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全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2021-03-05 23:11:14 字數 4168 閱讀 7680

1樓:匿名使用者

《十五從軍徵》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樑鼓角橫吹曲》。[1] 描繪了一個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種種場景。這首樂府詩不僅抒發了這一老兵「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

該詩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的怨恨與同情的思想感情。

2樓:未知的艾克斯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具體分析下這首詩的句意: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通過時間的對比,突出戍卒戍邊時間之久。十五歲就要出外從軍,無奈拋下親人服從兵役,直到耄耋之年才能被允許回家。一個始字,從側面道出戍卒對回家的心切。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通過戍卒與父老鄉親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家裡親人都已逝去,通過對家中有「松柏」生長的描寫,說出親人故去之久,連生長極慢的松柏都能遙望看見。此處還以松柏這一象徵長壽的事物,與年長八十的自己做了一個對比。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通過動物之動,植物之靜,敘說了戍卒內心的驚訝(兔雉之動)和默默悲哀(葵谷之靜)。雖無言,卻是無聲勝有聲.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此處不僅與上文連線,還通過一系列動作,表明了這位戍卒家境之窮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通過動作描寫,寫出了戍卒內心的淒涼。這時,這首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通過這首詩,我們能更好的掌握秦漢時期大多數思鄉詩的寫作方法及意圖,更能把握好分析該類詩詞作品所需的角度:一是通話記錄常識分析背景,二是通過寫景角度揣摩其意圖。

十五從軍徵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3樓:不避諱真心丶

表達的主題:《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藝術特色: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個側面。

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倖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悽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

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溼、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樂府詩通過明白如話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老兵的悲慘遭遇,以此揭露了「不義的戰爭給百姓家庭帶來骨肉分離的罪惡」這一作品主題,表達了詩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對不義之戰的情感。

5樓:匿名使用者

主旨:《十五從軍徵》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6樓:傲魔飄雪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

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爭,渴望和平,關心勞動人民。

7樓:哈哈

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關於《十五從軍徵》

8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裡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經詩人剪裁、加工,並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濃縮、更集中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李益對邊塞景物和軍旅生涯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邊塞詩與有些人的作品不同,並非出於想象或模擬,而是直接來自生活,因而詩中往往隱藏著他自身的影子,對讀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從軍北征》,說明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正如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所指出,「磧裡徵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

當然,這首詩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別強烈,更因為他善於運用詩人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從遠征途中耳聞目睹的無數生活素材中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並以快如並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詩人必須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本領。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

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就折射出了徵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據《樂府解題》說,它的內容兼及「離別悲傷之意」。王昌齡在一首《變行路難》中有「向晚橫吹悲」的句子。

而這裡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裡」、「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裡,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

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並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於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誇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如果一定要按照磧上行軍的實際人數、按照聞笛回顧的現場情況來寫,其藝術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只有象現在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這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得更突出,更完滿,也更動人。 樂聲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

李益在一些寫邊情旅思的詩中善於從這一點著眼、下筆,讓讀者隨同樂聲進入詩境,通過樂聲引聲的反應窺見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兩句中,詩人明點出徵人因笛聲而觸發的是一夜望鄉之情;在這首詩中,他卻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沒有說明他們為什麼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時抱什麼心情,但寓情於景,情在景中。這一動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難盡,又可想而知的 (*^__^*)...

嘻嘻答案補充

眼前的景色是那麼的熟悉而又那麼的陌生。我十五歲那年也是從這條路上去參 軍的,在疆場上奔走幾十年,多次出生入死,也沒混上什麼功名。與家中幾十年不通音訊,也不知道現在家中怎麼樣。

哎,我都八十有餘了,不知道兄弟姐妹們還有 幾位健在?兒時的朋友可還認得我?今天我又從這條記憶中的路回來了。

離我記憶中的家越來越近了,我的心說不出是喜還是悲。我已老邁,但腳步還是不由地快了 起來。 家近在咫尺,我卻有些膽怯,拉過身邊的路人,用早已不熟的鄉音,結結巴巴的詢問著家裡的情況。

當我走進了庭院裡,我的心一涼:這哪是我夢中的家啊,房前屋後到處是墳墓,牆已倒塌,雜亂的草在風中搖曳。我的家人呢?

我推開門,嗖,一個東西一竄而出。嚇了我一跳,等我回過神來才知是野兔。我搖搖晃晃地走了進去,破漏的屋頂上馬上響起了撲撲的聲音,幾隻野雞飛出去了。

庭院裡長滿了野草野菜,**有我的親人的影子呢?我什麼都明白了,哎—— 我在庭院中採了一些野生穀子和野菜。把穀子慢慢的舂成米做成飯,把野菜細細地洗好做成羹。

飯熟了,羹做好了,我把它們端出門外,想去祭奠祭奠我的父母兄弟。

答案補充

松柏掩映的墳墓一座連著一座,可哪座是我的父親,哪座是我的母親,哪座是我的哥哥,哪座是我的弟弟啊。我兩手端著做好的飯和羹,呆呆地站在那兒,任憑老淚在臉上縱橫…… (*^__^*)...嘻嘻 你接上

十五從軍徵和出塞反映了共同的主題是什麼

共同的主題 有關戰爭,描寫戰爭的殘酷,導致民不聊生。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十五從軍徵 出自 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 樑鼓角...

仙人世界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精衛》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主題 孩子的童心 對媽媽深深的愛。表達了孩子的天真可愛,無邪,以及孩子對母親的那份愛和作者對世上美好事物的喜愛和讚頌以及作者對自己母親的那份愛與關心,讚頌了母愛的偉大。一道閱讀題,急呀!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形象。名師測控七年級上冊語文仙人世界答案 答案 表達了孩 子的童心童趣以及對母...

木蘭詩表達了什麼主題,《木蘭詩》的主題是什麼?

木蘭詩 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 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 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木蘭詩 的主題是什麼?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 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和堅強。不貪圖高貴品質以及她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