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特點

2021-03-05 09:48:40 字數 4452 閱讀 9809

1樓:***太陽雨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係調整為核心和主線。

改革者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最初的,以「放權讓利」為內容的改革就是產權改革,當時也沒有產權理論作為指導。但是,這場改革實質上就是權利關係的調整。這種選擇也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和人們的本能選擇。

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關的改革,都是以責權利關係及其制度的調整為核心和主線。農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推行,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在家庭聯產承包制基礎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業產業化等。

考察這一過程,我們發現每一步改革的實質都是「產權制度改革」或「產權關係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產權制度改革,因為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質上都是調整企業和**的產權關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實質也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責權利的界定和調整。

2、以舊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節——農業制度為突破口。

從總體上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早是從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和生產組織制度開始的。為什麼制度變遷首先發生在農村?我們認為這是適應客觀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選擇。

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剪刀差以及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損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為集體經濟,實為變相的國營經濟。與城市的集體和國營經濟不同的是,國家對農村的集體經濟基本上「管而不包」。

這樣農村改革的機會成本很低,農村對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強烈。因此,農村相對於城市而言,舊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產生,自發的制度變遷發生之後,更能夠得到**的迅速認可和支援。

3、允許舊體制外生產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並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後者。

中國的經濟體制,在舊體制的根本性變革難度較大的情況下,確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體制外突破來改革經濟體制的結構和促進或倒逼舊體制的變革,這是漸進式改革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經驗之一,應該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和經濟的持續增長靠的就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無論體制改革還是經濟增長,都是「兩條腿」走路。

公有制經濟(包括集體經濟和國有經濟)的體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經濟的出現要早。對集體農業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對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而且,在強調體制外改革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決不應當忽視國有經濟在改革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與非國有經濟相比,國有經濟市場化的速度較慢,這固然不利於市場化的程序,但是可以使大量經濟資源特別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處於**直接控制之下,這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有利於控制轉軌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而且能夠在市場機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的調節彌補市場的不足,克服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導向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國有經濟實際上也為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承擔著成本。我們假設:

國有經濟體制一開始就徹底變革,那麼,非公有制經濟能否發展到現在的水平?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能否順利?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改變。

4、包括**在內的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過程中的初始主體可能存在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在制度的設計和變遷過程中,是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並不斷進行著角色的轉換。其中,**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員在體制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農村改革為例。前面已經分析,農村經濟體制變遷包括許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和與農業產業化相適應的正在進行的制度創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主體扮演不同角色,起著不同作用,不同階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變化的。

**雖然不是在每一項改革或改革的每一個環節上都充當主角或領域者,但是,它作為重要的制度變遷主體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家庭承包責任制作為制度創新在很短時間裡向全國推廣,則屬於新制度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主體。它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認可、支援極大地打消了廣大農民和各級地方**的顧慮,使新制度以儘快的速度擴散。

當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一變革除了觸犯了少數人的既得利益外,於農民、於**和地方**、於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屬於帕雷託改進,所在大家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援改革的。

家庭聯產責任制也有侷限性。還是農民自己在實踐中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自然地創造了一種揚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無疑問,廣大農民自己是主角,他們是制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

無論是****還是地方**,基本上是認可、順應、引導。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創新,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拉開了帷幕。農民現在已經意識到家庭小規模經營對他們的種種不利。因此,農民們自己又在探索,他們仍然是創新的主角。

鄉鎮企業的發展既是中國農村的產業革命,又導致了整個農村經濟體制的重要創新——可以與農業中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相提並論的制度創新。這一創新有一個過程,在過程的不同階段,創新的不同主體及其相互關係是有所變化的。幾乎在家庭承包制剛剛全面實施的同時,「社隊企業」開始實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隊包給一些「能人」。

