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5 11:51:02 字數 5080 閱讀 6011

1樓:李奕冉李哲晟

《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

ps「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從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和一登樓的過程,而含義深遠,耐人思索.

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的遠的哲理.」○3

這是直接把這首詩歸入哲理詩的見解.賞析文字中這樣讚歎:

「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4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

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5

「《登鸛雀樓》它不僅僅是一首詩,可以讓人領略昔日大唐王朝詩人王之渙壯志凌雲的胸懷走進他的夢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間的蒼穹;名而它更像一幅不老的國畫:西下夕陽的餘暉、奔騰黃河的水流、迭宕起伏的山脈、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樣富有感染力,那樣迷人,讓**連忘返;它也是一罈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無窮,陶醉在其中,其樂無窮;更像人生一個前行的座右銘,是自勤勉勵,奮發向上,登高望遠的一曲華章.

」○6再看看文學史研究專家的意見:

「前兩句在遼闊無垠的畫面上,以白日運轉、河海奔流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無限生氣.後兩句由實入虛,昇華為不懈追求、進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對偶而不覺其偶,用筆疏朗而氣勢恢巨集.」○7

想想也是,當下許多人不都是這麼熱中於引用這首詩的後面兩句嗎?「更上一層樓」幾乎已經成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同義語了.然而,這真的就是我國哲理詩的開山之作嗎?

沒有誰可以告訴我們,作為詩的形象主體,「白日」和「黃河」是怎麼與詩歌的哲理聯絡起來的,是用這巨集大的景象起興嗎?作者又是為什麼無端地發起這樣的議論來了呢?

我相信,只要我們肯耐下心來,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念頭去讀這首詩,也許就會發現,這**是什麼哲理詩,分明就是一首邊塞將士思念家鄉的抒情詩傑作!

開頭兩句的句眼是什麼?是「依」字,是「入」字.太陽那麼自在地依偎在大山的懷抱,黃河那麼急迫地向著大海奔流,因為那山就是太陽的家,大海就是黃河的家啊!

「白日」與「黃河」都在昭示著歸家的喜悅與激動,也都在強烈地觸動著遠在邊塞的將士們那渴盼著歸家的心絃.

「千里目」也是個容易喚起讀者聯想的詞彙.「目極千里兮傷春心」○8家園何在,在千里萬里之外,那裡也許有鬢髮蒼蒼的雙親在倚閭盼望,那裡也許有樓頭**在殷殷盼望,那裡也許有閨中少女在佇立守候,那裡也許還有牙牙學語的子女在等待著父親的歸來.邊塞的戰士何嘗不是這樣的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啊?

「欲窮千里目」,這正是思鄉情的真切流露.目中盡處是青山,家園更在青山外,青山還被暮雲遮……種種難堪的情懷,都在這「欲窮」的凝眸之中.於是,「更上一層樓」,希望能把遠在千里之外的家園納入自己的視野.

鸛雀樓啊,這邊塞之上高聳的建築,寄託著多少戰士對家鄉對親人的依戀和思念!

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遇到依山盡之後一洩千里的愉悅心情以及慾求不滿..想要花錢在身體上追求更加極致的歡愉的慾望..

3樓:帥的低調

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詩意

4樓:深海是深藍深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開啟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

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王之渙 (69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盛唐時期有一批詩人,善於描寫塞外風光和征戰生活,稱為「邊塞詩派」,王之渙是其中的一位。

鸛雀樓:舊址原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中一座土山上,樓有三層,唐代為遊覽勝地,宋朝以後隨土山被河水衝沒。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參考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緻。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文解釋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開啟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詞語解釋

盡:沉沒,消失。

窮:盡,達到極點。

更:再。

6樓:半闕相思

1、詩詞大意: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2、詩文如下: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7樓:u愛浪的浪子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8樓:阿沾

詩意: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

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9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靠著遠山漸漸西沉,黃河向大海流去,要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個夠,那就要登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10樓:托馬斯林利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編輯本段]【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鑑賞】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呵呵。。。

11樓:詩詞影音

《登鸛雀樓》:感受王之渙的抱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12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依著聯名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黃河的水正滾滾的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這是全解上的答案。

登鸛雀樓是誰寫的詩,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

登鸛雀樓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王之渙 688年 742年 字季凌,祖籍幷州晉陽 今山西太原 唐朝詩人。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 742年 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文安...

登鸛雀樓的詩意,登鸛雀樓的詩意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落日依傍著中條山沉下了西天,黃河東去一直奔向大海無法阻攔。要想把視野拓展得更寬更遠,你就必須向更高樓層登攀。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登灌雀樓的詩意是什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詩意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落日依傍著中條山沉下了西天,黃河東去一直奔向大海無法阻攔。要想把視野拓展得更寬更遠,你就必須向更高樓層登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詩意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文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