子年 亥年屬水 寅年 卯年屬木 午年已年屬火 申年酉年屬金 醜 辰 未 戌年屬土 木生火 火生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