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學發展是怎樣的

2021-03-07 02:41:57 字數 4713 閱讀 6767

1樓:蘇堤舊事

一、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與發展階段

在經濟學中,產業通常被定義為生產同一種(嚴格說來是具有較強替代性)商品的企業集合,此時,產業與「市場」是同義詞,因為只有為同一市場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才能構成同一個產業,而同一產業內的各個企業都是在同一市場上相互博弈,競爭並追求其最大化利潤目標的(馬廣奇,2000)。當然,這裡的市場指的是狹義的區域性市場,而非廣義的一般市場。因此,產業經濟學最初只是以特定產業為研究物件,著重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的規模經濟、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壟斷關係,後來逐步被經濟理論界擴充套件到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等方面,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架構。

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演進的規律性;①產業關聯理論是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描述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產業政策理論研究的是有關產業的結構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政策、佈局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從研究範圍來看,在歐美國家,產業經濟學實質上是狹義的產業經濟學,即圍繞產業組織研究的產業組織學,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前提條件,較少考慮體制性因素對產業組織的影響。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

不完全競爭下的 scp正規化,企業的目標、規模和組織,與產業組織相關的管制與反壟斷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其經濟理論界把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和產業政策也囊括在產業經濟學中,從而使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得到擴充套件,並且習慣上稱其為廣義的產業經濟學。

從發展軌跡來看,產業經濟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深化階段。

(一)萌芽階段(2023年以前)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來說,產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根源於社會分工的發展與新產業的不斷產生。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發展,產業之間、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係日趨複雜,客觀需要理論界對其執行規律進行研究。實際上,這種研究的需要早已隨社會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強化,理論界順應這種客觀需要也早已開始了其研究程序。

這樣,產業經濟學萌芽的歷史自然比較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ith, a., 1776)那裡。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後人所推崇的兩個原理:

一是市場競爭機制理論,二是勞動分工理論。這兩個原理都論及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問題,這對後來的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之後的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吸取其理論營養,首創性地提出「產業組織」概念並引入到經濟學中。

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討論生產要素時,豐富了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生產三要素理論,提出了第四種要素即組織,指出資源配置效率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競爭活力的問題。他認為,追求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的發展,而壟斷會阻礙和破壞**機制的作用,使**受到人為因素的控制,從而扼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自由競爭,使經濟執行失去活力,破壞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之間的內在矛盾,被後人稱為「馬歇爾衝突」(marshall conflict)。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仍然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佔統治地位,壟斷現象並不常見。但是到了20世紀初,壟斷性的經濟組織逐步形成,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羅賓遜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儘管如此,此時的產業經濟學還處於萌芽狀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還未形成。

其間,產業結構理論也開始萌芽。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術》中論述了三次產業之間相對收入上的差距(即農業小於製造業、製造業小於商業),並指出,這種差距是勞動力在產業之間流動的重要原因。

這為後來的產業間關係以及產業內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形成階段(1930-2023年)

20世紀30年代,美國處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以及企業組織的替代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在哈佛大學成立,他們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美國幾十年來產業組織政策的實踐,運用經驗分析、案例分析和經濟計量方法,分析了大規模生產條件下的**與成本,大企業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可競爭市場的條件,形成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完整體系。其標誌性成果是貝恩的《產業組織》(2023年)一書的出版,在該書中,貝恩明確了產業組織的含義,把產業組織概括為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各種型別的市場關係,即它們的交易關係、資源佔有關係、利益關係、行為關係;提出了市場結構(n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和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三個基本範疇,分析了三者的相互關係,並以研究市場結構為重點,構成了「scp」分析正規化。

這就是後人所稱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此後,謝勒的《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2023年)一書的出版,提出了更為完整的scp正規化,使產業組織理論更加成熟。

在哈佛學派看來,市場結構主要包括集中度、產品差異、規模經濟、進入障礙和**管制,企業行為主要涉及合謀和策略性行為、廣告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市場績效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利潤率、生產率等。他們認為,這三者之間存在遞進位制約的因果關係,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而市場行為決定資源配置的績效。因此,為了獲取良好的市場績效,必須採取積極的反托拉斯政策和**管制,以改善市場結構,進而規範企業的市場行為。

由於哈佛學派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

在產業組織理論得以形成的同時,產業結構理論也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g.

b. fisher)首次確立了三次產業分類法,把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物質資料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把對取自於自然界的生產物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即廣義的製造業 (其中包括礦業);把