這些「能人」都是農民,是農民中的「基層幹部」或原來就是「社隊企業」的經營者。第一步制度創新,是由「基層幹部」唱主角,集體代表——公社、大隊、生產隊及地方**、****、廣大農民共同參與的,幾乎沒有反對的主體,因為它對任何一個群體或階層或國家,都是有益無害的。****、地方**顯然支援,但不是創新的發動者和領導者,不是主角。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有些大膽的農民開始投資辦企業了。有些單獨辦、家庭辦,有些是農戶合夥辦,這就使鄉鎮企業自身的組織也出現了新形式——家庭企業和合夥企業。非公有的鄉鎮企業取得了超常發展。

農民自己仍然是創新的主角。**,特別是****起了一個「放」或「允許」的作用,即所謂「給政策」,例如***2023年的4號檔案認可、允許個體或聯合投資。當然,「放」本身也是一種對創新的「參與」,它與阻撓或觀望是不同的,與一般的「支援」也不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這一制度創新的重要主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體制創新,目標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是縣以上的**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創新主體」行列。因為經過第

一、二步**「放」以後,鄉鎮企業走上了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道路。在**跟鄉鎮企業沒有產權關係,鄉鎮企業也不再需要**「放」什麼權、給什麼政策的情況下,**面對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就顯得沒有什麼可為了。進入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從合夥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責任公司、股份****、集團化的演變,都是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投資者和廣大農民自己的事情,他們順應市嘗產業變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產權關係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創新。

這是由他們的產權及由此決定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關係決定的,他們有產權,從而有談判實力,能夠左右制度變遷的方向,而且也必須左右,以維護其產權收益。

國有企業至今為止的制度創新,儘管地方**、企業及企業員工等主體在不同階段的角色或作用在變化,但是****除了創新初期很短時期外,一直都是創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導,它決定創新的方向和方式,並組織試點和推廣。

5、從制度變遷的規律和中國實際出發,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對於體制轉軌,理論上存在多種途徑或方式。在實踐中,也有多種方式,人們把20世紀開始、持續至今還沒有完成的許多國家的改革,大體上劃分為兩種方式:漸進式改革和激進式改革或「休克式**」。

從改革的效果來看,比較多的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標誌是,在市場化改革推進過程中,經濟快速發展,連續20年經濟平均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物價**率限制在公眾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從2023年至2023年,社會零售物價**率平均為6.6%(居民消費****率從2023年至2023年平均為8.

9%),沒有到兩位數,從而沒有危及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張卓元,2000)。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物價**率總的來說處於居民可承受的範圍內,全國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較大提高,得到改革的實惠。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許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充套件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國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相聯絡;生產、流通、**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

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也是這樣。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還有是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牽涉到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社會成員的就業與福利保障,所以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為複雜、最為困難的改革。為了保持社會穩定,避免對企業的迅速改革可能導致的生產下降,失去社會大眾對制度變遷的支援,同時又要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中國企業制度的變遷實際上是通過體制外變遷和體制內發展相結合的道路來推進的。

也就是前面分析的「兩條腿」走路。

當然,我們只能說,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它同樣有其侷限性。而且,我們也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

一切有待更長時期的時間去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制度變遷所面臨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改革開放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建立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市場經濟格局。處理好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與科學發展的問題。打擊危害市場經濟的無序競爭,粗製濫造等違法行為。改革很久了,但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上層建築要與底層的經濟結構相匹配,要適應下部經濟的發展的要求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求答案

你好 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原有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經濟體制。這個題目大了 來 很多人包括高階 源領導人,認為私有化就是目的,人民就會過上好日子。幾十年了,人民犧牲了基本免費住房 免費上學和免費醫療的利益,冒著斷子絕孫的一胎政策風險,聽信了他們。私...

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區別

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點主要是價值形成不是自然的,是人為定的,這樣長期會有很多不正確的現象,容易形成強弱項優劣明顯。不利於社會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巨集觀比微觀做的好,當競爭壓力大時是不可持續的。市場經濟體制基礎好,但會由於無序狀態下引發很多問題,並且是週期性的。它能自我調節,但對社會和自然的破壞也是巨大的...