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背景《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2021-03-07 00:11:34 字數 4805 閱讀 6415

1樓:_金微笑

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

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2樓:天堂v留風

蜀中先賢蘇東坡,是我們已經共享了千年的偉大文人。

無疑,他的人格和文品的華美醇香,將繼續為千秋萬代的中國人提供無與倫比的營養。他21歲中進士,集詩人、散文作家、畫家、書法家、釀酒工程師、佛教徒、法官、皇帝祕書、軍區司令、地方首腦、**部長於一身,數度遷貶,仕途坎坷,浪跡天涯,流芳千古。

2023年7月,在江蘇太湖之濱的湖州太守任上,43歲的蘇東坡被朝廷逮捕了,這便是文學史家說的「烏臺詩獄」案。

他犯了什麼罪呢?

說來很簡單,一幫陣容非常可觀的官僚硬說他在很多詩詞文章中流露出對當局的不滿,「包藏禍心」,對其詩詞文章作無限上綱的臆斷和推測。雖然宋神宗也不信,但所謂的**太強烈,也就不得不判了他的罪。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其實也一樣簡單而且可笑,因為,蘇東坡的名氣太大,為人剛正不阿,天真爛漫,常以時事入詩,有所不滿便有感而發,待人接物放任不羈,批評臧否,嬉笑怒罵,又愛喝點酒,抗言直論,不稍隱諱。夠了,這些不夠讓人妒忌而生恨?結果,朝廷雖然實在找不出他謀反的實證,但終於還是把他貶謫到湖北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充任團練副使,一不準離開該地區,二無權簽署公文。

雖是流放,但對於蘇東坡來說,已經夠幸福的了。

2023年正月初一,蘇東坡走出監獄,離開京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啟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在此一呆便是四年,可這四年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

在黃岡,那個當時還很貧窮荒涼的江邊小鎮,蘇東坡成了「大自然偉大的玩童」(林語堂語),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人格提煉,並且實現了壯麗的文化突圍。林語堂先生在其《蘇東坡傳》中說:蘇東坡原有的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情緒的緊張和憤怒已經消失,代之而出的是一種溫暖的清輝,親切寬厚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他為後人留下了四篇最精的精品。一篇《赤壁懷古》「調寄浪淘沙」,這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詞人借題發揮,以江水永恆,人事短暫,感嘆人生如夢,表達以身許國的期許不能實現的寂寞,高亢豪邁,憂憤惆悵,跌宕莫測。

兩篇月夜泛舟的賦體散文《前後赤壁賦》,一篇日記體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如果說在《大江東去》中我們可以讀到蘇東坡的憤悵,那麼,在《前赤壁賦》中,他已經覺悟了。

黃州四年,蘇東坡常住寺院,常與道士、僧人交遊。

2023年7月16日夜,蘇東坡與四川綿竹的道士楊士昌又泛舟赤壁之下的江上了。

清風從水面上緩緩吹過來,平靜無波,東坡與友人慢慢喝酒呤詩。不久,一輪明月出現在東山之上。白霧籠罩江面,水光與霧氣相接。

二人坐在小船中,飄浮於白茫茫的江面上,隨意所之,並開始拍舷而歌。友人吹起簫來,簫聲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問友人何悲至此,友人說:

「你不記得千年前在赤壁之下發生的一場決定了魏蜀吳三國命運的著名水戰嗎?而今這些英雄**去了呢?今晚,你我無拘無束駕一葉扁舟,一杯在手,享一時之樂,我們不啻宇宙中一隻蚊蠅,滄海中一粒砂礫。

人生在瞬息之間即化為虛幻,還不若江流之無盡和時光之無窮。我真想挾飛仙而遨遊太虛,但這只是夢想,所以簫聲吹來,便如此悲泣了。」蘇東坡安慰友人:

「你看那水和月,水不斷流去,可是水還依然在此,月或缺或圓,但終究依然如故。宇宙中的變化是無窮的,何曾有剎那停留?可是你若從宇宙中不變的方面看,萬物和我們都是不朽的。

那又何必羨慕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屬於我們的據為己有,又有何用?唯有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這是無盡的寶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造物主無私啊,我們共享吧!

」聽了這番話,友人欣然歡笑。二人洗淨杯盤,繼續吃喝,後來,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著了,不知東方已經發白。

我之所以不惜篇幅把該篇譯了,與讀者共享,是因為在短短的數百字中,蘇東坡既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又把人在紅塵生活裡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予表現得酣暢又淋漓。我也深陷於那一種月朗風清的情調和氣氛。

三個月後,蘇東坡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同在月明之夜,蘇東坡在如夢似幻中進而確立了一種明確的境界,便是道家的神仙之境。

大約與此同時,蘇東坡還寫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記,四篇之中我覺此篇最妙,這便是《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到承天寺尋張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錯,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張懷明何許人,是暫時不必理會的,要讀了前三篇再來讀此短文,自然能識得其中妙處。我疑心這是蘇東坡次日日記中的一段話,一種不經意之間的精神訴求。

這剎那間飄忽的快樂動人的描述,蘇東坡寧靜欣悅的心境已經表露無遺了。此至,蘇東坡歷千年不衰的人格和文品,在我們面前就再清晰不過了——何夜無月,何月不明,何月明之下無風清,何風清月朗之間無竹無柏。風、月、竹、柏,何其爽也!

黃州四年的流放軟禁生活,投注了蘇東坡深厚的歷史意蘊和人生況味,以四篇傑作,宣告他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段層。如果說這四年四篇精品是一種瓜熟蒂落的過程,那麼這篇短短的《記承天寺夜遊》便是這瓜的蒂了。這蒂一點也不憔悴和尷尬,而是著實的安詳、靜定和芬芳。

它標誌了蘇東坡的成熟,成熟於艱難之中,成熟於滅寂之後的再生。

我贊成餘秋雨先生的說法,這種「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去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3樓:蘭的遐想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202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4樓: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202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5樓:angelの飛翔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202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四年。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6樓:月光下思鄉

有那麼麻煩嗎 直接說作者被貶到黃州以後就行了

《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7樓:渾身使勁

寫作背景:元豐六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排遣憂鬱心情,寫下此文。

宋代文學家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釋義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

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

擴充套件資料

蘇軾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變法。朝廷上革新派和守舊派兩軍對峙。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並請求儘快制止變法。

未果,上書請求外任。在此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州後不久,烏臺詩案便發生了。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8樓:鬱悶到跳樓了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202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與他同病相連的張懷名住在承天寺!

《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記承天寺夜遊》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談談你對蘇軾的認識

寫作背景 元豐六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排遣憂鬱心情,寫下此文。宋代文學家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蘇軾怎樣描寫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夜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橫 h ng 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罷了 這 美 來自語言的 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

蘇軾與張懷民夜遊的對話急,記承天寺夜遊中蘇軾和張懷民的對話拜託了各位 謝謝

寫作思路 通過對兩位詩人所處環境的揣測,寫出可能說出的對話。蘇 懷民兄。張 何事東坡兄?蘇 今我共賞美景,是否緩解了心中的壓抑?張 是呀,看這清幽的月光,照在牆上如水一樣,看到如此美景,怎能不心曠神怡?蘇 懷民兄對被貶之事有何看法?張 東坡兄,這世界競爭很激烈,我覺得當官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被貶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