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姓的歷史發展

2021-03-05 23:08:09 字數 5992 閱讀 5453

1樓:平凡亰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付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

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殷商時期名相付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王朝的都城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後,商王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

後來,武丁在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夢中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

」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影象,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交界的一個叫「付巖」(今山西平陸)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北虞奴隸,便將其帶到朝中。因為他居住在付巖,「故遂以付氏之,號曰付說」。後來,付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

付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在征服洪水氾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他盡心竭力輔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使其在位期間成為商王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在付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說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付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付氏、復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付三家聯宗之說。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付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

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付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樑)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託潰落的付陽城門框、掩**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

付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陽城名為姓氏者,稱付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付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爾克特氏多冠漢姓為付氏、鄂氏等。2023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付氏始祖巨集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2023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於舊村,成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河北等省區。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⑴.滿族付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⑵.滿族付錫哩氏,滿語為fuciri hala,世居蘇克特依卡倫(今新疆鞏留吉爾格郎哈拉木蘇克村),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⑶.滿族富察氏,亦稱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爾察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稱為姓氏,滿語為滿語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⑷.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付氏、福氏等。

⑸.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嚕氏,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氏。

⑹.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佈施」,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為付氏、富氏、楊氏、付氏等。

⑺.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遼陽、吉林一帶地區。清嘉慶四年(公元2023年),有滿洲正白旗將領郎佳·升,以乾清門行走往軍營協剿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驍勇善戰,清嘉慶皇帝十分欣賞他,特賜號巴圖魯,擢蒙古副都統,並賜改名為付升。

在付升(郎佳·升)的後裔子孫中,皆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⑻.滿族敷辰氏,滿語為fuce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兩岸地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太付,亦稱師付,簡稱付,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付之官位,為**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定師付一名。

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付」。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付」,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

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付稱「太師」,各王所屬之付稱「師」。

在歷代太付、師付、付、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付御,是兩週時期輔佐王政之官的名稱,與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

在典籍《詩·大雅》中就記載:「付御者,貳王詔事,謂冢宰也。」

在付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亦各封王設定了丞相,由**王朝派遣。

到了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改稱其為「付相」,以與**王朝的宰相有別。

在付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脊新莽時期官吏付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漢末期,王莽成功篡漢,建立了新王朝。

王莽特為太子設定了四位老師,其中之一即為付丞,亦稱「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為師疑、阿輔、保拂,由當時學識、為人、武功、技藝最高的人擔當。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為付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史稱「四師」。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其時,曾擔當付丞的宗伯鳳家族門人紛紛遷逃避難,其中有以祖上官稱為姓氏者,世代稱付氏至今。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付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仿漢朝制度,為屬下諸王設定了「王付」之官,總領諸位王爺部下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爺名數設有付尉、司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權力僅次於王付,位在司馬之上,下屬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動範圍限於王府轄域之內,不得越界。

到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執政以後,整個大元帝國有四十五個王,但只有三個王府設有「付尉」之職,即憲徹不花王爺府、也不幹王爺府、斡羅溫孫王爺府,其他諸王的相應**僅稱「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級。

元朝滅亡後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權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權在明朝大將藍玉的打擊下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2023年)滅亡之後,有王付、付尉的後裔子孫紛紛改漢姓,其漢語及文學修養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漢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漢族,以避兵禍。此後多稱付氏,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付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臺灣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總數約八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5%左右。

先秦時期,付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付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付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漢化,付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付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

唐朝末期付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付姓已分佈於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進入了臺灣地區。[4]

宋朝時期,付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20%。

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付姓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付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付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

明朝時期,江西為付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兩省,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

宋元明600餘年,付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付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付百一郎、付念九郎:

南宋初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治,其三世孫念九郎,後自邑治遷縣南之白砂,為上福建付氏始祖。

付詡、付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鄆徙越。始遷祖付正,宋初遷居山陰荷湖。為山陰荷湖付氏始祖。

付曉俞、付勝霖:北宋大臣,世居須城城山,建炎南渡遷義烏。十一世孫勝霖,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遷居潤洲城南塔山,為始遷祖。為潤洲付氏始祖。

