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塔研究

2021-03-06 14:14:46 字數 5652 閱讀 5801

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簷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充套件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築學層面,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築,其體量高大用料多樣,在不同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建塔技術也不同,對塔的建築學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壤學、地質學等諸多方面。

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但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已經沒有兩漢以前的樓閣建築實物存在。瞭解中土重樓的具體情況,除了通過歷史文獻的分析之外,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畫是很好的資料。冥器中的重樓多為陶土燒製的2-3層的木結構建築模型,多有斗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佈平坐和簷,建築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築平面大多為正方形。

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徵與魏晉之後木塔的建築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係。

在東漢時期中國各地就開始建造寺塔,這時木製的樓閣式塔已開始興建。三國時代的吳國於建業開始造塔,開創了江南造塔之先。這兩個時期沒有塔的建築物儲存至今,有跡可循的是一些漢代畫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

此外,在新疆,從東漢時期用夯土建造土塔,至今保留有許多土塔的遺蹟。

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雲岡、敦煌石窟中都可見到那個時期塔的造型。現存塔最早的實物是北魏天安元年的小石塔,原來在山西朔縣崇福寺內,後在抗日戰爭中,塔身與塔剎被分離。塔剎由當時的一位愛國志士將其暗自藏回家中,並於抗戰勝利後,獻給國家,現儲存在崇福寺。

塔身則被日軍盜去日本。抗戰結束後,塔身迴歸祖國。而此外雲崗石窟中也有很多樓閣式塔的造型。

河南嵩山嵩嶽寺塔是儲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磚塔。這一時期主要發展了樓閣式和密簷式塔,建材則是磚、木、石並重。

隋代雖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楊堅為其母祝壽分三年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13座。專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毀於兵火。現存的隋塔僅有山東歷城四門塔。

唐朝的國力昌盛,也廣泛的吸收外來文化,塔在此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儲存下來的唐塔約有百餘座之多,集中於河南、山西、陝西、北京等地。唐塔由於早期建塔的仿木結構,平面多是方形,內部多是空筒式結構,形式多為樓閣式和密簷式,與後來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設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與彩繪。

南詔國統領西南屬地時大興佛教,建寺造塔風行一時,此後一千多年寺院盡毀,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詔時代的塔與中原文化結合緊密,與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國的塔也都具有中原、關中地區地區唐塔的特點。

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寺塔建造的數量都不多。這一時期塔的形狀從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內部也由空筒式逐步過渡到迴廊式、壁內折上式。

兩宋遼金時期中國南北分治,南北建築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

兩宋期間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宗教繁盛,建築了很多塔。宋塔多為樓閣式塔,或為外密簷內樓閣式塔;此外還有約兩成的塔為造像式塔、寶篋印式塔、無縫塔、多寶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見有四邊形者,這與唐塔千篇一律端莊穩重的四邊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宋塔每層都建築有外挑的遊廊、有腰簷、平座、欄杆、挑角飛簷等建築部件;因而即便是如杭州六合塔這樣高大雄偉者亦不失輕巧靈動之感。在塔院的平面佈局上,宋塔相比於唐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築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於後院或正殿兩側。

遼塔多為實心的密簷式塔,建築材料亦多選擇堅固耐久的磚石材料,而在建築上則以磚石仿木結構,惟門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結構設計,而採用在力學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設計,這也是遼塔在建築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除密簷塔外,遼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樓閣式塔。遼塔平面多為八角形,繁複的基座是遼塔獨有的特色,基座各個立面均做仿木處理,模仿木結構宮殿建築裡面,門窗齊全,表面或篆刻經典或雕鑿佛教造像,常見的造像題材有佛像、金剛、力士、菩薩、寶器、塔、城、樓閣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較著名的遼塔,如北京天寧寺塔,不僅塔身基座遍佈精美造像,而且塔簷、仿木斗拱均做工細緻精巧惟妙惟肖。

但在遼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較簡單的塔,僅第一層或一二層簷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層均以疊澀出簷,造型簡捷古樸。相比於同時代的宋塔,遼塔大多輪廓簡介造型端莊,亦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遼代是中國造塔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期間不僅造塔數量甚眾,而且結構合理造型優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造塔的風格。

金代是繼遼代之後入主中國北方的,金的歷代皇帝與遼一樣篤信佛教大興造塔之風,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陽白馬寺齊雲塔或仿遼塔建造,並沒有突破唐、遼以來建塔的規制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期間雖然出現了一些外形比較怪異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體系,亦非優美製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廣惠寺塔值得專門提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剛寶座式塔。

