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第六意識的問題請教佛教說的第六意識是指什麼?

2021-03-07 21:40:18 字數 5326 閱讀 7547

1樓:引導者

現代心理學所說的第六感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東西。站在佛教的觀點也有許多看法。南懷謹先生認為它就是第六識而已: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第六感』,實際上也不過是唯識學第六意識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學將之抽出謂之『第六感』。」(《宗鏡錄略講》)。「在特別心理學的範圍,有時提到『靈感』、『第六感』等的名詞。

嚴格說,那也都是『意識』的一種特別功能而已。」南先生認為第六感是獨影意識,即是第六意識的一個功能的顯現。」「唯識學把『第六意識』的這種潛在功能,命名為『獨影意識』,又叫做『獨頭意識』。

這種『獨影意識』的作用,可以脫離『前五識』而單獨活動。它活動的最顯著的範圍,歸納起來有三種情況:(一)作夢時。

(二)神經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進入昏迷的情況時。(三)禪定中某種境界時。所以從唯識學的立場來看,現代心理學所瞭解的『潛意識』,又名『下意識』,以及『第六感』等,僅是知道了『獨影意識』的作用。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

2樓:世間法多浮雲

並無關係,都是稱號,個人心中理解不同,意思演變為千萬種,稱呼也就千萬種。如同,汽車,書中有稱交通工具,有稱自動車。按用途又分為即 轎車、客車、載貨汽車(俗稱卡車)、越野汽車、牽引汽車、自卸汽車、專用汽車、半掛車和專用半掛車。

都是名稱,叫法不同。我們要明白意思後就不難懂,是這個道理。

3樓:寧靜致遠

您好其實兩者是一樣的。真實的第六感其實是常人的感官天生功能。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具有第六感!

所謂的第六感,就是人類除了聽覺。視覺.嗅覺。

觸覺.味覺,的第六感「心覺」。

4樓:心靈解放軍

千說萬說,就是你當前那見色聞聲時生起的分別心。

請教佛教說的第六意識是指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第六意識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是情況在前五識的基礎上分別的,是第六意識。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對外界刺激的第一感受。第二種情況是不在前五識的基礎上分別,而是閉門造車,把法塵翻起來分別妄想,過去現在未來,天上地下,什麼都可以想,這種情況也是意識、第六識。

《楞嚴經》裡說,「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前六識其實是一個,是這個一精之明分別作用。

6樓:小雨手機使用者

佛教唯識學,為地上菩薩詳說悟後實修、地地增上的內容;是真正的「了義法」;凡夫不可能實知,須是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實證其中的微妙;故凡夫只能通過熏習建立知見,可於將悟、已悟之時,自行修證(辨別所證是真是假)。

未證者解說常有錯誤;學習唯識,也能對佛法之「甚深及甚深」,有個大致的感受。而「八識心王」,是唯識學最基本的知見,也是很重要的知見;末學根據真善知識解說,整理略說如下。

關於佛法中的自性的功能「見聞覺知」,這個和第六意識的差別在**?

7樓:匿名使用者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意識只不過是外部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充滿了貪嗔痴慢疑。

8樓:永恆神韻

無所謂汙染的,就像電視螢幕和裡面的影像,你不能說影像汙染了螢幕。只是眾生執著於影像才會有所謂清淨和染汙。本性無所謂見聞覺知,說見聞覺知是對迷惑的人來說的。

見聞覺知,是指六根的功能,只是4個字說起來比較方便。第六識當然也包括在裡面了。詳細的看看 慧律法師《楞嚴經》講解。

南無阿彌陀佛

9樓:引導者

自性的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及末那識、阿賴耶識,都是自性的功能,第六意識的作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佛教的第7識末那識是什麼?和第6識意識有什麼區別?

10樓:匿名使用者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

,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

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

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一、末那識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

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

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一)補特伽羅(梵pudgala ,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

如凡夫、二乘之有學、七地以前之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薩位而言。

(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

二教,即:(一)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汙意恆時與諸惑俱生滅。

六理,即:(一)不共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共無明,則恆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作為其所依之意根。

(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恆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恆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

(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佈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

11樓:廈門中耀

悟透佛學「九識」 解密人生真相

眾生的覺識,求樂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細說有九識:

1. 眼識:眼 觀 色,喜美麗、厭醜陋。

2. 耳識:耳 聽 聲,喜悅耳、厭刺耳。

3. 鼻識:鼻 聞 香,喜香氣、厭臭氣。

4. 舌識:舌 嘗 味,喜好吃、厭難吃。

5. 身識:身 感 觸,喜舒適、厭難受。

6. 意識:意 緣 法,喜順意、厭逆意。

7. 分別識(末那):對前「六識」起分別而取捨,喜愛的則貪念、厭惡的則嗔恨,得到喜愛的就樂,失去喜愛的就苦,得到厭惡的就苦,逃離厭惡的就樂,多數眾生在這苦與樂中輪迴。

8. 藏識(阿賴耶):對貪、嗔的貯藏記憶,即成「業」,業有善業、惡業,所謂「三尺頭上有神明」,是指善惡行為都由藏識記憶。

眾生的習性由此生,也是輪迴的種子,所謂****,指藏識中善惡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會顯現,就象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生根發芽。

9. 清淨識(庵摩羅):覺識的本來面目,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諸佛的境界,它超越了苦與樂,所以不在苦樂中輪迴。

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後說: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只要回到清淨識,即是成佛。

雖然細說分九識,實則九識即一心,一切眾生從中生,諸佛菩薩從中成。

《心經》中說: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空是本體,識是眾生遇境起心動念產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體,波是水動盪起伏產生的假象。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12樓:智鎧

簡單說,末那是思量,意識是分別

佛教八識之中第六識的佛家命名是什麼? 10

13樓:全仙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

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

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

(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

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

(四分者,

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

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

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

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問幾個《靈異第六感》的問題,看的懂的來

提問題的人很有水平 回答問題的人貌似智商跟不上提問題的人 3 他不是被關進那個有鬼的閣樓裡了麼 鬼抓的 好片,樓上大人厲害 1,一般來說人手上冒汗的時候,才會留下手印。說明小男孩他本身就很恐懼才會冒冷汗,也從側面說明櫃子不是他開啟的,而是隻有他能看得見的鬼魂。2 有個鏡頭說學校要小男孩自由聯想畫畫,...

寧化六中怎麼樣?寧化縣第六中學的基本簡介

愛過與沒愛過 最後我還是一個人 我不說我會孤單的寂寞。寧化縣第六中學的基本簡介 寧化縣第六中學的校園風采 學校堅持 育人是根本,質量是生命,校風是靈魂,科研為先導,教學為中心,教師是關鍵 的基本辦學指導思想,樹立 厚德 敬業 精研 創新 的教風,營造 團結 關愛 大氣 愉悅 的工作氛圍,追求一種 工...

佛經裡說的六度是什麼,佛教中說的六度六合是什麼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此為六度。六度四攝,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此為六度。圓滿一度,就是一地菩薩,六度都圓滿了是六地菩薩,四攝圓滿了,是十地菩薩。六度 趙樸初居bai士對du 六度zhi 的解釋 選自佛教dao常識問答 度 梵語是 p ramit 波羅蜜多專 字義是 到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