付盛梅:付百一郎十七世孫,清雍正間由上杭遷居衢州府西它縣通仙門外三十四莊滄。為滄洲付氏始祖。

付元午、付嘉祥、付仕和:原居福建龍巖州銅鏢村。十世孫嘉祥,於明清之際由龍巖遷居江西瑞金縣上陶。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轉遷金堂、簡州,最後定居於在都北玉局,為江西始祖。

付逵、付啟遠:居南城厚坪。始遷祖付啟遠,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遷須江,初住邑之吳村上莊,繼移家嘉湖荒塘尾,終居淤頭莊達塘邊。

付寶:唐僖宗光啟間避地人閩。為武榮付氏始祖。

付如錦、付子良:原居義烏壹門,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門遷居金華雅付。為金華付氏始祖。

付奕、付曉俞、付恩齊:唐鄴縣人,其十七世孫曉俞之子恩齊者,宋室南渡時遷居浙省鄞縣鑑橋。為鄞縣鑑橋付氏始祖。

付仲一、付茂二:世居鄞縣付家,子茂二,宋鹹淳間因避疫徙居五鄉契,為始遷祖。

付倫、付雄、付平:北宋自義烏雲黃山稽亭裡徙居邑之青巖,至孫雄,析居虞陵;曾孫平,又徙鍾墟,與住表巖者合稱三大派。為義烏青巖付氏始祖。

付鵬、付崇學:唐貞觀間由閩中莆田遷義烏,定居縣前二十五步,建壹門,鵬二十二世孫傳至崇學。宋末避元兵,自壹門分遷邑這左溪塘、上銅塘、稠巖。為壹門付氏始祖。

付熹、付雄:世居清河,東晉時由南陽巫仕烏傷,遂家焉。始遷祖付雄,宋嘉佑間由義烏雙林析居龍祈之虞陵。

其裔有名藻者,仕明為翰林編修,晚年還鄉建立杜門書院。後因以地名。為杜門付氏始祖。

付繼宗、付紹一:世為中原人,金人減宋,裔孫南遷越中,至十一世孫紹一,元末由余姚龍泉鄉遷邑之孝義鄉,為本支始遷祖。為餘姚孝義付氏始祖。

付六翁、付巍:五季由義烏遷居山陰縣荷溪,十一世孫巍,南宋末避兵亂由諸暨直埠再遷蕭山橫山之陽,為始遷祖。為蕭山付氏始祖。

付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鉛山遷撫州南城,至其孫,別為仁義禮智信五大支,又閱二十一世,時當明季,禮房下思義、思能、思誠、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後由南豐遷來龍遊,分居北鄉之等地。為龍邱付氏始祖。

付榮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豐城徙居湖南醴陵縣堂賓衛。為醴陵東鄉尚賓付氏始祖。

付廷鶴:字興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初三日未時生,萬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時沒,葬湘陰錄水霞徐虎山袁樹觜醜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圖。子一:大學。為寧鄉付氏始祖。

付德厚:世居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鳳巢嶺石山裡。元配:

羅氏。子二:崇道;崇巨集。

為邵陽付氏始祖。 儘管各支付姓起源有異,但因2023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戶籍管理及各類檔案有了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並被沿用,有了現今付姓。

付姓的由來付姓的來源

一.姓氏淵源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 與 傅 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 是 傅 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和文字改革 簡化 所致。由於建國後中國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還不成熟,因而在戶籍管理和各類檔案中出現了 付 姓的書寫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民眾也接受了 付 變 傅 的替代。實際上,在姓氏的表述上,這是...

付姓女孩取名字,付姓女孩名字

付美欣 欣諧音心,整體意思就是美麗善良,又聰慧。付若璃 簡單又好聽,有清靈秀美之意。付若優 可愛又優秀。付巧菱 手巧聰明又漂亮。付明襄 名字秀氣又好聽,含意更是巧妙之極。付月玫 清冷中帶點熱情,很文藝,不過還是蠻好聽的。希望親可以採納我的意見給分哦 名字數理 天格 6 地格 18 人格 8 外格 1...

輪船的發展歷史,關於輪船的發展歷史

人力踩踏木輪驅動的明輪船。公元782 785年,杭州知府李皋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軸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稱為 明輪船 或 輪船 在19世紀以前,船舶主要靠人工搖櫓和風帆推進。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