元代統治中原的時間比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間流行於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國,稱為覆缽式塔,另外隨著密宗在元上流社會中的流行,金剛寶座塔又被從印度引入並較大規模地建造。由於元代立國時間較短,上層社會沒有機會充分地接受漢地文化,也很難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而除了一些覆缽式塔,元代興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小。

自明清兩代開始,逐漸產生了文峰塔這一獨特的型別,所謂文峰塔即各州城府縣為改善本地風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為震懾妖孽或為了補全風水或作為該地的標誌性建築,文峰塔的出現使得明清兩代出現了一個築塔高潮,許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態出現的。文峰塔建築形制多樣,或如筆、或如樓、或矮胖如墩臺,這些異形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塔的建築型別。

明清兩代的佛塔基本沿襲了遼宋塔的形制,由於築塔數量較多因而種類非常齊全,從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等較為常見的形式到無縫式、寶篋印式等奇異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樓閣式塔為主流。明清塔大多為高大的磚仿木結構,石塔木塔均很少見,明清兩代仿木結構磚塔對木構的模仿都非常精緻細膩,不僅斗拱、椽、枋、額具全而且還出現了雁翅板、垂蓮柱等結構;塔的建築平面多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襲了遼塔構築基座的做法,隨著塔在明清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會,基座上浮雕的題材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不僅包括佛像、金剛、力士、**天王等宗教題材,也出現了八仙過海、喜鵲登梅、二十四孝、魁星點鬥等民間傳統祈福題材。明清兩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遼,雖然建築數量甚眾但在建築藝術和技術上並無大的突破,其成就遠遜於遼宋兩朝。

善用木構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點,木塔也是在中土起源最早的塔,三國時期史料記載「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端加築窣堵坡的建築形式,不過這種下木上石的結構違背了材料本身的力學形制,加之年代久遠沒有儲存至今者。歷代所築木塔均借鑑了很多宮殿建築的元素和技術,從斗拱、椽、枋、樑、柱等承重結構到門窗欄杆等非承重結構都與同時代的宮殿建築非常相似。

早期木塔因為建築技術的限制,常常在塔內用磚石或夯土築起高臺,作為木塔屹立的依託,各層的木構均直接或間接地與塔心地高臺相連線。後期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塔中的高臺被木質的中柱所取代,這極大地擴充了塔內地活動空間,是建築技術的一大突破。但中柱的出現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進一步提升,因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筆直的木材作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難的,而塔高也就被限制在中柱的高度上了。

遼代建築的山西應縣木塔則是木塔建築的又一個技術突破,應縣木塔沒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層塔身周圍的兩圈木柱將塔的荷載層層向下傳遞,這種獨特的力學設計比中柱式結構更合理、更堅固,也使得應縣木塔歷經近千年風雨而始終屹立不倒,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木塔。

由於塔最早是用來埋葬佛舍利的,傳入中國後就與中國的墓葬文化結合起來,產生了地宮這種獨特的形式,也有個中國特色很濃的名字「龍宮」。地宮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圓形等。裡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經、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著名的地宮有: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北京天開塔地宮。

基座覆蓋在地宮只上,是塔身的基礎,基座有須彌座,金剛座等幾種。須彌座源於印度,象徵佛教世界中心的須彌山,有獨尊與穩固之意。密簷式塔就藉助了這種造型作為塔基,使其更為雄偉。

在須彌座束腰的每面都開有壺門形龕,常裝飾各種圖案,龕之間或轉角處有力士或供養人像。

塔身位於基座之上,是塔的主體,形式多樣,是區分塔式樣的主要依據。樓閣式塔和亭閣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層之內;密簷式塔無論是新空心還是實心都不能進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式塔中,樓閣式塔和密簷式塔塔身上的裝飾最為豐富。

塔剎位於塔的最高處,是「觀表全塔」和塔上最為顯著的標記。「剎」**於梵文,意思為「土田」和「國」,佛教的引伸義為「佛國」。各種式樣的塔都有塔剎,所謂是「無塔不剎」。

印度的窣堵坡傳入後,與中國傳統建築相的結合演化中,塔剎成為塔頂攢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塔剎作為塔顯著的標誌,一般用金屬或磚石製成,一般塔剎本身也如一座小覆缽塔,分為剎座、剎身、剎頂三部分構成。

塔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雕刻,當初意在宣揚佛教思想,實際上對塔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塔身上的雕刻起源很早,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述至北魏時期。早期的裝飾較粗獷,宋遼以後的雕塑面積越來越大,花樣也越來越精細。

