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如何定義什麼是孝道?

2021-03-07 07:39:55 字數 6057 閱讀 5723

1樓:匿名使用者

看了你的問題,我想了很多。人老了,就像樹葉要歸根。但是,假設是奶奶,那麼,跟了我們家一輩子,忽然就要回老家了,那就意味著回家等著終老的一天。

這是多麼讓人心碎的時刻!她一輩子為我們操勞,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甚至,聽不慣鄉間的蟋蟀聲蟲鳴蛙唱,而為了家鄉那幾個很少往來的兄弟,終於,要回去了。

家鄉的人也許真的很不錯,可是,想過沒有,家鄉的條件沒有這裡好,而且,這麼多年,奶奶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連看病都已經習慣了什麼藥,她回去了難道真的就是習慣?我們的父輩給我們的解釋,總是很大的道理在壓著我們,讓我們的靈魂經受另外一種拷打,可是,這也許不是奶奶輩們要選擇的。

舉個例子:一個患病的人說「還是讓我去死吧」,從表面死是為了讓家屬免受痛苦,其實,她是在發出求救的訊號「救救我吧」!奶奶輩說要回去,只是怕父輩怕孫輩嫌棄老了的人不會幹活,怕給我們添麻煩。

所以,我不認為拿了多少錢,把自己的奶奶輩們送到鄉下老家去。那裡的條件那麼差,那裡的親戚雖好,總不如自己好。這一去,也許相隔江山萬里,再次相見,或許就是永別!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正在向著更合理的方向進化,不能因為是傳統,就一成不變的遵照執行,要讓它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這才是最好的繼承傳統的方法。讓我們用真誠的聲音挽留曾經照顧我們一輩子的奶奶輩們,讓她留下來,在她辛勞了一輩子的兒孫的圍繞、關懷中,度過人生最瑰麗、最燦爛的晚年。讓我們用最真誠的語言,懇求父輩們留下我們唯一的牽掛,留下這最後一抹夕陽,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總有一天也會老去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繫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準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及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普世倫理」或客觀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以〔特定關係〕人為神主聖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

附: 參考資料2)、「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與具體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 內聖外王 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封建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髮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迴圈、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人的身體髮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都沒有正常的父愛(包括教育)和家庭結構。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併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

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

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儘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藥預防。

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係,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

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不肖有三,無後為大。」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

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什麼是孝道?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孝道的定義:奉養父母長輩的準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

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二、孝道的內容:孝道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與敬親;2、順親與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與祭親;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1、養親與敬親:(1)養親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2、順親與諫親:(1)順親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論語·學而》說: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諫親是在父母犯錯的時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議,讓父母能改正錯誤,這也是孝的一種內容。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要委婉諫議。《論語·里仁》說:

「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孟子·告子下》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

」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封建的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

《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

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4、喪親與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孟子·滕文公上》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禮記·祭義》說: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

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1)立身: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

《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開宗明義章》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2)立功: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什麼樣的才叫敬孝道什麼才是孝

你們有矛盾是正常的,應該在有矛盾的時候儘量冷靜一下,別出口傷人,吵完後要學會道歉,如果你面皮薄,不好意思當面說,可以以書信,簡訊的形式,如果小的爭吵就不必如此大費周章了,平時生活中要多順著父母一些,他們的一生都是坎坷的,還要掙錢養家,很不容易,自立一些,堅強一些,多與父母談談心,平和的告訴他們你的想...

我明年是該回家陪在家裡親人身邊儘儘孝道,還是繼續待在這座陌生城市陪著我男朋友闖事業

這位知友,是該回家陪在家裡親人身邊儘儘孝道,還是繼續待在這座陌生城市陪著我男朋友闖事業 這要看你的實際情況而定。父母年老需要照顧,需要你陪在身邊盡孝,那就義無反顧的留下來。如果父母身體健康,不必用你服侍左右,而男友又急需你陪在身邊創業,非你莫屬,那麼你就繼續呆在這陌生的城市發展吧,爭取事業的成功!應...

藥品如何定義,過期的藥品是怎麼定義的?

中華人民copy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對藥bai品的定義是指du 用於預防 診斷人的 zhi疾病,有目的地調 dao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 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 中藥飲片 中成藥 化學原料藥及其製劑 抗生素 生化藥品 放射性藥品 血清 疫苗 血液製品和診斷藥品等。此定義的關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