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個國家發明的

2021-03-07 15:43:58 字數 6171 閱讀 7939

1樓:迷人少女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

擴充套件資料 :

西方爭論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係,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

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

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

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2023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

2023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2023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

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2023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象,這種神祕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

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2樓:立正站好開笑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蘇美爾人於西元前三十一世紀左右所創,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在其約2023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晒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

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杆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3樓:ren人父

「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叫cuneiform,**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在特徵,其實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2023年左右.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複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

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4樓:鐵背蒼狼

古巴比倫人用的就是楔形文字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5樓:王王王小六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2023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裡,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裡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2023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23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2023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23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則在距今2023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2023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2023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

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

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7樓:百度使用者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2023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2023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

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係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型系。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絡。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絡。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

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

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不過中文字型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

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

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佔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

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後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鐘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文字是誰發明的求答案,傳說中文字是誰發明的

目前還沒有最新的考證證明文字的創造者是誰?但有以下幾個答案可供參考 一說,倉頡造字,倉頡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神明,是他創造了文字,讓人們與大自然和世界鬥爭的經驗得以傳承 二說,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們在勞動交往和互動中創造了文字,是勞動的需要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交往頻繁,使得文字得以出現和傳承 文字的...

是誰發明的文字,最早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 造字聖人 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 倉頡廟和造書檯,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相傳 倉頡 始作書契,以代結繩 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

書是知識的寶庫,最早刻在什麼上的楔形文字是最早的書

最早的文字時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泥板文書古代西亞一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記錄。最初為蘇美爾人所採用,後來擴充套件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內容包括各種經濟檔案 文學作品 法律條文和宗教典籍等。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及西亞地區的重要史料。楔形文字,是由古蘇美爾人所創,屬於象形文字。英語 cunei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