塔上的雕刻多集中在塔基的部分,與人的視線平齊。所用材料多是磚石,因石材質地易於雕刻,所以石塔的裝飾往往要多於磚塔。塔上雕刻的體裁很豐富,有動物、植物、佛教人物、建築構件。

文峰塔屬於晚期建築,其雕刻多為吉祥喜慶的內容,這些內容在佛塔上是沒有的。

佛像是雕刻中的一種重要的內容。佛教視塔為佛,塔身佛像有的在塔內,有的在塔外,用來表示對佛的崇敬。塔上供佛的主要題材多是以釋迦牟尼為主體的形象或故事圖。

一座塔上雕刻哪些佛像要看其所屬的宗派來確定。此外,塔門兩側常刻有金剛。

磚石結構的塔一直模仿木結構,裝飾圖案多在塔身、塔頂、倚柱等處。圖案內容豐富,如嵩嶽寺塔的第一層塔身的八個面上各雕了一座寶篋印塔;山西崇福寺石塔的塔剎上刻出城樓、城門等圖案。

壺門即是佛龕,雕刻的式樣很多,形狀有方形、扁平、高簷等多種。多把門窗做成壺門的式樣,塔壁上刻的龕窟,也常做壺門式樣。遼代時壺門有了很大的發展,以後壺門成為塔上的一項重要的裝飾形式。

塔樓是佛教建築上的一種裝飾,是一種預先作好的小型塔式樓閣,安裝在佛殿或樓閣的正脊中心部位。佛教認為「塔即是佛、佛即是塔」,建塔樓的目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而表達的信仰與崇拜。塔樓實際上是塔的一種變體,它起源於浮圖的最高部位都由塔剎來終結,將塔剎這個意義形象地運用於佛殿和樓閣上,就產生了塔樓。

塔樓最早從北魏時開始出現,後來各朝代的佛教建築上基本都做塔樓,各地區風格多樣。現在山西各地的佛寺內大部分建築上都放有塔樓,**、內蒙古、甘肅等地的藏傳佛教寺廟使用塔樓也很多。

塔上的色彩白色、青色、土黃色等多種,這些色彩與塔的材質、各地的土質、氣候特點密切相關。一般,南方的塔多白色與土紅色,北方的塔多青灰色,木塔多為本身木製色調,琉璃塔則色彩多樣。塔內一般沒有色彩,有的刷白灰來提高內部的亮度。

宋及宋以前的塔因砌的不整齊,多用表面塗飾粉光是表面顯得整齊。覆缽式塔普遍塗抹白灰,故常稱為「白塔」。但這只是個習慣,實際上因為抹灰在一定時間內能起到保護塔身的作用,且顯得整潔美觀,南方和北方所建的許多樣式的塔都會塗成白色。

藏傳佛教對塔等建築塗設顏色是按教義來劃分的。

塔的文字裝飾多可以作為塔的文字說明,又很重要的史料價值。一般塔上的文字裝飾有塔匾、橫額與對聯、塔碑、磚銘、塔銘。

塔鈴又名驚雀鈴,為銅、鐵鑄成的鈴鐺,懸掛在塔的轉角部級塔剎的拉鍊上,遇風吹而發出悅耳的聲音,用來驚走飛鳥,起到保護建築的作用。塔鈴的個數與塔的層數和轉角數有關。塔鈴的形狀多樣,以圓形最多。

早期塔上多用直筒式,到明清時多用如花的多邊形。最早的塔鈴出現在北魏時代。

佛教把燈列為佛千六種工具之一,因此在塔的內部或外壁常用磚砌出小龕,用來放油燈,每逢佛的生日或法會時點燈以示慶祝。

歷史題 山西應縣木塔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下列表述有誤的是

c,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 公元1056年 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 增修完畢。和宋朝沒關係 c,應縣木塔是元朝的建築 c 因為應縣木塔是遼代的!因為它是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即公元1056年。是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跟北宋沒有瓜葛。b。天生玩家酷選的答案是對的,只是沒說到要點上。本人觀點 契丹民族建立...

中國古代文字都有哪些中國古代字型有哪些?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以上的 甲金篆隸草楷行 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其餘少數名族的字就不表了。古文 陶文 甲骨文 金文 石鼓文籀文 鳥蟲書 篆書 大篆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漆書 書法 飛白書 中國古代文...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精華,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禮儀中的精華與糟粕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 禮儀之邦 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