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所有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此後,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費歇爾的研究基礎上,運用多個國家的經濟統計資料,進一步揭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佈與轉移的規律性,後被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時,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

hoffmann)還對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關係進行了研究,把工業又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論證了消費資料工業的淨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的淨產值的比例,是隨著工業化的過程而不斷下降的。並通過計量分析,得出了消費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減少、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結論,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紀中葉,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

s.kuz***s)運用20多個國家的資料,深入考察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間分佈結構的演變趨勢。列昂惕夫(w.

leontief)還創造了投入產出法,由此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係,對產業關聯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深化階段(2023年至今)

2023年以來,產業經濟學進入到全新的深化發展階段,以哈佛學派為代表創立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一方面不斷獲得了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斷受到批評和挑戰。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分化成了兩條主線:

一條是代表主流學派,沿著scp正規化繼續前進的「新產業組織學」,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鮑莫爾(baumol)等人。他們在研究產業組織問題中顯示了以下幾個特徵: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數學方法以及博弈論建立一系列的理論模型,以此來研究企業行為;對經濟福利問題的分析較為深入,有許多獨到之處。與謝勒的scp正規化相比,新產業組織理論對企業行為給予特別重視,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變數,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數,而且彼此之間不存在反饋線路。這些可視為對傳統的scp正規化的修訂和補充。

另一條路線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其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羅茲恩(y.brozen)等人。

其中,斯蒂格勒的貢獻最大,他在《產業組織》(2023年)一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1)探索了企業兼併的動因和根源,認為企業兼併的動因並不在於實現規模經濟,只要沒有顯著的規模不經濟,兼併仍會發生。(2)提出了產業生命週期理論,論述了企業內部分工和社會分工的關係,解釋了產業內的專業分工和垂直一體化現象。

(3)討論了廠商的最佳規模。認為最佳規模取決於許多難以觀察和計量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術」原則來確定最佳廠商規模的觀點:即,凡是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

(4)深入研究了「進入壁壘」問題。傳統認為的規模經濟、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進入壁壘因素,在他看來不再構成壁壘,而**管制是主要的壁壘之一。(5)創立了資訊經濟學理論,並運用它來解釋市場組織問題。

認為資訊也可以產生收益,獲取資訊需要付出成本,廠商的資訊是不完全的,市場中人的決策環境是以有限資訊為特徵的,因此,沒有必要把完全資訊作為實現競爭的必要條件,只要市場中廠商數目眾多,就能達到最佳競爭程度。(6)率先對**管制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開創了「規模經濟學」的先河。之後,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場集中研》一書中,實證研究了獲利能力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總結起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特點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並強調對各種理論的經驗證明(泰勒爾,1988);反對強調「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係,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對產業組織實施干預。

正當歐美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則非常重視**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產業政策是**對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實施干預的集中體現。1945-2023年是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時期,通過實施產業復興政策和產業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實現了鋼鐵、煤炭、海運、電力、合成纖維等許多工業部門的產業重建和經濟復興之目的。之後,日本進一步通過產業政策的作用,使其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隨著日本經濟奇蹟的出現,產業政策日益引起各國理論界的廣泛關注。1970-2023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釋出14個成員國產業政策研究報告,促進了「產業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學者如小宮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宮澤健一等對產業政策、產業結構等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囊括在第一本明確命名為《產業經濟學》的書中,標誌著產業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政治經濟學 世界經濟 產業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哪個

等你考上後來上課時會發現,源這幾個專業的課基本沒差別bai,大du多數課也都 在一起上,你們的證zhi書也都是經濟學碩士dao,還有勞動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等等,他們的區別僅僅體現在錄取時的分數上。出來時企業是不會區分的,不會因為你的專業排名高就另眼相看,除了思想史不大想要外,其他專業沒什麼區別。招聘...

急!高分!!麻煩各位幾本有關產業經濟學的書籍

這跟年齡有關的,不同年齡的人適合不同的書 麻煩各位推薦幾本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好書,本人有輕度的心理強迫症,感激不盡!很好的 強迫症 肯定對你會有用的,我看了好很多,平我最佳答案,森田 用了,感覺很不錯。想買本有關模糊數學和模糊控制有關的書籍,麻煩各位給推薦一下!5 模糊控制理論與應用 第二版 作者 諸...

經濟學有哪些專業,經濟學專業都有哪些

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其實跟經濟學類相關的專業有很多,就業前景也很可觀,具體包括經濟學專業 金融學專業 保險學專業 投資學專業 財政學專業 稅收學專業 國際經濟與 專業以及經濟統計學專業等。下面小匠老師就跟各位考生和家長推薦3門就業發展前景較好的經濟學專業。第一門 國際經濟與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